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死要面子活受罪,日本震后外交之“拙巧”

(2011-05-16 18:46:55) 下一个
死要面子活受罪,日本震后外交之“拙巧”
 自3.11特大震灾以来,在日本,“外交”这两个字似乎渺无踪迹了。即使有些许外交活动,也被人抨击为“无作为”、“笨拙”……
 
一、日美能否前嫌一扫——面子外交的背后
  大震前,日美关系正处在相当紧张的阶段。鸠山政权居然要推翻自民党时代与美国达成的有关普天间基地搬迁边野古协议,搞得美国相当恼火。鸠山也只好下台了事,把一个烂摊子交给了菅直人。
  菅直人明白,今年6月,是解决普天间问题的鬼门关。既不能再冒犯美国,又不能不给冲绳一个符合民主党竞选公约的交代。首鼠两端,惶惶不可终日。“恰好”去年年底,原美国驻冲绳总领事,美国国务院日本部部长,著名的“知日派”马希尔,关于冲绳人是“欺骗、讹诈的好手”的发言,让日本媒体抓到,舆论大哗。美国马上撤了马希尔,派高官来日道歉。但这无疑是在普天间问题上给了日本一个讨价还价的法码。
  但是,正值菅政权岌岌可危,是否能熬到6月都是问题时,大地震来临。视线都集中到了震灾、海啸和核泄漏方面去了。
  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于地震发生三个多小时后,被首席秘书从床上叫起来告知地震消息的。但在之后与菅直人的通话中,奥巴马只听到 “目前没有找到核泄漏的证据”,但他马上命令能源部长,按日本的核电站安全系统破损的最坏设想做好一切准备。当天,美方派遣两名技术人员到日,要求常驻首相官邸。16日,遣日技术人员达11人。
当天,美国国会上的证言是福岛一核某号炉的核废料冷却池“已经没水了”,与认为“还有水”的日方见解对立;驻日大使要求在日美国人 “从福岛一核退避50英里”; 五角大楼命令驻日美军不经允许不得进入50英里范围相当于80公里(一说50海里,约93公里),与日本的20公里(撤出)、30公里(屋内退避)的范围相左。
日本不一下子把居民撤出范围定到30公里半径,而一定要在20-30公里之间定一个“屋内退避”范围(可以自行撤出)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愿意使人把“福岛一核”与切尔诺贝利联系起来——“切”爆炸后的撤出范围就是30公里。
但是,这20-30公里的暧昧范围,却给其中居民带来了很大不便。自行撤出,不但要自己找地方,费用也得自己负责。而不撤,运输公司的司机怕核辐射,不愿意往里边运物资,吃喝无着。其实,就连30公里之外的一些地方,也已测出超标核辐射。最近,日本政府才表示正在考虑,将“撤出范围”扩大到半径30公里。
  美国对福岛一核事故的重大关心,有其种种特殊原因:在美国,与福岛一核同型的炉子就有23个在运转中,福岛一核的1号炉就是从通用公司购入的;为了挽回中期选举失利,得以连任,奥巴马刚刚提出恢复美国核电计划,以“清洁能源”作为竞选纲领之一;最主要的还是对于日方公布的有关信息的不信任。美国动用自己的高性能放射性测定系统,还马上在美国本土集结了450人的防核专门部队待命。
   同时,美军以“朋友(友达tomodati)作战”为称号,按照自己对福岛一核事故的预后,前后共动员约一万九千兵力,投入了包括航母、U2侦察机,以至无人飞机。还动用了驻日美军,参加救灾或灾情监测。
  以里根号航母为中心的救援兵力,已从4月4日开始撤退,而在美国本土待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放射线特种部队“CBIRF”150名队员,已从4月2日到5日分4批到达横田基地,为应对大规模的核泄漏做好准备。
此间媒体基本上都盛赞“朋友作战”加强深化了日美同盟关系。但实际上,除了狭义的救灾,日本政府对是否接受美国的援助一直犹豫不定。
这是因为,接受与否,牵涉到面子问题。日本政府一直以“日本核电安全神话”来推进内外的核电建设。这次神话破灭了,但还是要尽可能留下一些面子。比如,尽可能从小估计事故和影响的规模,最不愿意让人们将这次事故与原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相提并论。就算是美国的支援,也让日方感到是可能加重负面影响。
其实,正是由于这种“面子”作祟,导致日本从一开始就没有对事故可能的预后作出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以至一再“贻误战机”,直至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这就导致美国等西方各国加深了对日本核政策的不信任。就连由日本人担任总干事的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多次要求日本主动提供更加透明的信息。
同时,美国并没有把“朋友作战”与普天间联系起来。4月6日,美太平洋军司令在下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对普天间搬迁没有进展表示失望,明言,在找到解决方法之前,美军将继续使用普天间基地。
时过境迁,搬迁问题还会摆到桌面上来的。
国内有关这次大地震是由日本进行海底核试验引发的传言,是无稽之谈。如是,那美国的监测网早就测出来了。而且,按日本的技术水平,某种类型的核弹,不需要经过核试验就可以达到实用阶段。
另一方面,日本在战后注重发展核电,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准备持有核武器,这一点也是早有证言的。其实美国也早已明白,一直在警戒日本持核。近年来,日本一有持核的言动,美国就会敲打日本。如果这次日本真是搞了核爆炸,美国绝不会给日本留面子的。
3月19日,中日韩三国外相会晤,中韩都是激励日方救灾,不谈各方之间的外交敏感问题。但就在30日,日本文科省对中学教科书的检定结果面世:明记“竹岛是日本固有领土”。韩国外相当天提出抗议——外交上,最终是没有面子可讲的。
 
