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为什么日企在中国正走向衰落?

(2012-10-07 06:36:41) 下一个
为什么日企在中国正走向衰落?

国际金融危机、日元持续升值、“3·11”大地震、其他国家电企业强有力的竞争。没错,这是让日本电子巨头们遭受重创的原因,但是从25年前,“全球半导体厂商中前三名是雷打不动的NEC、Toshiba和Hitachi,到2003年,索尼、日立、松下、NEC、东芝5家公司的总利润就已不敌三星一家。”这些原因显然不具备说服力。

2005年,日本手机接二连三撤出中国;2005年日本空调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报告显示全线亏损,撤出中国;2006年,日本厂商的DC问题不断,尼康电池危机、索尼CCD质量事件、产品召回公告,使得企业声誉一落千丈;2006年底,NEC笔记本电脑已全面退出中国市场。日系电器在中国市场拉开了溃败的序幕。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绝大多数消费者印象中,日本制造甚至成了“质量上乘”的代名词。是什么导致日企日渐衰微,步入沼泽?

1、本土化进程缓慢 在本地化方面,日企比西方企业要落后得多。一些欧美成功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亚洲区域运营中心移入中国,比如沃尔玛。我们知道,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手机是很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无论从功能、外观和售后服务方面,都很得中国消费者好评。但好景不长,到了2005年底,日本手机品牌几乎全线撤出中国2G市场。后来夏普公司带着3G手机卷土重来,但面临重重的市场压力,在苹果手机问世后更是几乎销声匿迹。

在关键决策上,都是依靠日本人内部作沟通,自己做决策。但这样做的后果是决策缓慢。以推新机来看,从申报做这样的机型要等到两三个月,那时市场早已变了样,手机市场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设计更新快速,而日本企业的更新速度仅为韩国和西方企业的三分之一。中国公司高层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无权左右日本总部的决策,甚至连下一步准备上什么产品都不是很清楚。

2、文化融合和人才使用问题 人才本土化一直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但日本电器企业却始终不愿迈开实质性步伐。在中国的日资企业中,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仍由总公司直接派出。放眼在华日资企业的管理层,要么清一色日本人,要么就是引入海归华人,中国员工的级别最多升至课长一职。在欧美企业,中国公司的员工被派到总部学习并不稀奇,但对于日本公司来说,派中国员工到总部“受训”的情况还很少出现。一些在中国的知名日本企业中国高级经理、行政副总裁,大多数都说不会建议职员加入日企,因为发展空间有限。

我们常说“入乡随俗”,如果产品的设计者都不是中国人,不懂中国国情或者对中国市场潜力预测不足,很难找到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钥匙”。有人形容,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谈判的时候,如果对方是美国企业,则往往所有的人都会中文,而当对方是日本企业时,会说中文的往往只有一个——日方翻译,笔者见过这样的情况。

3、缺乏持续型的全局战略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日企才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但是,很快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他们的观点随之又变了,认为中国市场并没有之前想的那样诱人,中国市场会成为包袱等等,所以对中国又失去了兴趣。2001年,在日本掀起中国威胁论,这种言论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2002年,中国加入WTO,他们开始正式进入中国。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断断续续,在中国的战略也没有持续性可言。

就拿手机为例,当时有很多日本企业,但是现在,连一个日本企业都没有了。在各种投入上,日企远低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当你不知道市场前景如何时,首先要抢先占领高地,继而开发市场。相比欧美和韩国,日本在中国投资因为没有持续性战略,只想规避风险,只顾短期利益,失败是必然的。

4、对中国市场的偏执 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可谓麻烦不断,尼康电池危机、索尼CCD质量事件、产品招回公告……一系列"丑闻"之后,日本家电企业的声誉一落千丈,比产品问题跟可怕的是日本人在处理这些危机上的傲慢与偏见。举例说明,2000年,东芝笔记本由于存在缺陷遭到美国消费者集体诉讼之后,东芝(美国)做出了向美消费者提供购买东芝产品的优惠券以作为补偿的决定,共赔偿约15亿美元,平均每个消费者445美元。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当年的东芝(中国)则拒绝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现金补偿。就是自从这次事件之后,东芝丧失了在中国市场的头把交椅。

5、多元化扩张的代价 打开日本电器企业的成长记录,你会发现这是疯狂“圈地”扩张的历史。以日立为例,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之一,日立在创下了建立中国首家显像管电视生产厂等诸多第一记录之后,随即抽身进入了中国的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数字媒体、生命科学等许多领域。据零点调查,18%的中国消费者不了解“日立”这个产品,31%的消费者认为日立是一家IT企业;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20岁以下的消费人群对日立品牌基本没有印象,20岁-30岁的消费人群中,对日立有了解的也仅占17%。

再看看松下,从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音箱、小家电、热水器、微波炉等,松下几乎涵盖了家电类的所有产品。令人尴尬的是松下在中国市场作为领导者或第一阵营的产品却并不多,能排在前五位的也很少见。

一提起日本人,大家会想到“认真”,但是他们同样固执和不愿意改变,片面苛守不懂变通,太狭窄和太偏见,与中国本地文化脱轨,这些因素的存在显然无法适应眼下这个多变的市场环境。

日本家电企业裁员计划及经营状况
图片说明

继索尼宣布大规模裁员之后,日本松下公司和夏普也相继传出裁员的消息。一时间,裁员成为日本家电企业的流行病。粗略统计,包括索尼在内的三家日企巨头累计裁员5万人,其在华市场逐渐萎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意味着统治全球家电行业半个世纪的日企神话的终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