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为限

部分转载 部分自撰
正文

促进中国进口贸易发展的思考

(2010-09-21 15:31:27) 下一个
促进中国进口贸易发展的思考(转载)

改革开放以来,进口贸易发展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国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对进口重视不够,致使进口贸易的发展长期滞后于出口贸易。特别是近几年,进口增速明显低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贸结构严重失衡。与此同时,外贸进口“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低效率”的现状也使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有效扩大进口,缓解外贸顺差,进而推动经济与贸易的平稳持续增长,成为中国贸易政策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进口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进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口增速趋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进口增速远远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1980-2006年,中国进口贸易额由200.2亿美元升至7916.1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了39.5倍;中国进口占世界的比重由1%升至6.4%,进口位次提前了18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然而,中国进口贸易在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几起几落、发展很不平衡的特点。特别是近几年,进口增速大大低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急剧攀升。2004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320亿美元,2007年猛增至2 622亿美元,年均增长91.4%,顺差规模由全球第14位跃至第2位。
  
  (二)进口商品结构日趋优化
  
  在中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一直远远高于初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其进口比重长期保持在80%左右。但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原材料进口需求强劲,初级产品的进口增速大大高于同期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增速。如2004年初级产品进口增速高达62.4%,2005年(26.0%)和2006年(26.7%)虽大幅下滑,但仍高于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增速15.4%(2005年)和18.0%(2006年),其进口比重也由2002年的16.7%升至2006年的23.6%。在工业制成品内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明显上升,成为进口主导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分别由1995年的39.9%和16.5%升至2006年的45.1%和31.2%。初级产品中,资源、能源性产品进口增长较快。2003-2006年,铁矿砂及精矿、食用植物油和原油进口量分别增长了28.3%、24%和19.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比重也由1995年的3.9%升至2006年的11.2%。
  
  (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步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进口占比稳步上升,1994年升至41%,首次超过一般贸易(30.7%)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方式,1998年升至最高点(48.9%)后趋于下降。同期一般贸易进口比重持续下降,从1985年的88.2%降至1998年的31.1%后逐步回升。“十五”期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加工贸易的进口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而一般贸易的进口比重则基本保持在44%左右。
  
  (四)外资企业主导进口贸易格局,进口主体日趋多元化
  
  外资企业自1996年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主体以来,其进口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且呈继续上升趋势。这表明中国进口贸易增长与外资经济紧密相连,对外资的过分依赖加剧了国内经济发展的外在风险和不可持续性。与此同时,集体私营企业的进口比重虽低但增长较快,2001-2007年平均增长56.9%,比整体进口年均增长率高出33.5%,其所占份额也由2001年的5.8%升至2007年的13.3%。这表明中国进口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二、中国进口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进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战略储备性商品进口少。中国进口的重要资源主要用于生产,用于储备的并不多。如中国石油储备的最大能力仅为90天的石油消费量,远远低于日本(169天)。软性技术进口少。2006年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额为220.2亿美元,远低于当年货物进口额7 696.9亿美元。由于国外主要技术输出国对中国采取歧视性做法,核心技术进口更少。消费品进口少。中国一直以来主要靠国内生产满足消费需求,消费品进口比例偏低(不足8%),且低档消费品严重积压与高档消费品供给不足的消费断档造成国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无法满足。生产消耗性商品进口多。国内经济迅猛发展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转变导致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偏高。中国GDP仅占世界的4%,但能源消耗占比却高达15%。此外,中国一些企业还进口了大量高能耗、高污染性产品(如橡胶制品)及各种废旧物质(废铜),对这些产品的加工制造和回收再利用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性商品进口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中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进入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后,国内经济对能源和多种战略资源的需求将与日剧增,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凸显。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净进口量以每年4%的速度不断攀升,石油进口依存度由1995年的7.6%跃至2006年的47%。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达65%,石油供应的一半以上将依赖国际市场,国际油价波动及大国间利益争夺将极大地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对外依赖的绝不仅仅是石油、铁矿石、氧化铝等,工农业急需的原料和棉花、玉米等重要农产品亦大半依赖进口,加剧了国内经济运行风险。
  
  (三)中国企业对进口关键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高科技机电及其他技术密集型产品已成为中国进口的主导产品,然而中国在引进技术设备时并未很好地实现对技术的吸收利用:国外企业为防止技术外泄通常采取较为严密的保护措施。中国设备大多以整套形式进口,设备问题由国外专门人员处理,技术扩散效应差,“技术进口”不能真正实现其目的。中国进口的关键设备大多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淘汰的产品,不便于及时掌握国际领先技术。许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设备引进贡献率较低,既浪费资源,又不能很好地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依赖进口会形成对外国的技术性依赖,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存在诸多问题
  
  中国通过加工贸易进口了大量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不利于国内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生产与优化升级;由于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和监管手段不相适应,利用加工贸易进口走私已成为走私的重要渠道;由于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在商品结构、目标市场和进出口配额等方面存在雷同或竞争,其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挤掉一般贸易,使国家税收减少。
  
  (五)货物进口与服务进口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出于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考虑,中国对一些重要的服务部门和行业(如金融)进行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使中国在服务进口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2006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6908.1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1008亿美元,服务贸易占中国进口比重为12.7%(仅比1984年的8.8%上升了3.9个百分点),而世界服务贸易的进口比重为20%~25%。这既说明服务进口与货物进口相比发展速度不快,也表明服务进口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
  
  (六)环境监管不力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
  
  目前,中国大部分环保措施不完善,环境立法不健全,环保意识不强,使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污染有机可乘。一些外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将国外淘汰、严重污染环境和禁止使用的技术、设备和危险废物等进口到中国进行生产加工,严重影响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将资源消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如石棉)移至中国,造成结构性污染。这些均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制止。
  
  三、政策与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推进进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进口来源渠道与进口主体多元化,优化和调整进口商品结构(大力加强不可再生的国内短缺资源、本国急需的关键技术设备和中高档消费品进口),通过多元化战略分散进口风险。
  
  提高企业对先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能力,注重引进技术设备与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相辅相成;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进口管理,提高加工贸易中国产料件的采购率,设立出口加工区加强海关对进口走私行为的规范和监管。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口,通过引进金融、电信等知识、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服务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不断完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进口商品的检验检疫制度,防止危害公民和动植物生命健康与安全、污染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结合国内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不断合理调整进口关税税率结构,如对进口后会给消费或生产(包括产品本身和有关包装)带来污染的产品提高进口关税,大幅降低环保产品的进口关税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