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日军基本战斗单位──“师团”

(2012-01-17 09:09:49) 下一个



日军基本战斗单位──“师团”(近年国内有些书译为“师”)而论,熟悉其内情的人可从序列番号中大致分辨其战斗力的水平。从日军将哪些番号的部队投入中国或其他战场,也可大致看出东京统帅部的战略重点

侵华部队介绍1.第20师团(常设)
2.第5师团(常设)
3.第6师团(常设)
4.第10师团(常设)
5.第14师团(常设)
6.第16师团(常设)
7.第108师团(特设)
8.第109师团(特设)1937
9.第3师团(常设)
10.第11师团(常设)
编制(1)甲种师团
(2)乙种师团
(3)丙种师团
(4)丁种师团
(5)独立混成旅团

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对体现民主人权的事物多不屑一顾,对军国主义的货色却是如蝇逐臭。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从二战至今天,日本依然对陆军基本战术单位编制称“师团”(全世界各国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编制均以“师”为名称)。至二战投降时日本共有海陆空各类师团约260多个,兵力约有600万。

日军师团在二战时分为四等:
一等甲类师团:
从近卫师团(近卫一师团、近卫二师团、近卫三师团)、第一师团至第十一师团 第十三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八师团、第二十师团均为一等甲种17个装备最精良师团。每个师团人数量均超过2.7万人。

二等乙类师团:
第十二师团、十五师团,第19师团至110师团全为二等作战师团,为战争新增支援师团。(二等师团人数上不足2.5万人)

三等丙类师团:
第110师团至300以内的师团番号(此时日本已不按完整顺序排列大约共计169个至230个左右的番号)。每个师团人数不到2万人,这类师团均在是1944年底新增后备师团。

四类丁种师团:
是110师团与300以内的师团番号。这类师团成立时间1939年后期,每个师团人数不到1万5千人。这种师团专门为扫荡占领区,针对占领区的扫荡与治安,战斗力与三等丙种师团差不多。

1871年实行征兵制,先后设立了兵部省和早期的四个镇台--东京,大阪,镇西,东北,1874年在四镇台的基础上改编为六镇台,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六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序号从第1至第6,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师团编制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相当于旅)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兵额1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2万人。“日清战争”(中国称甲午战争)前成立的七个老牌师团,后来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从甲午战争结束后成立了第7到第12师团,日俄战争时期成立了第13至第16师团,日俄战争结束后成立了第17和第18师团。占领朝鲜后为弹压当地又建立了第19、第20师团。序号从7至20的师团,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大正裁军”时这类师团解散了四个,剩下10个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十七个,是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

战前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多养兵,却要多训练兵员,为此陆军服役期仅两年,复员官兵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可迅速组成一个新师团。1937年侵华战争开始,日军的多数常备师团便立即由一变二(此外还恢复了裁撤的4个二等师团),至1938年陆军师团数发展为三十四个。这些新建的序号100之后的师团称“特设师团”,如第101师团、第114师团便是分别由第1师团、第14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在日军建制中,这类部队属第三等师团。

侵华战争:
随着侵华战争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主要采取从常备师团中抽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序号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序号在30至40之后的“治安师团”、序号在50以后的“补充师团”。这类师团采取国际通用的“三联制”(师团内不设旅团直辖三个联队),兵额也只有1.4万人。序号从21至57的师团被视为第四等部队,不过因其军官出自常备部队,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作基础,建立了大量“增设师团”,序号大都在60至100和120之后。这类师团在日军中属于第五类师团,缺乏重装备,兵员年龄少至16岁,老可至45岁,却因其军官、士官都有战斗经验尚能有效组织作战。至日本投降前,陆军作战师团(不含航空和战车等特种兵)达一百六十九个,增设师团成为军中主要成份。

日军侵华时后方遇到广泛的游击战,感到重炮、汽车较多的师团不太适应“治安战”,便从各师团中抽调军官、士官为骨干组建了几十个独立混成旅团,直属各军。混成旅团下辖五个步兵大队,另有炮兵队(下辖三个中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编制为4900人。这类部队重火器少,主要配备骡马,比较适合山地和轻便行动,从战斗力看另有特点。

