胡写龙谈

兵者,国之大事也;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个人资料
ych2000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外陆军院校长谈陆军转型

(2014-04-02 15:07:39) 下一个

中外陆军院校长论坛:陆军转型的思考

陆军作为最古老的军种,在人类战争史上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然而,世纪之交的几场局部战争,海军、空军和新兴作战力量大放异彩,陆军作用“黯然失色”,特别是全空袭模式的科索沃战争,把陆军推上了“风口浪尖”,陆军转型迫在眉睫。然而,世界各国陆军在推进转型过程中,均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迷茫与困惑。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举办的“中外陆军院校长论坛”上,代表们对此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在挑战中回归功能本位

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呈现高强度、快节奏、短进程等特点,而以传统力量为主导的陆军通常结构松散臃肿、装备庞大笨重、打击距离较近、机动速度较慢,使其在新的战争形态面前显得步履蹒跚。近几场局部战争中,海空军都是在第一时间闪亮登场,并取得了较大成功。而无论是美国陆军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的作为,还是俄罗斯陆军在两次车臣战争、俄格冲突中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陆军由战争“主角”变成了“配角”,传统的陆军“老大哥”地位受到了挑战,陆军是去是留?是加强还是削弱?成为各国军队争论和关注的焦点。

在中外陆军院校长论坛上,与会代表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后认为:重新定位陆军功能作用并据此推动转型建设,才能应对挑战再创荣光。关于陆军地位作用,与会代表形成以下共识:

第一,陆军的优势不在火力杀伤与摧毁,而在于持续占领与控制,在于把海、空作战形成的暂时优势转化为持久优势;

第二,陆军主要在地面上活动,具有持久行动、自我支援和自我保障能力,在维护陆疆安全,遂行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任务中具有天然的优势,是保持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力量;

第三,陆军可以给对手造成直接的、巨大的、持续的压力和威胁,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作用,是联合作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彻底战胜和征服对手,赢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第四,陆军为其他力量提供基地、能源、资源,为其他力量提供地面安全,是其他力量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依托。

当然,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深入运用及战争形态变化,陆军发展已经到了十字路口,陆军必须重新定位,加大转型力度,形成自身特有优势。否则,陆军发展的危机必将进一步加剧。

在矛盾中平衡转型基点

转型是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一种过程。初始状态对应现实,军队建设重在化解现实威胁;目标状态对应未来,军队建设重在争取未来战略竞争主动权。陆军建设究竟是基于威胁,还是基于能力?是各个国家面临的矛盾焦点所在。基于威胁,优点是“近水救近火”,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可以有效应对各种现实威胁,击败各种现实对手。但是,转型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仅被现实威胁困惑,就会分散有限的军事资源,减少对转型的投入,影响转型的效率和质量,在未来战略竞争中将难以保持优势地位。基于能力,可以使本国陆军建设发展有规划、未来发展不落伍、军事资源不浪费,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见效慢,难以应对现实威胁。特别是在转型的“阵痛期”,战斗力甚至可能下降到谷底,一旦有事将难以完成化解冲突的任务。

因此,究竟是基于威胁,还是基于能力,这二者之间必然有一个“度”,这个“度”如何把握?各个国家国情不一样,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必然不一致。会议代表加拿大陆军指挥参谋学院院长罗伯特·沃克上校(Robert Walker)认为:基于威胁、基于能力并不是一对矛盾,都服从“先威胁后能力”的陆军转型规律。基于威胁是转型的基础与依据,陆军转型一般应选择“基于威胁”,威胁是现实的、眼前的,不能有效应对威胁,转型的预期成果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实威胁有时甚至会中断转型进程。美军之所以选择“基于能力”,就在于美军面临的威胁不在眼前又充满不确定性,没有“靶子”和“重心”,只能从实用主义出发,寻找作战能力建设的“最大公约数”,追求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力。威胁是能力的逻辑起点,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基于信息化战争的需求,也是针对威胁的,如果能力与威胁不在一条直线上,能力建设就毫无意义。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赞同。