二、15人的救援队——中日外交的禁忌
  为什么中国这次只派了15人的救援队?日本某些网页上还对此表示愤慨:中国人为何如此小气?但《朝日新闻》对此有独家披露:应该是日本只接受了15名。
中国地震局在11日当天,就通过联合国属下的INSARAG(世界灾害对应国际搜索救助慰问组织)表示,可以向(日本)灾区派遣(援救)人员。同时也向日本方面表示:(救援队)已经处于两三小时即可出发的态势。
  但日方对于接受国际援助的先后是有级别的。美国是“1”,而中国是“4”。由于外务省负责对中政策负责人的强烈要求,才提升到“3.5”。为什么日方如此踌躇?当局的回答很简洁:“三泽。”
  三泽机场曾是朝鲜战争时的重要后方基地。是目前日本唯一的自卫队、驻日美军和民间三者共用的机场。而这次大震后,灾区近边机场只有三泽还保持起降功能。作为日美共同管理的具有军事意义的机场,对于接受中国军人(按原报道)是“有抵抗感”的。
  中方态度积极,当初表示可以派遣80至100人的救援队。但在与日方商讨过程中,减到20人。最后接受日方的意向:15人。经由东京的羽田空港,换乘日本自卫队调遣的飞机,飞岩手县花岗空港赴灾区。
  中方还表示可以派遣海军医疗船“和平方舟号”,被日方婉拒——从去年钓鱼岛撞船事件后,“船”这个字,在中日外交领域是“犯忌”的。
  日本网上有人表示,政府拒绝近在咫尺的中国医疗队,而接受远在中东以色列的60人医疗队到灾区,是很奇怪的。甚至怀疑是特意向涉嫌持有核武器的以色列提供收集核辐射数据的机会。
  同时,作为日本主流媒体之一的《朝日新闻》也于3月30日报道:已有29国的救援物资到达(日本),其中中国的最多。同时,对于中国的三百位研究日本的学者,发信激励日本同行,世间也颇有好评。尤其是这些信件,形式不同,内容各异,都是个人以自己的语言写成,分别发给自己的日本朋友、同事和留学时代的同学等等的。
 
三、“外交青书”一如既往——今后重点在于“入常”
  据笔者记忆,继前原新任外务大臣的松本刚明,震后在媒体上唯一一次明显露面,是4月1日向内阁报告“2011年版日本外交青书(外交蓝皮书)”。
  松本在前言中指出:日本正值“战后最大的国家危机,为了克服困难时期,复活(日本),要尽全力开展外交”。
  从已经发表的“要旨”部分,可以看到,继续深化日美同盟仍是“吃紧的问题”。为准备预定今年6月份的菅直人首相访美,要加紧策定表明“21世纪日美同盟远景”的共同声明。尤其强调,在普天间基地转移边野古问题上,如何求得冲绳县的理解。而对于前首相鸠山提出的,为美国所不齿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则是一笔带过。
  关于去年9月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后日中两国国民感情的恶化,则提出要加紧改善。而对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视察“北方领土”,强调表明是“不能无视的”。但于今年2月的日俄外长会谈时,双方已就“在安静的环境下继续协商达成一致”。
  日本的“外交青书”,始于1957年9月。第一期题为“我国的外交近况”,其要点是提出了日本的“外交三原则”:联合国中心主义;坚持作为亚洲一员的立场;与自由主义各国的协调。
  但是,从当时开始,就一直有人指责“三原则”与日本外交实践之间的矛盾:明明是以日美关系为主,以日美同盟为重,却标榜“联合国中心主义”;“亚洲的一员”云云。
今年的“青书”仍称“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安保的基轴”。但笔者却认为,今后将是日本外交向所谓“联合国中心”切换的契机。在美国、日本还都是世界位一位二的经济强国时,从日本的国家立场来讲,外交上“唯美”是合乎逻辑的。但在中国经济被认为成为世界第二,也有可能在将来成为首位的情况下,一如既往地追随美国,就明显是不明智的了。
  2008年金融风暴后,在美国一度甚嚣尘上的“G2”说,已经沉寂。但这给予日本的深刻印象,是不会很快消失的。
况且,日本人嘴上不说,心里都明白,美国对于日本,看作是盟友的成分,从来没有超出过作为监视对象的成分。而真正防备日本“入常”的正是美国。因为美国明白,日本一旦成为常任理事国,绝不会是美国的“克隆”。
今年初开始,日本又一次离开安理会理事国的位置。这就更加促使日本加紧“入常”的外交努力。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入常”将是日本外交潜在的,但是最重要的中心课题。而今年的“外交青书”又再次提出:日本将争取早日实现包括安理会改革在内的联合国改革。在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中,发挥指导力,提供人员与财政方面的贡献。
 