不同师团年龄构成也使战斗精神存在差异日军师团的不同组建方式,表现为不同部队年龄构成有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到战斗精神。从“日清战争”(甲午战争)直至战败投降前,严格受官方管制日本的新闻报道描绘其官兵负伤濒死时,都按一个套路称他们最后高呼“天皇陛下万岁!”战后日本进步史学家说这是欺骗性鼓动,而一些在战时治疗过成千上万伤兵的军医回忆的情况大致如此──真正垂死前高呼“天皇万岁”的,大多是军官和18岁至二十几岁的未婚青年士兵;战争后期补充到军队中16至17岁的“少年兵”,在医院中临死前一般是喊“妈妈”;战争开始至结束时动员的三四十岁的预备役兵和“国民兵”,伤重垂危时差不多都喃喃呼唤自己孩子的名字。

笔者同经历过抗战全过程的父辈交谈,他们的体会是,开始捉到的少量日军俘虏以三十多岁的预备役兵居多,年轻日军负伤被俘后也往往自杀。在战争后期,捉“小鬼子”即少年补充兵容易,其战斗力和顽强性都差。笔者在日本时,同一些当年的日军官兵和史学家研讨时,他们也认为少年兵和重征的预备役兵往往战斗意志不强。从双方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可看了一个共同点,日军战斗最凶悍的部队,还是主要由年轻现役士兵组成的第一等、第二等乃至部分第四等师团。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讲述1938年“武汉攻略战”时,印象最差的也是由三十多岁的预备役兵组成“特设师团”(序号100以后)。他说陪同皇族视察时,发现这些部队纪律和管理均差,如对防毒面具不认真保管而大量损坏(这也不自招地说明常施放毒气)。冈村最感惊异的,又是听说从东京征集的101师团的预备役兵中有浅草(市内黑社会猖獗处)的流氓头子,本中队军官对他居然像下人般打洗脚水。由日军头等部队第1、第6师团的预备役官兵组建起来的第101、第106师团,在进攻武汉时各师团中战斗力却最差。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保卫战中突出的一次胜仗,恰是重创了第106师团(据日军统计该部伤亡3000多人)。

由复员多年的官兵再征集组建日军预备役师团战斗力差,重要原因是成员已拖家带口,不像年轻官兵那样愿意“到靖国神社相会”。日军又实行地域征集制,复员官兵长年一处生活,常有预备役军官在地方企业是预备役士兵下属的情况,重新征集后自然不敢实行常设师团或新部队那样以上欺下的苛刻管理。据国民党起义将领郭汝瑰回忆,他在日本参观过预备役部队演习时便发现,“胡子兵”们对军官很随便,远不像常备部队那样等级森严。

“特设师团”虽战斗力弱一些,残害中国百姓却格外猖獗。冈村宁次回忆录中便说,预备役兵犯罪量最大,且多是强奸,其中34岁又是犯罪高峰,他的解释是老兵久历社会失去了“纯良”。其实日军成为犯罪集团,是传统的野蛮作风造就,战后日本有良知的作家也都说:“当兵三年,再老实的人也得变得像魔鬼一样”。年轻人进入这一染缸便难保“纯良”,老兵油子久历黑暗一面,肚子里的坏水和施暴花样自然会更多。

日军统帅部通过实战,对序号在100以后的特设师团也很不满,在1939年还解散了几个。不过因预备役官兵多,组建这种师团速度快,1943年后因战局紧张还是建立了几十个。如关东军在1945年春天的师团番号达24个,其中20个是几个月前刚由预备役人员和新兵所组建的特设师团。首相铃木贯太郎认为其战斗力不如原来的8个常备师团,遇苏军进攻两个月都坚持不了。从苏军在远东战役八天间便推进了200至500公里的情况看,这一估计大致不差。

日本地域民风也影响各师团战斗力。军人来自社会,看日军师团的战斗力除了序号,也要注意组建地域。近代日本军界为克服古代割据传统,联队长以上和参谋军官频繁轮换,大队长以下官兵仍属一地同乡。最早七个师团中从第1师团至第6师团按其征集地,分别称为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师团,各地民风和对其战斗力有着不小影响,其中贫困区域的师团更显得愚顽蛮悍。

