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60年血战大沽口为国捐躯的清军官兵

(2011-05-10 07:45:44) 下一个

抗击英法联军入侵大沽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天津大沽口抗击英法联军的三次作战。

大沽位于海河出海口,是天津的门户,两岸建有炮台,南岸3座,北岸1座,共安炮200余门,守军3000人;另于南岸炮台后侧及海河两岸驻军5000人,由直隶总督谭廷襄指挥。1857年(清咸丰七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即策划北犯,企图直接胁迫清廷“修约”。1858年4月,英、法舰船20余艘,载兵2600余人驶抵大沽口外。5月20日,联军炮艇6艘轰击大沽两岸炮台,掩护陆战队千余人分向炮台侧翼登陆。各台守军发炮还击,击沉敌舢板2只,击伤炮艇4艘,毙伤敌近百人。当登陆之敌逼近炮台时,守军冲出炮台,展开白刃格斗。谭廷襄等在危急时刻竟弃军逃跑,后路驻军也不战自散。炮台守军孤立无援,300余官兵壮烈牺牲,南北炮台先后为敌攻占。26日,联军炮艇沿海河驶抵天津城下。6月下旬,英、法、美、俄公使胁迫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联军舰船22艘,载2100人驶抵大沽口外,要求由联军舰队护送公使进京换约。这时,大沽口在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督率下,防御工事已得到加强:两岸炮台增至6座,新安各型大炮60门,各炮台围墙加高培厚,循墙筑土堡,堤墙外挖壕沟,严密伪装,由4000人防守。另于北塘、新河、新城等地驻马步队2600人,在距天津30余里的双港筑炮台13座、驻兵6000人,以加强大沽口的翼侧和纵深设防。25日拂晓,联军炮艇13艘驶入海口,强行拆毁障碍物,并于下午3时炮击两岸炮台。僧格林沁令各炮台守军立即开炮还击,击中联军旗舰,打伤舰队司令贺布,其他炮艇也多被击伤。5时,联军陆战队千余人向南岸强行登陆。僧格林沁急调火器营等部据壕击敌,北岸炮台亦发炮支援,毙敌多人。战至半夜,陆战队余部狼狈逃回舰船。此战,清军不仅加强了大沽的设防,而且主帅亲临前线,指挥得当,南北炮台守军主动协同,沉着应战,从而取得击沉敌艇3艘,重创3艘,毙伤敌448人的重大胜利。

联军惨败的消息传到伦敦、巴黎,英、法政府决定再次增兵,扩大侵华战争。1860年7月27日,联军1.7万人分乘舰船100余艘驶抵大沽口外,决心以武力迫使清廷“赔礼道歉”,互换和履行《天津条约》,并勒索更多的战争赔款。战前,僧格林沁骄傲轻敌,不谙敌情,错误认为英法军因无法携运大炮而不利于陆战,遂准备与敌进行“野战”,故尽撤北塘守兵。8月1日,联军首批陆战队5000人乘隙从北塘登岸。12日,联军陆战队万人击败清军马队2000人,攻占新河、塘沽。21日,联军陆战队在炮火掩护下,从塘沽迂回侧击大沽北岸炮台,直隶提督乐善率部开炮拒敌,不幸阵亡,守军大部牺牲,北岸炮台相继失陷。此时,僧格林沁认为南岸炮台已“万难守御”,便率守军撤往天津,旋又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南岸炮台遂被联军占领。24日,联军不战而据天津。清廷于第二次大沽作战获胜后,在指导思想上侧重于“抚”,前线统帅僧格林沁又因轻敌、判断失误而株守据点,致为优势之敌各个击败。

三次大沽之战,清军一胜二败,它表明,即使在武器装备方面处于劣势 的清军,只要认真备战,指挥得当,仍然能够战胜拥有优势武器装备的侵略军。


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19世纪20年代出生于意大利,后加入英国国籍。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作为战地摄影记者随英、法联军来到中国,在中国北方拍摄了大量的、残酷的战争场景,记录了北京皇家园林的破坏和对天津的占领。




   1860年血战大沽口为国捐躯的清军官兵





   大沽炮台内侧 ,血战捐躯的清军官兵 





   战后的北塘炮台 ,耀武扬威的英法联军






香港,集结在港湾的英法舰队(1860年3月)






    香港港湾(1860年3月)





             香港港湾(1860年3月)






      香港港湾(1860年3月)






   香港港湾(1860年3月)







  香港九龙,英法联军的营地(1860年3月)








香港九龙,英法联军的营地(1860年3月)





香港九龙,英法联军的营地(1860年3月)






    香港九龙,英法联军的营地(1860年3月)








    香港九龙,英法联军的营地(1860年3月)





   香港九龙,英法联军的营地(1860年3月)





   大沽口北侧炮台






   大沽口北侧炮台 ,满地清军官兵尸体 



  

     大沽口南侧炮台




   大沽口南侧炮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