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经沧海观神奇

(2010-09-01 23:17:06) 下一个
曾经沧海观神奇(下)

探讨<阿凡达>的成功关键所在


<阿>如此成功,原因何在?从大处而言,无非两个两个。人和环境。人指的是有天才的人,环境指的是综合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包括国力。人,一定是要有一个天才,一个狂人,一个疯子。卡梅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1954年产生在加拿大的一个小城市。母亲是艺术家及护士,父亲是电器工程师。可能是受父母双方特长影响,才使他成为既是一个艺术大家,又是一个技术大师的奇才。他没有上过多少学,也没有大学文凭。他完全靠自学成才,掌握了电影特效技术。1971年他家搬到南加州,他曾在伏勒顿学院和加州州立大学伏勒顿分院学习过物理和文学,还选择过哲学作为专业。在学习期间,他利用一切机会跑到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去查电影档案。他将研究生写的有关电影技术的论文统统找出来学习。如果图书馆允许拷贝,他就会将论文拷贝。否则他便记笔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卡梅隆对电影有着炽热明确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他从大学辍学后从事过多项职业,包括机械修理工和卡车司机。在当卡车司机时期,他用业余时间写作。1977年他看完<星球大战>后得到启发,于是放弃了卡车司机工作进入了电影界。他与两个朋友写了一部10分钟长的科幻电影剧本<世代交替>(Xenogenesis),并筹款租来摄像机,镜头,及工作室,,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卡梅隆勇于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创业过的人可以想象,自己曾经创业过的人们对第一次创业的困难程度恐怕能体会更深。

卡梅隆成功执导过不少大片,但他在好莱坞的名声却不是很好。他不喜欢安抚,启发演员,对细节非常挑剔,不给人留面子,不少演员认为同他合作困难。他曾因为不满意别人的工作而失去了耐性,在工作室夺过特效师的笔,亲自绘制道具手稿。有时他实在看不上摄影师的拍摄而自己亲自来做。为得到令他满意的拍摄,他让《深渊》的女主演一直待在水下,以至于差点把她活活淹死。据说就连好脾气的施瓦辛格也在扮演终结者时忍受不了他所要求的漫长化妆过程而大发雷霆。跟他合作过《泰坦尼克号》的凯特·温斯莱特曾坦言,如果没有一大笔片酬,那么她将不打算再跟卡梅隆合作。她承认卡梅隆是个好人,但脾气太差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卡梅隆追求完美的执着,这种执着达到了忘却人际关系的程度。世上有出色人际关系的人多如牛毛,有卡梅隆本事的人屈指可数。

如此的成功需要大本事,卡梅隆的本事有多大?相当大。他不仅仅能导演,还能写剧本,摄影,制片,还精通摄影设备,特效制作过程。下面是一张缩简了的表,它显示了卡梅隆在一些电影中的作为。


从此看来他的能力的的确确是多方面的,超乎常人的。一个人没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和认真实践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的。



再有他敢于在技术方面创新突破。早在1995年卡梅隆就写了80页的<阿凡达>脚本并于1996年宣布拍完<泰坦尼克>就开始拍摄它,然而他认识到当时的技术还远没有达到他要求的水平,所以他明智地选择了等待,宁缺勿滥。一旦技术接近成熟,他便马上拿出创新突破的方案,勇开先河。这一方面前面已经讲到了。





