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人不敢面对的五大伤疤(转载)

(2011-11-11 08:24:25) 下一个




第五大伤疤:“中国制造”成为一种耻辱

提起“中国制造”,如果以前还有国人引以为豪的话,现在早已普遍转化为耻辱。一位在国外工作的朋友,回国探亲时专门跑到中关村买了两部诺基亚高仿手机,说是国外的同事托他无论如何要带的,因为这么廉价的仿制品,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买不到的。

在中国,民族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跻身行业前沿,简直比登天还难。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道关,政策扶持是第二道坎,知识产权是噩梦。

先不说科技创新型人才本就不是中国教育体制的产物,单就企业培养人才的代价,就让众多华人企业家望而却步。说到政策扶持,在中国没有理所当然,复杂的企业体制和利益格局,让很多人成为卖国贼而不自知,在那些人眼里,根本就没有国家和民族,先塞满自己的腰包。知识产权,更让许多中国企业的航船栽在了太平洋底,至今还有多位华人企业家被关押在国外的监狱里,成为海外孤魂不能与家人团聚。华为,这个掌握核心科技的民族企业,正在声讨和谩骂声中苦苦挣扎。

第四大伤疤:每个人的故乡都已沦丧

大约是五年前,有人疾呼“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丧!”现在,这几乎已成为全中国人的痛。儿时的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漫天星辰,都在离我们远去,代之是污流遍布、黄沙漫天、阴霾蔽日。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

这是一首流传在淮河流域的民谣,揭开了这条千年大河的污染历史,也成为淮河流域遭受污染的真实写照。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穿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支流近500条,是1亿5000万人民的母亲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古老的歌谣,描述着人们对母亲河的依恋,也刻画了淮河两岸的秀美富足。

1994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颍上水库开闸泄洪。经过之处河水泛浊,经专家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这起淮河污染事故,将“水污染”形象化成“长达70公里的酱黑色污染带”,造成上亿元直接经济损失。

第三大伤疤:山空了,羊瘦了,地荒了

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某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租或荒弃了耕地和草场,盖起了砖房,购买了全套家电,手机、摩托车随身行,银行里有了存款,说话的声调也高了起来。这一切转变,都在五年里实现。五年前,这里完全“靠天吃饭”,耕地,全在山坡上,无法灌溉;养牧,草料是否充足全看年景好坏。
五年前,多处山脉探出了铁、铜、银、锡等矿石,接着,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人将大大小小的采矿车、运输车开进了沉寂的大山,从此,山里彻夜轰鸣。

现在,镇上多数力壮的青年得益于矿山招工,富足了起来,但少数沉默的老人却眉头紧锁。环顾周围,以前花草茂盛、牛羊遍布、野果繁多的景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横一道、竖一道遍山的探槽伤痕。山空了,羊瘦了,地荒了……

中国能源消耗急剧膨胀,源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已迈入重化工业时期。这个阶段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大增,快速发展的机械、汽车、钢铁都是单位增加值能耗很高的行业。如今,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

目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

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大约10倍,同时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倍。以2004年为例,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第二大伤疤:中国每天浪费的粮食够一千二百万人吃一年

江苏是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苏湖熟,天下足”,是一句自中国南宋时期开始流传的民间谚语。苏指苏州,湖指湖州,处于太湖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就是农业高产区。

如今,在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曾经的鱼米之乡,那种粮船穿梭,繁忙运送粮食到全国各地的胜景早已不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的诞生地无锡锡山,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现在却面临着土地紧张、环境污染、原生态消失等一系列负面效应,也成为“苏南之痛”。
锡山原本就是一个资源缺乏区域,在苏南模式不断推动中,土地、能源等资源进一步减少。历史上素有“四大米市”之首称号的无锡,现在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6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5%,粮食自给率仅为45%。

而与此同时,遍观各个城市的饭店酒楼、学生食堂、食肆街摊,甚至居民楼里的冰箱、垃圾桶,粮食浪费现象惊人地普遍,被人们熟视无睹。

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天浪费的粮食,足够一千二百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啊!难以想象在一个耕地短缺、每天都有人在挨饿、粮食依靠进口的国家,却在肆无忌惮地挥霍浪费……

第一大伤疤:总是在抱怨“到哪儿都排队”

拥挤的车流,快速涌动的人群。面对密集得甚至有点透不过气来的生存空间,生活其中的国人,恬淡从容,处乱不惊。拥挤,这或许是生为中国人必须要习惯的一种生活。

虽然同样的拥挤可能出现在东京、纽约、伦敦、孟买,甚至更多国家的一些城市。但是在国土面积前五十位的国家当中,没有一个会像中国这样,在如此广袤的疆土上,大面积地出现类似的拥挤。也不曾有过其他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始终如一地密集着。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13亿人,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赚钱和消费,要养活13亿人,衣食住行,无论牵动了哪根神经,都是13亿的浩大工程。

由于众所周知的人口基本国策的干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在当前的“421”人口结构下,沉重的赡养义务,将使得独生子女背负着的压力,将直接减少很多家庭的消费需求,也使得其在诸如创业投资上少了很多可能性。

届时接近2亿的老龄人口,将对社会保障体制的财务可持续性产生直接冲击,政府不得不再次上消耗更多预算,而在那些可以创造财富,可持续发展的诸如文化教育、科技创新、扶持个人创业、中小企业发展等活动上,将受到更大的财政压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