近卫师团由全国挑选精兵组建,不受地域风气影响。该部却养尊处优,1939年末进攻广西才上阵,后进攻新加坡并长期守备南洋,因受照顾未参加恶战,战斗力也未充分显现。1891年在东京组建的第1师团,是日军所建第一个师团,在朝鲜成欢同清军打响了第一枪。不过东京从江户时代起便是商业都会,民风不强悍,征兵多要到西面较贫困的长野县。该师团名声大,1936年后七年间在关东军内作为骨干却未打大战,仅派出过一个支队短期到察哈尔实战锻炼。1944年菲律宾告急,军部声称该让这个“阔少”上阵。该师团到莱特岛登陆后遇美军打击便损失大部,余部逃入丛林,接到投降令时只剩800名残兵。

大阪是日本商业气氛最浓的城市,商贩出身的士兵精于算计多不甘心卖命,此地组建的第4师团从日俄战争起便因战绩不佳被称为“奸诈的商人师团”。1937年该部调到关东军,两年后到华中战场,战斗力并不算强。1942年该师团参加进攻菲律宾,后来到印尼和泰国担任警备直至投降,看来军部对使用这个“商人师团”也信心不大。

在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时最逞凶的一等师团,还是第2、第3、第5、第6师团。日本东北部自然条件差,民风强悍,在仙台组建的第2师团又较适应寒区气候。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只有一个第2师团,能利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在满洲横行。该师团随后成为日军三个摩托化步兵师团之一,长期在关东军编成内。1942年该师团进攻“瓜岛”,因海运断绝被称陷入“饿岛”(二者发音在日语中相同),官兵因伤病饿死亡大半,只撤出几千病号。第2师团在菲律宾重建后又赴缅甸战场,同中国远征军一战即败,战斗力降到反不如顽抗的第56师团,这说明日本武士的凶悍气焰往往要建筑在对手抵抗不力的基础之上。

日军第3师团自“八一三”在上海登陆,直至最后在湖北投降,是中国抗战期间始终在华作战的唯一的第一等师团。第3师团组建地名古屋的民风不属强悍,其官兵的拼杀精神还逊于北九州矿工组成的第18师团等部,不过该部还一直算是华中日军的主力。

日军第5师团可谓侵华战争中作战范围最广的部队,也是在关内作战的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师团。该师团攻南口、侵晋北、以一部迂回南京、打台儿庄、攻占广州、登陆钦州湾入侵广西,先后同中国七十个师交过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师团又攻占新加坡,接着侵入印尼并一直驻于当地。组建第5师团的广岛,属日本的“中国”地区,自古为交兵之地,有武士传统且受天皇重视。战争结束前当地受到原子弹攻击,大概也算是恶有恶报吧。

在南京大屠杀中血债最多的第6师团,组建于日本九州的熊本,该地贫困且民风嗜斗,男子往往以从军为出路。战前日本有一句自吹之辞:“天下日本兵第一,日本九州兵第一”。第6师团早在1928年便制造过济南大屠杀,从1937年在华登陆至1942年末调往南洋,该部主要在华中作战,凶悍为各师团之最。不过日本军部偏爱富庶地区的师团,对穷困地区的部队有所歧视,总让第6师团打恶仗,配给装备却不如其他一等师团。1943年该师团被调到最艰险的布干维尔岛,遭美澳军两年攻击封锁,残部逃入丛林靠野果为食。据终战时接受他们投降的澳军回忆,所看到的几千日军若不是眼珠还在转动,否则会以为都是些骷髅。

存在决定意识,二次大战结束前弥漫全日本的军国主义氛围,是投身军营者大都成为凶神恶煞的根本原因,各地的民风差异并不能改变这一基本环境。最终铲除军国主义的土壤,才是根绝出现那些野蛮凶恶的侵略军的基本保证。总是有人认为游击战小打小闹,不过瘾,所起的作用也不如会战来得大。提起八路军的战斗,被津津乐道的总是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等。而消灭敌人最多的百团大战和正面战场的一些会战相比,(就消灭日军而言,不包括伪军)只是中等规模而已。平型关战斗就更少了。是否由此而得出游击战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值一提的结论呢?显然不是。

