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哀将——国民党的末代军长们(七十九)

(2011-12-13 11:56:17) 下一个



七十九、第七十五军军长吴仲直




第75军本来是浙军的基础,在经过历年附庸于中央军的历史后,于内战时期正式转正,成了嫡系。再由于中央军嫡系主力在内战中损耗的太多,这就使得75军逐渐的冒出了尖,并且从1948年重建之后逐渐的成为了嫡系中的主力,乃至担负起防守上海的主要力量。其后,又因为这个军是从上海撤到台湾保存实力最为完整的部队,这就使的75军的血脉在国军的几次整编中都存活了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这要放到现在来说,75军实在是堪称转型成功的典型范例,没有第二。

吴仲直,字佐之,浙江诸暨人,生于1905年。吴仲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交通兵科,在校期间主修通信,此后又考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一期深造。吴仲直一开始在通讯兵团服务,长期从事其在军校学习的本职专业工作。但由于吴觉得一直干通信升迁难,便决定投考陆大,以改变自己的军旅发展轨迹。当他于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一期毕业之后,得陈诚帮助,被派到了源自浙军的第6师当参谋处上校主任。虽然第6师不属土木系,但陈诚一直有意于吞并该部,吴仲直的赴任,便是陈所走出一步棋。而吴仲直此时虽然与土木系挂了钩,但却在相当一段长的时期内没有融入这个集团,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准土木系”干部。

在吴仲直的军旅生涯中,有过多几次值得夸耀的成绩,这尤其要以1936年平息两广事变中所充当的角色为重。当时广东军阀陈济棠联合广西军阀李宗仁,于1936年6月以抗日为名,发出通电出兵北上,企图与南京政府相抗衡。为了瓦解这个联盟,并拉拢有意投效中央的两广干部,吴仲直受命往返于赣粤两地从事联络工作。而吴仲直不负使命,他孤身前往策反,又全身而出,并成功说服2000余粤军向中央投诚,给了陈济棠集团一个极大的打击。

或许是上级认为吴仲直适合对外做工作,于是在抗战爆发后不久,吴就被派给了李宗仁,当起了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的参谋处少将处长。之前在陈济棠那搞动作,这回又跑到李宗仁这任职,着实把李给紧张了一段时间。好在吴仲直能以抗日为头等大事,一直在认真从事本职工作。到是李宗仁一直对吴不放心,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就把他推荐到75军当参谋长。

75军的基础部队就是第6师,吴仲直的新岗位,到是让他有回家的感觉。应该说吴仲直的心态是比较好的,他属于到哪都能专心工作而不生是非的主,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75军的旧浙军将领们都不排斥他,相反还挺欢迎他的。于是在经过抗战中期的一段艰苦抗战岁月后,吴仲直由军参谋长升26集团军参谋长,再派到第6师当师长,经过近十年时光,终于将第6师交到了陈诚的手中。而功成身退的吴仲直,在抗战胜利前夕,光荣的调回后方,当上了军务署通信司中将司长。

内战爆发后,吴仲直大部分时间一直在南京当联勤总部的通信署署长,虽然没有什么兵权,但因为通信是他的专长,对吴来说到也干的安逸。而当在前线与解放军作战的75军覆灭之后,吴仲直这位办公室将军也就不得不被国防部调了出来,当上了新组建的75军军长。究其原因就是,吴仲直在75军中当过参谋长,还当过75军基干的第6师师长,他不适合的话,就没人适合去当这个军长了。于是吴仲直就带着他亲自挑选的一些骨干,跑浙江去专心建军了。

国民党在经过1948年年底的三次大战役之后,精锐大部丧失,不得不将残部退集长江以南布置新的防线。吴仲直的75军此时还没有编练完成,但毕竟国防部可调用的部队有限,见到75军已经有了规模,管它战斗力行不行呢,先拉到上海去担负防守任务再说了。估计当时国防部也不准备让75军发挥出什么战绩,只要能起到延缓解放军攻势的目的就行。而汤恩伯可能也是认为这个军派不上大用,就把75军布置在相对安全的沪南地区,使75军避开了战役之初解放军的猛烈进攻,成为上海战役开战后,实力最为完整的部队。而当解放军从浦东打开缺口的时候,75军仍旧没有被汤恩伯完全投入战斗,只是抽调了一个95师去参战。

吴仲直的75军主力在经过了将近十来天的等待之后,终于在5月15日等到了解放军的进攻。可抵抗了只有5天,就奉命全军移防到江湾,再往后就接到了分乘四艘轮船撤往的舟山的命令。于是作为最先撤退的75军,安全的抵达了目的地。经过统计,75军此时有官兵2万零700人,除了95师损失了一部分外,其余两个师基本就没什么损伤。于是战斗力仍旧存在的75军想不被国防部重视都难了。

当75军奉命调回台湾后,便担负起台湾南部的防守责任。吴仲直本人则从1951年起兼任台南防卫副司令官。可能是吴仲直的身体原因,他在副司令官的岗位上卸任之后,只担任过联合作战研究督察委员会副主委、国防部高参室主任等几个虚职。1967年1月,吴仲直办理了退役手续,但在七年后,也就是1974年,便过早的在台北病逝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