在纠结中探索转型抓手

压缩陆军数量规模,是世界陆军转型的一个通用做法。但会议代表、时任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施法·基亚尼(Ashfaq Kayani)上将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不顾国家安全威胁实际,一味地压缩陆军规模不是明智之举!他指出,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陆军质量较高,所承受的安全压力较小,自然可以压缩陆军总体规模。但一些国家所受安全威胁较大、陆军质量也不高,维护国家安全主要靠陆军数量规模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压缩陆军总体规模,势必会消减整体作战能力。因此,一个国家陆军数量多少、作战单位规模大小,要从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国土面积、陆军武器装备质量、官兵素质高低以及陆海空军融合程度等多方面考虑,各个国家国情不同,选择也应不同,各国之间没有可比性。

建设与作战是一体还是分开?每个国家国情不同,所做的选择也不同。融作战与建设于一体的模式,可以保证军政军令系统的权威性和畅通性,避免平时分类进行建设,战时又打破分类重组力量,可能导致战斗力在平战转换中受到较大削弱。而建设与作战分开,建设部门在平时专注于“养兵”,可确保陆军优化建设和联合训练;在战时,作战部门专注于“用兵”,便于实施联合作战,不会出现“多头指挥”。对此,与会代表认为,随着海军、空军的快速发展,陆军已由过去“包打天下”、以陆军为主向与诸军种协调发展转变,按照军种建设整体推进、作战使用军种联合的思路,建立相对独立的陆军领导管理机构,实现建设与作战分离,是适应战争形态转变,确保陆军与其他军种协调发展的必然。

优化陆军编制体制结构,是各国陆军转型的共同做法。为适应信息化作战爆发快、持续时间短等特点,作战体系需具有更强的灵敏度,具备小型、多能、机动等能力。在世界陆军转型中,许多国家因此进行“瘦身计划”,逐步推开“师改旅”。但尽管“师改旅”已经成为世界陆军转型趋势,可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留师”还是“建旅”依然存疑,有些国家甚至在师改为旅后又恢复了师。

对于这个问题,会议代表澳大利亚指挥参谋学院院长皮特·盖茨准将(Peter Gates)认为:“师改旅”是陆军转型的方向,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但在改革的方法和路径上应注重科学选择:一是要与陆军部队质量水平相适应,盲目推行师改旅,必然出现战斗力陡然下降的状况;二是要有全新科学的作战理论相配套,若仍沿用传统的陆军作战理论,师改旅将难以体现和发挥应有作用;三是要有科学的结构编制做保障,必须根据信息化作战需要精心设计,合理确定旅框架组成。

在反思中寻找转型路径

无论是富国、强国,还是大国、小国,当前都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军事变革。那么,各国陆军信息化的路径是相同的吗?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院长王培少将对此持有不同观点:

一是陆军信息化建设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实施的。机械化陆军主要体现在武器平台上,通过购买或研发等手段拥有了机械化武器平台,陆军机械化基本上就具备了实现可能。而信息化陆军主要体现在信息系统上,需要卫星、网络、数据等一整套设施。但这些设施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之上的,一般的小国、弱国、穷国或研发不了,或购买不起,或能购买得起但买不到,即使能买到,最终仍受制于人。因此,实力不济国家的陆军转型,不一定非要信息化,而是要考虑如何在机械化、甚至摩托化条件下创新战法,采取有效非对称手段应对信息化的对手。

二是陆军信息化不一定全部搞机械化。信息化虽然是建立在机械化基础之上的,但并不一定所有部队都要履带化、装甲化,摩托化也可以实现信息化。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中,既需要能够快速机动、强势突击的地面装甲力量,也需要轻便、灵巧的摩托化力量,如山地部队、丛林部队。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信息化必须装甲化、履带化

三是陆军信息化建设要全面推进。陆军信息化建设,仅关注武器装备还不够,还必须同步推进信息化作战理论建设、信息化军事人才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军队编制体制建设等。推进陆军信息化必须齐头并进,单项突出没有意义。

四是陆军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模仿复制。不同国家、不同战区、不同任务的陆军部队在装备、编制、训练、运用上不尽一致。因此,其信息化建设模式不可能一致,建设标准也不可能一致。陆军部队信息化建设模式必须量身订制,根据部队使命任务、战场环境和作战对手来分别确定,不能搞一刀切。

文章来源:军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