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埽的博客

“the feeling of happiness dwells in the soul” Democritus
个人资料
涮埽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吵架是一种心理需要zt

(2011-02-11 19:28:40) 下一个

力地吵架其实是在努力的满足心理需要,你有多努力,事情就有多糟糕!

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如果内心渴望得到什么,我们会主动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就是内心的诉求。而表达的方式对于不同的人,所处的不同当下,确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不同的心理状态,人们的表达诉求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有的人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就透过主动关心别人,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有的人却是要透过指责别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前者相对来说直接一些,他对你做一些事情,你就很容易知道他需要你向他做同样的事情了。而后者相对来说比较“含蓄”一些。明明他是需要你对他关注的,但却是用一些伤害人的行为来表现。

 

我们把前者叫做“正常的”诉求方式,后者叫做是“非正常”的诉求方式。就如一个先生很晚才回家,太太在家担心很长时间了。一到家太太说,你还知道回来啊,在你眼里还有这个家吗?这就是一种指责式的诉求,是属于非正常的模式。对于太太来说内心的需要当然是,我等了一个晚上,你才回来,我内心很委屈,我需要你来安慰我一下。但她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诉求。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表达诉求的方式换一下,那就不一样了。“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啊!我一直为你担心,你应该给我一些安慰”。这样的表达会更容易获得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更容易实现诉求的目标。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不是在亲密关系中运用正常的诉求方式,而是每天都在运用非正常的诉求方式。

 

一个女士来到我的诊所,像我诉说他和先生的亲密关系的故事,在这其中表达最多的当属他的先生总是喜欢和他吵架。而且吵架的花样还很多,真是让自己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她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他就不能好好和我说呢?动不动就发脾气,说狠话,本来是很小的事情,结果闹的很大,最后大家都不开心。

 

对太太的诉求,我大概明白了。是因为这两个人来自两种不同的文化家庭,他们在亲密关系上,有着一些区别,一个人运用的是“正常”的诉求模式,而另一个人运用的是“非正常”的诉求模式。两个人的诉求模式不一样,不是亲密关系沟通中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两个人都相互不知道有区别。于是两个人就会觉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两个人的亲密关系还有其他的良好纽带,还好一些,至少在短时间不会因为不开心分开。反之,就会很麻烦,他们有可能因为诉求模式的不同,而相互觉得被伤害。

 

比如两个人都需要被关心,一个是不说话,生闷气等待对方来关心自己。另一个人把身边的东西摔烂,这两种都是属于非正常的诉求方式。你想想当这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说话的就会觉得不可思议,你为什么不可以先不要动,我们冷静一下,另一个就会觉得,你不理睬我就是对我最大惩罚。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诉求的模式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是是不是匹配或者彼此了解。如果那位太太知道他先生很愤怒的行为,实际上是需要他给与关注和支持,一旦满足了他的需要,他就会停下来了。

 

我们会看到一些亲密关系很特别的人,他们相互吵架,说一些狠话,甚至对对方侮辱的话,可是不要两天他们在一起搂搂抱抱走过你身边。你心里想这对“狗男女”,怎么会是这样的关系模式呢?这其实就是匹配。

 

匹配当然重要,但现实生活中,不是说找就能找到的。遇到不一样的,甚至对方的诉求方式很“不正常”,我们应该如何办呢?

 

第一步设法了解,了解对方这种方式的背后是想要什么?心理学上说,没有一种行为会无缘无故的,背后都有心理动机的。就像小孩子哭闹一样,他想要什么呢?为什么他不用正常的方式来表达诉求,而是非要哭呢?

 

中国人有句俗话:有粉谁不擦在脸上,非要擦在屁股上。就是这样意思了,如果一个人内心有需要,他当然是先用正常的诉求方式来获得,数次未果之后,才可能采取非正常的方式啊。

 

当然,如果你的恋人是这样的,你也不要内疚,他不一定是在你那里习得的这样的诉求模式,有可能是之前的亲密关系中习得的。比如,小孩需要妈妈来拥抱自己,好让自己感受到安全,最开始选择的是用微笑和眼睛示意,有时候也可能伴随呢喃。但小孩子也是很聪明的,这样的正常的诉求行为,如果没有实现自己的内心需要,他就要调整策略,选择另一种诉求模式了。所以,一些妈妈像我抱怨说他的孩子学到一些“非正常”诉求行为,问我为什么,我就说,你是见证整个过程的人,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吵架、哭闹、冷战、讽刺的语言、挖苦的方式、温情的表示、直接的情感描述,这些都是诉求的表达模式。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服务于内心需要满足的。只是所带来的结果可能和预想的事与愿违。

 

了解了之后,我们才可能理解。这是一个过程,所以说亲密关系需要学习,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去了解一个人,了解这个人来自怎样的家庭,在这个家庭的亲密关系中,如何成为今天这个人的,他的一些我不太了解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模式是什么。了解之后才可能理解,才不会惊慌。一种行为对于你来说是“非正常的”,但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很正常的”,所以你需要了解,不然就会伤害自己,更会伤害两个人的亲密关系。

 

理解是建立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的,当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诉求模式之后,他的诉求模式,即使我不敢苟同,但至少也不会对我的情绪造成很大冲击了。

 

你可能会问,那总不能一直这样啊,需要改啊!

 

是的,当然需要改,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义务去了解你,即使你的恋人因为在你这里获得某种她的需要,但如果需要满足之后,她还不能适应对于她来说的非正常的诉求模式的话,也会悄然离开的,那将是很可惜的事情。

 

心理学家发现,运用“非正常”诉求模式,去获得自己内心需要的满足的人,往往都是缺少安全感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人格。

 

害怕被人抛弃,自尊心特强。总是要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一旦发现有被别人小看的风吹草动,就会立即采取攻击性行为去捍卫。攻击性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诉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实际上是一种自卑的表现,越是这样表现,别人越不理解,就可能把事情弄的更糟糕,以至于后来大家都损伤而告终。

 

在人际关中,有着自卑的人的潜意识有一个一直坚持的真理,“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他们会在别人的言谈举止中发现“危险”。一旦找到蛛丝马迹的可疑之处,就开始发起进攻,这时候,在他身边的人只需要说一句话,我不会伤害你,我对你没有危险,就可以了。即使他不相信,但你一直这样说,不会不理智的跟随他焦灼起来,几分钟之后他就会有意识到这样。他会继续回到理性状态,发现自己你不是对他真的不好。这样反复多次,就就会成为他的“安全人物”,被他的潜意识自我放行。他以后和你交往也会逐渐学习到你的“正常模式”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觉得有自卑的人就是不好,一般情况下,自卑性格的人很有正义感,做事情坦荡无私。由于缺少自尊,所以在社会行为中会特别要求自己,对于虚伪的人很看不起。只是在受到不公正的误解之后,不太忍耐自己的委屈,而是用“非正常”的心理诉求模式来表达而已。另外,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创伤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说的因为过去亲密关系和社会化的原因,导致了心理创伤,潜意识有自卑的人的心理特征的。这些人往往更能够比一般人出成绩,因为,他们又强烈的使命感。

所以,性格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好换之分,亲密关系中还是要看匹配。最重要的是一旦选择了她作为你的另一半,或者做你的终身朋友,相互接纳和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但站在自身的角度就不能不作为了,要别人因为你而快乐,不要让别人因为你而难受,要作为自身一生的追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