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所依无所住

(2022-08-22 04:46:54) 下一个

我觉得要能够做到无所依无所住,就是要能够做到放下、能够随心。

一灯说要讲讲无所依无所住的快乐,如果做到,当然是非常的快乐,一种平淡持久的快乐。我自己觉得,要做到无所依无所住,首先要学会放下。

放下,当然不容易做到。这世间,有这么多值得我们留恋的事物,有这么多让我们牵挂的人。有牵挂,其实也是一种快乐。当然,要看程度。如果牵挂变成了一种占有,那就是一种灾难。会蒙蔽自己的心,也会束缚别人的自由。但是,只是一种淡淡的思念,没有任何的行为,就会恰到好处。

在网上搜了心无所住的意思,查到了下面几个自己喜欢的结果:

~~~~~~~~~~~~~~~~~~~~~~~~~~~~~~~~~~~~~~~~~~~~~~~~~~~~~~~~~~~~~~~~~~~~~~

【所谓“心无所住”,就是身在红尘,又能跳出红尘,不受红尘困扰,不受红尘的系缚。 “而生其心”,“其”,就是那些。什么“那些”?无所住。“生其心”,就是生“无所住”心,就是生出离心。】

 

【佛教术语,出自《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无住心、非心。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

这话题有点大,我试着举例说明,看你能不能明白。
比如说你念佛的时候,老是想着佛主能给我带来什么,这就是有所住。在我看来一心念佛,不带任何期盼,心里只有佛而没有你,就是心无所住;
又比如说,你放生的时候祈求你会得到什么,这也是有所住。个人得利方面的什么都别想,只一心想着被放生的生物能平安,这就是心无所住;
总的说来,无论你是念佛,还是做其他事,只顺其自然一心想着这件事就行,不要有任何功利心在里面,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1.

昨天,要睡觉了,我看到床上被女儿弄得一团乱,我心里没有任何情绪。心是一片清净的。

之前的我,看到这种场景,一定会一肚子怨气。

我现在忽然意识到,怨气不仅不会有任何帮助,只会让我更累。

其实,把床上堆的一堆东西,一点点收拾好就可以了。要不然怎么办呢,有怨气有用吗,床会整理干净吗?

我把床上的几件衣服,分了两类,脏的放到脏衣篓,不脏的用衣架挂上,放回衣柜。把弄乱的被子叠起来,枕头放好,收好床上的书,扫扫床上的灰尘,重新把床铺上。

做这些,用不了几分钟。心里没有情绪的时候,做这些事情是一种享受。

要不然,时间用来干什么,时间不就是用来做事的吗?如果不做这个,就做其他的。我非要给自己规定,这段时间,必须做什么,那段时间必须做什么。来了突发情况怎么办呢?

我一直是一个控制狂,想让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如果失控就会抓狂。

慢慢地我变了,只要自己的心变了,就可以改变过来。

“心无所住”让自己的心保持清净。

2.

“心无所住”,事情来了就处理,心里不要有任何其他的情绪,这是需要修炼的。不是说说就行的。

我把衣服放回衣柜时,碰了一下桌子上的玻璃杯。我体会到了自己内心从清净变成恐惧,一瞬间的事。

以前的我只会说一句“我的妈呀”就没事了。

昨天晚上我体会到了那一瞬间,我意识到,恐惧对于玻璃杯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恐惧了,玻璃杯就不会掉到地上吗?

心,下意识就产生了这种条件反射。要想让心一丝不乱,还需要修炼啊。

这不是说一句话就能做到的。还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持续修炼。】

 

【人生的行程当中,最利于精进的路径无非有二:一是开启智慧,二是用智慧励志。佛教众僧讲经说道,同样也是运用开启智慧的方式,引导众生励志。

不过佛教所说的智慧,并不是般意义上的聪明才智,而是见证世事沉浮以及人生无常之后所折射出来的领悟能力。不论是受具足戒者,还是尘世众生,只要有了这种领悟能力,在面对自己人生旅途中的每一个行程时,都会了了分明,无所遁形。

那么,佛教的这种智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用“心”醒世上。很多人读过金刚经,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两个字,“空观”是也。

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佛教“性空幻有”的空观偈。当年六祖慧能闻金刚经而开悟励志,就是从五祖那里听到这句满含智慧的偈子。那么就以这句偈子入题,和诸位谈谈众生如何用智慧励志。

偈子中的“无所住”,也叫非心,与前面讲过的缘起性空的意思是一样的,即叫人不要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实相执著,做到离根离尘,例如受具足戒者心不住于钱财,视金钱如粪土,因其是外境之物,固不可取。

其实从广义上讲,“住”解作“停留”更贴切,就是叫众生不要把心停留在既得利益上,要放大眼界,坦然面对周遭的一切事物,缘来则应,去而不留;要有超脱意识和空的境界,甚至连超脱与空都无所住。

人一旦悟得实相乃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的呢?

“生其心”的意思是依照般若清净本心,达到无任何杂念、纤尘不染的境界,从而生起大悲愿,向众生发菩萨心、菩提心、平等心、利他心。例如受足戒者生起大慈悲心,即把自己全部的钱财布施给最需要的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

佛陀住世期间,就为众生“生慈悲心”做出了表率。他不但舍出了自己家族的一切家产,而且度全家人皈依佛门。佛陀以一切造福世人、利益众生为誓的核心内容,也是奠定众生菩提心的基石。即使对于立意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众生,也有裨益。

正所谓“菩萨应离一切相”,更是直接阐发出我无相、众生无相的波罗蜜多。众生身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眨眼就会与各种诱感不期而遇,倘若对诱惑均能以“无所住心”为明志,你便已超脱于利诱之外。

希望诸位通过学修禅观照本心,通过这种观照,把切放下,使明心自见,就能使道心生起。

当然,身处娑婆世界,众生处处着相,相多了心也就分散于四处,不能清净。倘若心不净,自然悟不到本心。一切万法,皆从心生,一切法性空。

这就是说,只有当你的心无所住的时候,才能获得智慧与能量,才能灵光独照、了了常明,才能用智慧破“我执”与无明的烦恼,才能将本心留住于当下。这就是佛教性空幻有的空观。

我们修禅,就是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止恶扬善,行于正道,不着事相而无所住,因循事理,任运无碍,最后证得无上佛果。

其实,我们肯定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如果今天做了件好事,不一定得到别人表扬,但自己内心就觉得舒服,胃口也好,觉也睡得踏实、睡得香;如果今天做了一件对不起别人的事,别人也没有怎么说,但自己内心总觉得别扭,饭吃不好,觉也睡不稳。

这正是我们的佛心在推着我们往前走。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检点自己,绝不能让哪怕很小的恶习或恶念搅乱我们的内心。

古德开悟的轮回解脱,正得益于“心自在则法自在”的智慧,当下尘世众生一旦获得这种如实生活的智慧,就能获得对世间事物一如其实的认识,就会诀别慵懒与世俗,进而对生活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无论做人做事,我们都会清静明白、自在得福,不再在一已的欲念支配下盲目地度过浑浑噩噩的一生。这便是我们党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领悟的励志真谛。】

~~~~~~~~~~~~~~~~~~~~~~~~~~~~~~~~~~~~~~~~~~~~~~~~~~~~~~~~~~~~~~~~~~~~~~

 

自己跟着学习,收益匪浅。一直也在追求随心,似乎,有了很大的进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雪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谢谢阅读 :)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