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错船 - 历史,经济,艺术

历史,经济,艺术,同人女,上错船的工程师
正文

只认衣裳不认人

(2005-07-08 13:19:49) 下一个
只认衣裳不认人 在一个阴阴的星期天的下午,我和两位夫人在一家服装店转得正过瘾,门外的两个先生就真穷极无聊起来了。一个谈起男人穿衣服要讲牌子,另一个说太讲究就没意思了。不过老婆如果愿意打扮老公,咱也要作受宠若惊状配合一下。最后,两个大老爷们儿低头研究自己的裤子的牌子,其中一个很惊喜的扯着自己的条绒裤子说,嘿,没注意自己的裤子还是GAP呐。 人过了一定年纪,就对衣服牌子有些上心了。这个年纪的坎儿来的早晚因人而异。而象咱爸妈那一代的人,能在长安商场或城乡翻到件纯羊毛的便宜货,已经是皆大欢喜了,根本谈不上认牌子。而咱们这代都市群呢,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喝着小资的咖啡,谈着愤青的摇滚,看着痞子编的电视剧,留意着港台同胞的口味,正在通向中产的康庄大道上奔的有趣,但还是偶尔会停下来留意一下生活的质量问题。马斯络的需求发展到第三层,就表现在我们需要外在的装潢来赢得他人的肯定。衣装作为我们有最大选择余地的商品,就成了众矢之地。诚然作人还没有到“头尖身细空白如银,只认衣裳不认人”的地步,但被哥们儿们扯住西装,发现是与地摊儿货可以”媲美“杂牌儿,我们的上面提到的主角之一张总脸上就真的很挂不住了。虽然曾经被人扯住领带,又碰巧那天确实是一条Giorgio Armani挂在脖子上,让人着实瞠目结舌了一次,但每每想起终究没有匹配的高档西装,总感觉有些后怕。然后就有了我们日后津津乐道的经典:张总趁美国一游,直奔Neiman Marcus, 一千多美金的西装连眼睛都没眨就抡回来了,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现金一去兮没饭钱”的气魄让我们五体投地。 无论你认为追牌子势利也好,虚荣也好,衣服永远是身体的语言。那种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人是穿什么都养眼的,所以模特的身体语言就是美丽。碰巧我们是 永远的80%,平庸的绝大多数,所以在声音不悦耳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衣服作语言的修辞。有品牌的衣装,就如不同风格的交流方式。GAP表达着青春与自然,TOMMY表达着冷静的中性,Banana Republic是趋于成熟的留恋,Ralph Lauren是不经意的休闲,DKNY展示着纽约的流金,ESPIRIT是亚洲的娇小玲珑。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身着Gucii或Dior,他的身体语言只能告诉你一件事:用百元大钞把他糊起来,都比穿这件衣服划算。台湾人有对某个牌子死衷的习惯,所以可以看见某女生永远只穿Calvin Klein。如果这女生碰巧长得能把这身CK糟蹋掉,我们就疑心她是否和CK有仇了。再如果这女生连内衣都要死衷一下的话,她一定还和全体日本AV女优有仇,因为后者在限制片子里是青一色的CK,号码大都在C以上(如果不知道我在聊什么的男生,还是不要仔细追究了吧)。倒没听说过香港人有什么品牌笑话,但香港人对衣着的苛刻比台湾人更甚。曾有一小姐看到我身上的AIX,眼神马上由平淡转为警觉,由警觉转为愤怒,由愤怒转为抓狂...经我再三解释这是AIX的甩卖货色后,才由抓狂转为温和,并和颜悦色的问我那家店是否还在甩买中。 经济基础不仅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身上衣服。因为我们不是上流消费群,追求名牌,囊中终有羞涩的时候。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减价甩卖的光明。在没有认识到置妆要看时机前,我们是不知轻重的看的上的就抡,全价就全价,买得其实是心情。直到有一天发现甩卖季节到来,价格直跌到原来的六分之一。那种对心灵的打击,对灵魂的咬啮,对情感的强暴,远远胜过股市的跌荡。由此可见,只认衣裳认人也不能保证认准他的三六九等,因为甩卖货色确实水份太大。注意,我说的可是甩卖的真货色,而不是绣了个兔子头就冒充PLAYBOY的街摊衬衫噢。一件Gucii的背心能在专卖店标出北京白领一个月工资的价格,但碰上换季时节,在OFF 5TH AVE这种“名牌发烧友”的店里,还是可以翻出一两件可以问津的东东的。当然要寻找物美价廉,又命中率高的买卖,专卖店的甩卖是最佳时机。AIX或Max Studio甩卖时节的现场状况,可以和王府井那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时媲美:看着一徐娘喜孜孜的在圆滚滚的肩头上批着件线条流畅的超小号大氅,我只有潸然泪下。究其最重要的原因,那件大氅我 还是买不起... 买衣服一定要试穿,否则怎能对实际效果有感性认识?前两年风风火火的DOT COM热潮,也没有给足我们从网上订购衣服的胆量。另外,在试衣间里搔首弄姿一阵,然后得来同行的太太小姐们一阵臭骂:真没眼光,还不去换件瘦点儿的?!或者被她们逼迫着套件前卫的裙子,暂时过过涉足时尚前沿的瘾,都是试穿过程中的独到乐趣。众口难调,选择又多,最后试过六七件后往往还是空手而归。不仅男士们对这种购物方式深恶痛决,店员更是有口难开,唯有堆着假笑把我们这群叽叽喳喳,挑三减四的“婆娘”们恭送出门。随着暴发户的日益增多,店员们也学会不能再蹈“漂亮女人”影片中的复轨了,所以St. John店里的丽人嘴角也不总撇着,看到俺们这些不很地道的中产,只能很有姿态的打打招呼,暗地里叹口气而已。 经过在衣服堆中的寻寻觅觅,在试衣间里的扭扭捏捏,在收银台旁的漫漫等待,把甩卖名牌抢购到手的乐趣,男人不知道,不追牌子的女人也不知道,不逛街的女人更不知道,能用原价格把衣服买下的永远也不知道。除了付款后仔细打量收据时那种得意的心态,最终的快乐来自这个时刻:注意到你袖子上的一个小标记,或领后不经意一闪而过的标签,身边的男士把眉毛微微一扬,座旁的小姐凑上前来仔细端详,酸溜溜的轻叹一声“呦...”,你的第三层需求就此画成了一个完美的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