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影评系列】最深沉的爱是“分离“----评《你好,李焕英》

(2021-03-04 10:06:25) 下一个

《你好,李焕英》不是一部合格的优秀电影,但却是一部票房成功的感人作品。它完美地诠释了”喜剧“都有一个”悲伤的内核”。将无数观众带回那个久已褪色倾颓,却在记忆中仍旧鲜活如初的过往,在无厘头的搞笑与天人永隔的悲绝之间,不断蹂躏着观众的情感与内心。最终,这部成本不到1亿的初级非专业电影,实现了上映20天,票房突破49亿的惊人业绩。

这部简单朴素的小品式电影,极具中国本土化特色,迎合了疫情打击之后,重新意识到家庭价值的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通过展示一个普通平凡家庭真实的悲伤与遗憾,直击中国人心底的爱与痛。

然而,观影完毕,不论观众是笑了,哭了,又哭又笑了,还是没哭也没笑,脑海里可能只留下对曾经岁月的缅怀,与对母亲的思念。而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幸福“,如何过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这部电影则引发了一系列困惑不明。

拿成人高考证的贾晓玲,怎么就不能“健康快乐”了?

嫁给锅炉工的李焕英,怎么就不如嫁给厂长公子的王琴幸福了?

为何一定要“牺牲“自己才能换来所爱之人的”幸福“?

我们平淡的生活,真的就不值得拥有和珍惜吗?          

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从中国式家庭独具特色的感情表达与相处模式来分析。

中国式家庭“爱的献祭“与“负罪感”

在中国家庭的传统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完全失去自我的,舍身奉献的,同时也是缺乏尊重,毫无界限的。孩子不能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功与地位,不能令父母骄傲,令家族荣耀,就是一种“罪过“和”不孝“。

这种中国式的亲情模式,在《你好,李焕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这部电影创作初衷和贯穿始终的台词就是:“妈,我对不起你,我亏欠了你,你为我付出,为我牺牲,而我却没出息,没让你满意,没让你开心,没实现你的心愿,我有罪!”

贾晓玲说”我从记事的时候起,妈妈就是一张中年妇女的脸“。厂花级的李焕英才20多岁!为何却是一张中年妇女的脸?因为妈妈为孩子为家庭”献祭“了自己的青春,美貌,幸福,快乐!那句令许多观众泪流满面的一句“我宝“,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接住陨石级贾晓玲,舍身忘死的身影,似乎就是人们心目中标准的母亲。

因此,父母子女关系中,就形成了这样“互磕“的死循环。双方为了自己定义的对方的幸福,争着牺牲自己,献祭自己。好像不牺牲,就无法释怀内心的压力与内疚,无法表达自己的爱。而在西方社会,父母与子女,各自的幸福与人生选择,是井水不犯河水,和谐并独立地共存着。

中国式家庭的感情模式,更多地体现出其社会经济等现实功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在研究中指出,“赡养老人在西方并不成为子女必须负担的义务,而在中国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对比,他将东西方家庭模式的区别总结为“接力模式”与“反馈模式”。西方家庭的“接力模式”为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是一代一代接力的模式。而中国的“反馈模式”为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赡养乙代,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并且这一反哺赡养功能在中国社会得到了“孝道”伦理文化、相关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和强力支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家庭这一传统模式并没有向西方模式转化,中国的传统家庭观以新的方式继续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你好,李焕英》的巨大成功,就直接反映了这一家庭观念的强大群众和社会文化基础。即便李焕英过世多年,早已成家的贾玲仍旧耿耿于怀,认为母亲为自己赚学费而遭遇事故,付出了生命,而自己没有机会回馈反哺,是一种“罪过“和终生的“遗憾”。 