四、援灾应该无我——生命高于一切
  2008年,中国四川大地震,日本急救队驰援,一张“默哀”的照片,掀起了中国人的“亲日”之情。但没过几天,得知日本打算用自卫队运输机向四川急运帐篷,中国某大媒体就炒起“日本军机(战后)首次进入中国”,各路媒体跟进,一时间舆论又是甚嚣尘上。结果运送帐篷不果。
  这首先基于缺乏基本知识:战后,日本“军机”进入中国已经不知多少次——日本首脑访华乘坐的政府专用机,就是归防卫省管理,属于航空自卫队,从机长到乘务员都是航空自卫官。而且一飞就是两架(主机起飞30分钟后,副机跟随。英文名称为“Japanese Air Force One/Two”)。
  其实,当时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地震当天就向中方提出了日本可以提供的五项援助方式。而自卫队机驰援,只是最后的一条。福田对此非常谨慎。但首相官邸“抢跑”,透露出军机援华的信息,福田当时正在横滨开会,他一知道,马上叫停,但网上已经是乌烟瘴气了。这就是国内某些媒体恣意煽动民族主义,唯恐天下不乱的恶果。
  这次,当中日之间就接受中国15名救援队达成协议后,两方负责人之间有这样的对话:
  “此次非常感谢!”
  “说哪儿去了!”
  这本来是极为平常的寒暄应酬,但当你知道表示感谢的一方是中国,而回应的日本时,就可能觉得不解。《朝日新闻》报道此对话时没有详述经纬,但可以从中看出一种“救灾无我”的精神。
  救援的最大目的就是抢救生命,无为此上。借机改善关系,希望得到感谢等等,都应该置之度外。感谢对方接受自己的好意,在日本人的意识中并不奇怪,但中方负责人能出此语,确为难能可贵的人性化心态。
  天灾人祸,需要援助。做好一切救援准备,等待时机,就可以了。受灾国有自己的情况。能否接受;何时接受;接受多少,都只好听对方的。
  有传闻,这次中国救援队在灾区,到方便店买食品,店主知道是来救援的,就免费提供,在中国成为佳话。
  其实,对此另有见解:救援队在灾区买食品,就等于抢灾民的口粮。按国际通例,救援队应该具备高度的“自我完结”条件——饮食穿住都要准备齐全,不能给灾区添麻烦。
 
五、日本外交的“弄拙成巧”——历史与将来
  纵观日本外交史,小处往往“弄拙”,而结果往往“成巧”。 
  幕府末期,美国黑船来袭。日本朝野震动,不知如何是好。最终只好接受美国总统的国书,签订城下之盟的“日美和亲条约”。但结果这又成为打开国门,接受西方科学、文明,推翻幕府,维新改革,进入“明治盛世”的契机。
二战,先是首鼠与徳苏两端,又与明知不可战胜的美国开战。但战败后,行彻底的“败战国”外交,不但匍匐于敌国脚下,且结为军事同盟,卧薪尝胆四十年,创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神话”。结果几与旧日敌国分享世界经济头把交椅。
  “福岛一核”爆炸,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毁掉了三分之一个日本。只有一年半执政经验的民主党,几乎到了丧失统制能力的边缘。尤其是对于核灾难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有力的措施。同时,对关于核辐射的危害程度和范围,及其预后的信息,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语焉不详、吞吞吐吐,欲盖弥彰,以至危害渐次扩大,国际信誉丧失殆尽。
与明治维新、二战战败同样,日本国民不会允许如此“笨拙”的政权再持续多久的。近代以来的一次次“国难”,已经在日本民族习惯对应“天灾”的DNA中,又植入了相当坚韧的对应“人祸”的成分。这次“战后最大的国难”,将成为整个日本“复兴”契机的这一点,应该是不容怀疑的。
  对于在震灾后日本外交的“不作为”,最近也逐渐进入日本舆论界的视野。外交官,曾任驻美大使的斋藤邦彦在富士电视台卫星频道的节目中,就提出日本外交要“保持冷静,维持日本传统”的建言。这可能是他对指责日本救灾外交“笨拙”的回答——“冷静”:显得颇“笨”;“日本传统”:貌似很“拙”。因为他知道,即使是仅限于外交方面,在“拙”之后,必会导出“巧”的结果。而这种自“拙”至“巧”的过程,就是日本民族行为模式中所特有的。
作为大陆民族,我们既没有必要对其有太多的褒贬,也没有必要盲目呼吁模仿、学习。只要能做到冷静地观察、了解、理解,适当地做好自己的防范,就足够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对应灾难的特质和内在逻辑——就如日本政府和所谓专家学者一定会对核辐射信息遮遮掩掩一样,中国人也一定会轻信谣言而不听专家见解去抢盐。其结果都是弄巧成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