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笔者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加登幸太郎,《中国和日本陆军(下)》,圭文社,1978年版)。这一日常的消耗(显然它不包括一些大的军事行动——如“扫荡”中的伤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实际上相当于每年进行一次大的会战所造成的损失。正面战场上的一些会战,如太原会战,“敌伤亡二万余人”;随枣会战,“估计敌先后伤亡一万三千余人,我军则约二万五千余人”;上高会战,“敌伤亡一万以上,我军亦有一万七千余”(据台湾的《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抗战重要战役选录,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可见,这样的“日常”消耗,日军的确难以承受。

当时华北沦陷的县属超过500个,以一个县每天只消灭一个日军的话,则日军每天的损失要超过500人,这相当于一个步兵大队的5/8,一个混成旅团1/5,一个三单位师团的1/20,一个四单位师团的1/30-1/40。反过来讲,也就是平均大约2天可以消灭日军一个大队,5天消灭其一个旅团,20-40天消灭其一个师团。聚少成多,由此可见游击战争的威力所在。

日军战术单位:
日军作战通常以大队(营)为战术单位,日军有多少这样的单位呢?华北日军有4种部队:甲种师团8个(第20、第108、第109、第5、第114、第10、第14、第110师团),每师团12个步兵大队,16个特种兵,(骑、炮、工、辎重兵)大队,共计步兵96个大队,特种兵128个大队。乙种师团7个(第36、第37、第21、第32、第35、第27、第26师团),每师团9个步兵大队,12个特种兵(骑、炮、工、辎重兵)大队,共计63个步兵大队,84个特种兵大队。独立混成旅团9个,每旅团5个步兵大队,3个特种兵(炮、工、辎重兵)中队,共计45个步兵大队,9个特种兵大队(3个中队折合1个大队)。骑兵旅团2个,每旅团5个骑兵大队,共计10个大队。以上总计步、骑214个大队,特种兵221个大队(《中日血战三部曲》)。

可见,以看似微小的每天每县只伤亡1人,即每天500人这样的消耗率,日军也是持续不了几年的。在抗日战争的8年中,我敌后战场也歼灭了些日军(不可能为52万人),就整个中国战场来说,日军被中国军队毙伤俘的总数,据日本方面的统计达133万余人(栋田博:《兵队日本史》第280页,东京新人物往来社1975年6月版;黑羽清隆:《日中十五年战争》第266页,侏式会社教育社1979年版。这不包括其在东北地区前六年战争中伤亡数和在滇缅作战中被中国军队毙伤数。日军在东北的伤亡,据日本方面统计,在1939年9月到1945年9月的6年中,日军官兵被东北抗日联军等抗日武装毙伤俘约172,000余人,据我方不完全统计,日军被我击毙者为182,700人,加上伤、俘的不下25万人)。此外,敌后战场还歼灭了大量的伪军。总起来讲,敌后战场所消灭的日伪军,大部分不是靠大的战役战斗取得的,而是靠上述一点一滴的“日常”消耗,在无形中积累起来的。

侵华部队介绍:
再把日军在中国战场的部队大概介绍一下:
日本陆军地面师团是具有固定编制的基本战术兵团,师团之上的军、方面军、总军都是领率机关的番号,所辖部队依任务而配属。日本陆军在战争期间还组建了几种有固定编制但规模小于师团的野战兵团,包括独立混成旅团、混成旅团、独立步兵旅团、独立坦克旅团、机动旅团、海上机动旅团、骑兵旅团、警备旅团、独立警备队。除“战车师团”、“高射师团”、“飞行师团”外的“师团”为步兵、炮兵、骑兵(搜索)、工兵、辎重兵合成编制。按合成程度、员额的差异,战争前期的师团划分为四单位制、三单位制、两旅团制,战争后期的师团划分为甲、乙、丙、丁种。