中国式家庭的“功能性”与“功利性“

费孝通从功能性质上对东西方家庭进行了区分,他将西方家庭称为“生活堡垒”,而中国家庭称为讲求长期性和绵延性的“事业社群”。中国式家庭,父母对子女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这种投入持续到孩子成年以后,甚至到成家立业生子。可以说是为了子女,甚至第三代,如春蚕似火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中国特色的“代际亲密共生“的家庭模式,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远远比西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复杂,层叠,难以割离,也更难保持个人界限与空间。很多父母在超额付出的同时,也跨越界限,对成年子女的生活,甚至第三代的教育,施以影响,控制,甚至干涉,相爱相杀,爱恨交加。爱之深,给人力量支持与依靠,同时也会成为负担和压力。李焕英充满期待的爱与付出,变成了贾晓玲自卑自责的枷锁。孩子认定自己导致了母亲人生的遗憾与失败,宁可花钱作假,也要为母亲争面子,争一个“虚假”的幸福时刻。

 

 

而中国式的爱与审美,强调内敛深沉,中国社会崇尚“于言而敏于行“。父母子女之间很少直接表达感情。相对的,家庭成员之间,钱物等经济价值的交流承载了亲密关系的表达与象征。这也就是中国式家庭,功利现实的内在原因之一。中国式亲密关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琐碎服务,与经济往来的频繁支持。正是这种充满了烟火气的,物质世俗的关系,成为了中国式家庭真实可靠,牢不可破的纽带。电影中,李焕英把养老钱拿出来给贾晓玲付学费,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与爱,就由那张存折默默代为倾诉。相对地,西方家庭中,更多的是非物质的感情表达,物质与个人生活的相对独立。

 

 

而这种烟火气与功利性,也来自于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与农耕经济。在生存风险极大的经济环境中,面对相对不成熟的社会养老福利系统,中国式家庭不同代际之间,以感情,经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家庭个体单位的安全机制与生存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也解释了,李焕英对贾晓玲“出人头地“的期望,与贾晓玲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帮助李焕英换嫁金龟婿的努力。这种功利的背后,是强大的生存本能与深沉的血脉之情。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动物会把长大的小动物赶出巢穴,因为它们需要独立生存。人格成熟的父母会允许、培养孩子独立,让孩子长大成人。西方家庭模式中,两代人之间有一个逐渐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在子女成人的那一刻,就自动分离为独立的个体单位。父母不再为子女负责,子女也不必负担父母。

而中国式家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更象是打破了各自的自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两代人融为一体,我为你负责,你为我负责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失去自我,缺乏边界,彼此牺牲。同时,挟裹着整个家族几代人的爱与期望,是如此沉重,如此现实,令年轻人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充满了负罪感与挫折感。而两代人之间,互相献祭,互相牺牲,并不能为家庭带来真正的长久的幸福。正象穿越后的李焕英意识到,自己曾经的献祭式的爱,充满期待的爱,给孩子带来了多么沉重的负担和痛苦的负罪感。

贾晓玲自嘲自己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小猪羔子,但是啥用也没有。

 

李焕英觉悟到,自己作为母亲,只是希望”我宝“健康快乐,如此而已。对于哭起来也象笑,说啥都象小品的贾玲来说,这一颗泫然欲滴的眼泪,带着一丝不可置信,带着一种心酸感动,是她整部电影演技的高光时刻。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式的家庭模式最终也会逐渐演变。希望未来的中国式家庭,既有中国式的亲密亲情,又有西方式的独立尊重。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也互相支持帮助,不会爱到没有距离,互相伤害;也不会保持距离,冰冷无情。各自成就自己的幸福,也成全对方的快乐。

父母爱子女,不因他们完美,成功;子女爱父母,也不因他们供养,服务。彼此相亲相爱,那个不完美却独一无二的对方,没有以爱为名的操纵,也不带着一丝亏欠与负罪。

 

父母子女,因缘际会,相遇相伴,相聚相离。而最终,每个人的人生道路,终究要自己驾驭,独自前行

 

 

让我们轻轻地说一声,“再见,李焕英”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原创内容公号,转载须经授权!

长按二维码 关注食色小饕餮美食八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紫色公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为人父'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鼓励:)没有功利性有两种可能,一是天真,不懂;二是真不在乎,豁达。李焕英应该是前者。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非常好的影评。电影令我感动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如何对待不优秀的孩子和社会上那些普通的善良人。李焕英的婚姻就没有任何功利性,所以她对待孩子也没有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好人都是天生有慧根的人。
紫色公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素月-2006-'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肯定:)
素月-2006- 回复 悄悄话 非常精准的刨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