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的炮兵装备水平
(2010-09-04 17:33:43)
下一个
关于东北野战军炮火的猛烈程度,参加过四平、锦州、天津战役的国军将领都有惊心动魄的感受。后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说,中共能打败国军,完全是苏联武装起来的。苏联元帅,曾经指挥过远东战役的华西列夫斯基回忆有这么一段:
“仅我们两个方面军转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就有3700门大炮、迫击炮和掷弹筒,600辆坦克、861架飞机、1200挺机枪,将近680处各种军用仓库,以及松花江分舰队的一些舰艇。苏军司令部还关注使全部武器保持完好以适于作战使用。”
鉴于当时的中苏关系并不好,这个元帅的回忆录数据疑点很多。直到四野入关,也没有这么多坦克和飞机。所以他的大炮数据也有问题,何况迫击炮和掷弹筒,根本不能算重武器,而是日军的步兵武器。
关于重炮的描述,军事科学院的5卷本解放战争史中,有过济南战役前,中央要求各战略区攻克大城市的纪录:当时东北条件最好,拥有火炮1100多门,其中山野榴加(注意这里面不包括步兵炮和迫击炮、掷弹筒等)600多门,这就是说当时山野榴加算重炮的,尽管这其中大多数火炮都是一战的水平,甚至上个世纪末的水平(山野炮大都是1897-1900年的一代管退火炮),但是这确实是当时中国的现状,只能是75毫米以上的山野榴加都算重炮,至于外国就是另外的标准了。
我军自1948年以来,还有两个曾经用过的计算火炮的标准,也都跟西方甚至苏联不同,一个是70毫米以上火炮(算70毫米步兵炮和迫击炮),一个是82毫米以上火炮(算81毫米/82毫米迫击炮),后一个标准直到80年代云南炮战还采用这个标准,而西方迫击炮不算火炮的,不管口径多大的迫击炮都只能算步兵武器和工兵武器,不计入炮兵统计。
东北1947年夏季攻势以前,拥有榴弹炮13门,野炮77门,山炮132门(以上重炮合计222门),战防炮43门,高射炮6门,速射炮27门,平射炮54门,步兵炮57门,机关炮55门,火箭炮35门,迫击炮419门,60炮301门,掷弹筒3033个,坦克25辆。60炮以上不足1千门。
东北1947年冬季攻势以前,拥有榴弹炮51门,十加炮5门,野炮104门,山炮248门,战防炮61门,高射炮37门,速射炮26门,平射炮41门,步兵炮73门,机关炮58门,火箭炮162门,迫击炮605门,60炮1069门,掷弹筒3648个。
辽沈战役以前,拥有榴弹炮92门,十加炮8门,野炮194门,山炮324门,战防炮121门,高射炮54门,速射炮45门,平射炮58门,步兵炮127门,机关炮108门,火箭炮253门,迫击炮986门,60炮2890门,掷弹筒3959个。这就是打锦州的主要火力(前四种算重炮,600多门)。
从46年苏军撤退,到锦州战役,我军战损了一部分火炮,缴获到的国军火炮日式的不多,主要是美式的山炮。应该说47年夏季攻势前的火炮数,基本反映了苏军的移交数量,因为那时除了四平战役损失一部分火炮,大部分都留到夏季攻势继续使用。所以可以推算,苏军移交给东北民主联军的重炮大约是200多门到300多门。60炮以上(不含掷弹筒)大约1千门多一点。
根据辽沈战役前的统计,东北共军中的山野榴加基本都是日式,其中92门105榴弹炮都是日式,东北国军只有一个36门的日式150榴弹炮团,在辽沈战役后被共军接收,除此外都是美式榴弹炮,共军当时没有美式榴弹炮,拥有美式榴弹炮还是辽沈战役后接受缴获国军的。至于野炮,更都是日式的,高射炮也是,战防炮在辽沈战役前也都是日式,加农炮就是日本关东军国境守备队的那21门(当时使用了8门),至于山炮,8成以上为日式,少量缴获国军的美75山。辽沈战役前,东北共军的火炮基本以日式为主,其中除了46年苏军撤退移交一部分,还有和北朝鲜交换的(东北提供农产品,朝鲜提供日军遗留的火炮,也有部分是朝鲜赠送的),还有大量火炮是北满地区日军遗留被我军辛苦搜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