1933年5月长城抗战后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驻在关内的侵华日军主要是平津地区的日本中国驻屯军6000余人(作战部队是中国驻屯步兵旅团)、驻上海地区的日本海军第3舰队上海特别陆战队5000余人。“七七”事变爆发后,7月11日日本内阁正式通过向中国派兵的决定,意味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展开。当天,陆军教育总监香月清司中将被任命为中国驻屯军司令以接替病危的田代皖一郎,陆军第20师团同时奉命紧急动员开赴华北。自第20师团于1937年7月19日从朝鲜抵达天津,至1945年4月12日以在华日军部队编组第129、130、161师团。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军投入中国关内战场近140个师团(其中关内有100个师团,东三省有30多个师团),1942年后在中国战场140多个师团中仅有一个甲种师团其余均是乙类丙类师团。本文按投入、编组时间顺序(同一年度内可能按战区或批次区分)简单讲述几个大家熟知侵略中国的日本师团基本情况,并对几种常见中国资料中的讹误予以订正。

1.第20师团(常设)
1915年组建,1937年7月19日从朝鲜抵达天津加入中国驻屯军,参加7月28日南苑战斗;华北方面军成立后先后隶属第1军、直属方面军;1937年8、9月在平汉路北段作战,10月中旬沿正太路旧关、娘子关攻太原;1939年11月调回朝鲜军,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川岸文三郎、牛岛实常、七田一郎;日本战败投降时隶属南方军第18军在新几内亚向澳军缴械。

2.第5师团(常设)
1888年组建,1937年8月中旬自日本登陆大沽加入中国驻屯军,于昌平以南集结8月16日投入南口作战;后编入华北方面军,在平绥路东段作战攻占张家口、蔚县等地,9月下旬在平型关作战,10月上旬至忻口作战,11月8日攻占太原;1938年1月转用于青岛、胶济路;1938年3月参加徐州会战的临沂、台儿庄战斗;10月12日调入华南第21军,10月22日登陆珠江口攻占佛山;1939年9月自华北方面军转隶关东军;11月15日调回第21军参加桂南作战在钦州湾登陆,11月24日占领南宁,12月投入昆仑关争夺战;1941年11月调南方军第25军,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板垣征四郎、安藤利吉、今村均、中村明人、松井太久郎(其中板垣征四郎列名“28个甲级战犯”);日本战败投降时隶属南方军第2军在南太平洋马鲁古群岛塞兰岛的比鲁向澳军缴械。(注:据[9]第198-199页,由陆军省次官桂太郎、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主持的日本陆军兵制与军备改革发生于1886-1889年,1888年废除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六镇台设置第1-6师团。资料[10]日军师团条目记载第1-20师团及近卫师团成立时间大部分是错的,例如第1-6师团显然不可能成立于改革前的1884年。)1942年调东南亚与美军作战。

3.第6师团(常设)
1888年组建,1937年8月中旬自日本登陆大沽加入中国驻屯军,于廊坊集结后部分兵力参加南口作战,8、9月在保定作战;转隶第10军于11月4日在金山卫以西登陆投入淞沪战场,11月13日在安亭、南翔地区作战,12月从南路攻打南京,是“南京大屠杀”凶犯之一,后进占芜湖;编入第11军于1938年7月参加武汉会战沿合肥、黄梅、黄陂、临湘攻击;1939年3月南昌会战担任西北方向阻击;9月18日始第1次长沙会战在中路作战;1939年冬季作战在鄂东南地区;1941年9、10月参加第2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参加第3次长沙会战(此时已改为三单位制);1942年11月调往南太平洋隶属第8方面军第18军,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谷寿夫、稻叶四郎、町尻量基、神田正种;日本战败投降时隶属第8方面军第17军在布干维尔岛向澳军缴械。首任师团长谷寿夫作为战犯于1947年在南京被处决。

4.第10师团(常设)
1898年组建,1937年8月中旬自日本本土登陆大沽于天津集结,后编入第2军,9月中、下旬在津浦路北段东路作战,占泊头、德县,11月上旬攻占临邑、商河,12月占济南;1938年1月占兖州;3月参加徐州会战在滕县、台儿庄、豫东作战;武汉会战时自合肥沿六安、潢川、信阳攻击;1939年8月调回日本,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矶谷廉介、篠冢义男;1944年底调往第14方面军,菲律宾战役被击溃,残部在吕宋岛碧瑶以北山区向美军缴械。