天才是生产线上生产不出来的。综合社会环境对天才的产生与成长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南加州大学的图书馆只对本校学生开放,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卡梅隆了。如果社会环境不够宽松,人们过份强调人际关系,过于注重处世圆滑而忽视特殊能力,那么卡梅隆也难有如此的成功了。不说他与人合作困难一事,光结婚五次这一项在许多传统人士的眼里就是不正常的。宽松社会不求完人,旦求能人完全发挥。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世俗偏见的应该被大幅度地抑制。如果没有文凭开大卡车的人不能当导演,那么卡梅隆今天不一定在做什么哪。我相信世界上不少潜在的能人都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被拒绝机会的。如果大家都不去电影院,出了好电影就买盗版的碟看,那么一定没什么人愿意投巨资拍摄大片。对音像作品的版权保护,就是创造生长艺术天才的土壤。当然国力是综合社会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美国的国力使产生世界顶级大片成为可能。很难想象一个中小国家可以筹集数亿美元,运用最新科技去拍摄一部科幻片,因为资金,技术,人才都是问题。美国社会提供了一个适合电影发展的环境。如果社会对电影业不重视,或对投资电影的回报能力太低,那么人才也很难留住。在美国许多外国人才活跃在电影业,我们很容易注意到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不少人操着口音讲英文,英国口音的人也相当多。卡梅隆的成功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在他身后有许许多多的高级人才,他们一同创造了<阿>的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婴儿潮” 中出生的人们得天独厚,他们赶上了美国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其标志是资金雄厚,技术领先,文化强势(虽然美国目前经济不景气)。他们拥有一个创造人才和天才的综合社会环境。这对他们心态,处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极大的影响,他们是自信度很高的一代人。其中骄骄者的领先意识,突破动机更是超常。这两点正是大师级人物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里程碑式的电影需要大师级的天才导演。天才的产生有赖于综合社会环境。想一想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一道理就清楚了。印度虽然比美国每年生产更多的电影,是电影大国,但其整体技术水平及文化影响力远不及美国,所以至今没有在全球如此成功的影片,原因之一就是其综合社会环境不如美国。



至于卡梅隆个人的成功,可以断言其关键在于明确的兴趣,艰苦创业的精神,追求完美的执着,多方面的能力,和敢于创新勇气。当然不是一切成功经验都可以照搬的。但卡梅隆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很好地借鉴。必须提到的是资金和运气也很重要,有能力才能得到更多机会,机会多碰到好运气的概率才会高,有了好运气才能显示才华而筹募到大资本。没有<终结者>和<终结者2>在商业上的成功,恐怕没有人愿意出大钱去拍<泰坦尼克号>;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赚到大利润,恐怕在<阿凡达>身上花将近五亿美元的制作与宣传也是可能性极小的。



<阿凡达>所引发的联想



有意思的是<阿>在大陆的上演好象在电影界投下了一枚能量巨大的震撼弹。据说导演陆川表示“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不少观众呼吁中国电影要检讨。冯小刚导演表达了不同的意见“《阿凡达》当然好看,我看就像一场秀,但为什么中国电影非得检讨呢?中国和外国的战斗机的差距也很大呀!中国的新闻媒体和《纽约时报》的差距不也很大吗?你见过什么新闻发布会是文字记者在最后,提问都看不到人,所有的摄像记者在最前面的?你说这种差距在哪没有啊?所以中国导演大可不必(检讨)。” 各人的感受不同,出发点不同,意见不同不足为奇。也没有必要争个谁对谁错。关键是认识到三维电影的时代已经开始,这仅仅是开始,后面的机会更多。卡梅隆所用的设备将来会降价,卡梅隆所用的拍摄及制作方法会被普及和改进。当设备,方法和资金不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中国导演能否拍出世界顶级大片吗?这是一个人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娱乐产业,美国以电影影响世界,领导潮流,不时推出大片,赚全世界的钱。日本游戏,动画也是风靡天下,任天堂的WII,索尼的PS2,小朋友喜爱的POKEMON,个个遍布四海五州。中国吗只有一个人人皆知皆爱的熊猫还让<功夫熊猫>抢了先机。<功夫熊猫>上影后就有人问怎么中国人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哪。中国制造业方面向全世界输出,在科技产品方面的出口也有不小的进步,但在文化领域里有什么?如果仅仅抱有中国有十三亿人,只要服务好他们就足够了的想法,未免气魄小了一些。



相当多的中国观众有一个问题,就是过份追求艺术作品的现实主义,对科幻影片一概认为“假大空” 。希望这样的观众增加些不同的欣赏口味。仅中国就有八大
曾经沧海观神奇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