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烈将--共产党早期红军军长们(九十三)
(2012-09-05 09:51:03)
下一个
红军第三十军军长闫红彦:
闫红彦(阎红彦): (公元1909~1967年),曾用名侯雁;陕西安定瓦窑堡人(今陕西子长)。
阎红彦出生在一户贫困人家。1924年,阎红彦为了生存,投奔军阀井岳秀所属的李象九连当兵。在连队的共产党人的熏陶教育下,阎红彦的思想境界逐渐升华。1924年4月,在陕北宜川县集义镇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爆发后,阎红彦所在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旅。但随着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第十一旅进步势力面临被清洗的危险。在这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于1927年10月12日在清涧举行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以武装反抗国民党新军阀的第一枪。阎红彦在起义中接受的任务是捉拿反动县长张友之,他凭借革命斗志,机智地完成了任务。清涧起义失败后,拒绝向敌人缴枪,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流亡山西绛州。后来又返回清涧组织游击队,并到井岳秀的部队开展兵运工作,但都没有成功。
1931年春,阎红彦身负中共陕北特委的使命,到山西创建工农武装和开展游击战争。在精心筹备和严密组织下,1931年夏,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队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在孝义县西泉村正式成立。阎红彦被任命为第一大队副大队长兼第一中队长,他向队员们介绍了中央根据地和鄂豫皖根据地及红军的发展状况,还特别讲述了朱毛红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和开展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从此,吕梁山区的革命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一次,阎红彦从距根据地一百五十多公里的汾阳运送两千发子弹,为了应付敌人哨卡的搜查,头戴洋草帽,身穿白绸衫,架一副墨镜,当敌人巡逻队盘查时,阎红彦先发制人,厉声喝问:“你们查什么?就这么几床被褥!”敌人被他的穿着和气势吓住了,误以为碰上了政府要员,只好赔礼离去。就这样,经过2天1夜的行程,平安地运回了子弹,保障了作战任务的完成。
1931年夏末,山西各路反动军阀一致反共。中共山西省委为了保存晋西游击队,决定让其西渡黄河转移到陕北。在阎红彦的带领下,他们冲破敌人的封锁,于农历7月20日,在黄河东岸辛关附近乘皮筏渡河成功,阎红彦也因此被推举担任大队长。
晋西游击队入陕后,阎红彦立即同陕北特委和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并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队伍。他们在陕北高原继续传播革命火种,这支队伍被人们亲切称为陕北游击队。阎红彦率领陕北游击队先后在安条岭和玉盘山战斗中大获全胜,还收编了以三杨(杨琪、杨鼎、杨桐)和师储杰为代表的烟商武装二百余人,在阎红彦的教育和改造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在随后进行的奇袭瓦窑堡的战斗中,与敌人大股部队交锋,为避敌主力,阎红彦奉命率队移师到甘肃开展游击活动。转移途中,游击队与敌遭遇,阎红彦亲率先头部队抢占制高点还击,顽强地阻击了进攻之敌,接着,在后续部队的配合下前后夹击,使敌人仓惶逃窜。然而游击队集合时却不见了阎红彦,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可几天后,阎红彦又神奇地出现在游击队。原来,在对敌人发起攻击时,阎红彦奋起出击,不慎掉进深沟摔昏迷了,苏醒后他一路打听才终于找到部队。
1931年10月20日,阎红彦率领的游击队在南梁林镇与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会合。
1932年2月,“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在南梁北柴桥村成立,阎红彦任第一支队第一大队的大队长和大队中共党委委员。不久,这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阎红彦任第一大队长兼大队党委委员。2月23日,陕甘游击队按计划南移,第一仗一举攻克职田镇,随后避开敌主力,在阳坡设伏待敌。两军交火后,阎红彦身先士卒,带队出击,毙国民党军一百六十余人,俘国民党军四百余人,缴获武器五百余支,取得了辉煌的战果。4月21日,陕甘游击队攻下旬邑县城,处决了反动县长和警察局局长。在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下,阎红彦率部到渭北三原县的新字区、五字区一带活动,在那里,他们被老百姓称为救苦救难的“神军”。
1932年6月,陕甘游击队在攻打韩城的战斗中受阻,人员损失过半,领导成员之间发生了严重分岐,部队面临分裂的危机。阎红彦及时邀请刘志丹等领导,举行梁掌堡会议,统一思想,避免了陕甘游击队的分裂。阎红彦担任游击队的总指挥。6月底,阎红彦率领陕甘游击队以正宁为军事后方,建立桥山根据地。8月底,在王明“左倾” 错误路线的影响下,中共陕西省委指责陕甘游击队是“右倾机会主义人领导”,阎红彦被撤销职务。阎红彦面对打击,以大局为重,服从省委的决定。
1934年,阎红 彦入选中共河北省委成立的前线工作委员会委员。7月,阎红彦作为中共代表,赴莫斯科准备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会前,到莫斯科列宁学院和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学习。后因红军长征,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联络中断,阎红彦受命护送电报密码回国。经过8个月的碾转奔波,终于抵达瓦窑堡,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为此毛泽东等领导给予高度赞赏。不久,着手组建黄河游击师,任司令员。后来该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阎红彦就任军长。
1938年2月,阎红彦出色地完成了为东渡黄河抗日的红军筹集渡船的任务。毛泽东曾说过:“红军东征渡黄河的时候,渡船的解决,主要是靠阎红彦同志。”3月中旬,红三十军强渡黄河,先后在中阳、石楼、大宁、永和四个县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4月中旬,东征红军回师陕北,阎红彦又担负起掩护红军西渡黄河的重担。5月和6月,率红三十军两次完成保卫中共中央安全的任务,使中央领导机关顺利地从瓦窑堡转移到保安县城。阎红彦受命带领红三十军开赴三边,镇守中共中央驻地的北大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1937年9 月,红三十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三团,阎红彦担任团长。
1939年,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成立,阎红彦担任政委。
1942年,阎红彦到延安中央党校一部参加整风学习。
1945年4月,阎红彦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开始后,阎红彦于1945年9月到晋冀豫解放区,先后任第三纵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定陶战役、豫北反攻和鲁西南战役,活捉了国民党军师长赵锡田、宋瑞珂、纵队司令孙殿英。
1947年8月,阎 红 彦率第三纵队在刘、邓首长的指挥下,转战在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北地区打击敌人。1948年5月,率主攻部队参加了解放郑州的战役,并与兄弟部队一道,将弃城逃跑的敌人全歼于郑州市郊。接着,三纵队在淮海战役,特别是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建立卓著的功绩。淮海战役结束后,第三纵队等部编为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阎红彦任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三兵团在完成渡江战役后,又奉命向大西北进军。阎红彦又踏上新的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阎红彦历任川东人民行政公署主任,中共川东区党委书记兼统战部部长、川东行署人民法院院长。
1952~1954年,阎红彦任四川省委副书记,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6年,阎红彦任四川省委书记兼四川省副省长、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为领导当地人民进行土改,镇压反革命、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
1955年9月,阎红彦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9年8月,阎红彦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1963年12月,阎红彦兼任云南省政治协商会议主席,还当选为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1967年1月8日,阎红彦在“四人帮”的威逼迫害下在云南含冤自杀,终年五十八岁。
1977年12月,中共中央和中共云南省委作出决定,为阎红彦平反昭雪,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