5.第14师团(常设)
1905年组建,1937年9月上旬自日本到达塘沽编入第1军,在平汉路北段作战,10月攻占石家庄,11月在冀南邯郸及安阳作战;1938年5月徐州会战担任豫东兰封围攻;6月隶属第2军,1939年9月调回日本;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土肥原贤二、井关隆昌(其中土肥原贤二列名“28个甲级战犯”);日本战败投降时隶属南方军帕劳地区集团在帕劳群岛向美军缴械。

6.第16师团(常设)
1905年组建,1937年9月11日从日本抵达天津,加入华北方面军第2军,9月中、下旬在津浦路北段西路作战;10月17日转隶上海派遣军,于淞沪会战末期登陆白茆口,攻击常熟方向,12月作为中路沿丹阳、汤山攻打南京,是“南京大屠杀”凶犯之一;1938年1月返回华北方面军第2军,5月徐州会战担任北路围攻及豫东作战;9月武汉会战在叶集方面作战;在第11军编成内参加1939年5月随枣会战之钟祥战斗;1939年7月调回日本,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中岛今朝吾、藤江恵辅;1941年11月编入南方军第14军;菲律宾战役时隶属第14方面军第35军,在莱特岛战败溃散。

7.第108师团(特设)
1937年8月26日在日本以第8师团预备役人员组建即编入华北方面军第2军,11月参加冀南作战攻占邢台;1939年11月调回日本,1940年2月21日撤编,历任师团长下元熊弥、谷口元治郎。(注:1944年7月12日在中国东北以第9独立守备队为基干另行组建关东军第108师团至战争结束。[5]第271页称1939年末复员撤销4个师团,显然将第108师团误列入。)

8.第109师团(特设)
1937年8月26日在日本本土以第9师团预备役人员组建,1937年9月11日抵达天津配属第2军,部分兵力参加津浦路北段东路作战,10月转向平汉路占邢台,部分参加太原会战;1938年1月部分兵力参加攻占周村、博山;1939年9月调回日本,1939年12月24日撤编,历任师团长山冈重厚、阿南惟几、酒井镐次。(注:1944年5月22日以小笠原群岛父岛要塞守备队之混成第1、2旅团为基干另组建第109师团,其主力在硫磺岛战役中战败覆灭。)

9.第3师团(常设)
1888年组建,1937年8月23日自日本本土登陆吴淞、张华浜,编入上海派遣军,9月6日攻占宝山,11月4日突破苏州河;1938年5月徐州会战在蚌埠担任南路围攻;在第2军编成内1938年9月底参加武汉会战之潢川方向战斗;转隶第11军参加1939年5月随枣会战之随县作战,9月第1次长沙会战担任西路;1940年5月初枣宜会战担任右翼;1941年9、10月第2次长沙会战攻占株洲;1941年12月-1942年1月第3次长沙会战担任西路;1942年5月浙赣会战在南昌、临川作战;1942年12月改为三单位制;1943年5月参加鄂西会战宜都战斗;11月参加常德会战;1944年5-8月长衡会战担任东路;1944年9-11月参加桂柳会战,攻入贵州都匀附近;1945年4月18日列为中国派遣军直辖,5月从南宁退出广西经湖南北调,“八一五”时到达岳阳东北云溪一线,后转至镇江缴械投降;第3师团即“名古屋师团”是日本陆军常设师团,1937年8月侵入中国关内参战至战败投降经历中日战争全过程,历任师团长藤田进、山胁正隆、丰岛房太郎、高桥多贺二、山本三男、辰巳荣一。

10.第11师团(常设)
1898年组建,1937年8月23日自日本本土登陆川沙编入上海派遣军,9月在上海罗店作战,1938年1月调回国内,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山室宗武;战争结束时属本土第2总军第15方面军第55军在高知县缴械。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
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辎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
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辎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
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
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5)独立混成旅团
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6000-8000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又搞出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二十四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5-1.7万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6000-7000人。该编制仅限于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无特种兵(在此处、特种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总人数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点、1、给丙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2、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使其总人数达8000人以上。3、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大体与丙种师团同,但无特种兵。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