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军打不过解放军的真正原因

(2010-08-31 17:52:36) 下一个
一、派系多
 
造成派系多的根源在哪里呢?源于国民党军极速的扩军建军。
 
以张学良东北易帜为标志,蒋介石政权完成了北伐,中国取得了形式上的统一。除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外,全中国的军队都打起了青天白日的旗帜,但这众多的军队并不是采取细胞增殖的方式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而是用大量收编的方式易帜而成的,就是开始北伐时的8个军,也各有历史,全不是一个根源。加上国民革命军的统帅蒋介石的思想又极其狭隘,统帅的方法也还是封建军阀的老一套,种种因素造成了这支军队从一开始就是山头林立,派系庞杂,内部斗争不断的局面。这些派系集团多数割据一方,少数虽没有了地盘,但都有自己独立的人事和军需系统,可以任意的征兵、征税,甚至可以任意干涉地方民政和发动战争,形成国中之国,军中之军的怪现象,极类似中国历史上的东周和三国时期王候遍地、群雄争霸的情况。
 
国民党军的派系有多少呢?以抗战前属于南京国民政府军队编制的171个师和40个独立旅为例,这二百余单位,便分别属于几十个派系,其中,中央军27个师又5个旅;东北军25个师又3个旅;西北军14个师又7个旅;晋军11个师又7个旅;陕军8个师;马家军7个师又2个旅;原国民三军1个师;孙殿英部队4个师;镇嵩军2个师;商震部队3个师;方振武部队1个师又一个旅;河南土著4个师;旧直军1个师又一个旅;旧奉军1个师;甘肃土著2个师又2个旅;察哈尔土著1个师又2个旅;湘西土著1个师;新疆土著1个师;刘桂堂土匪部队1个旅。以上为虽用南京政府番号,但仍保持独立自主的军系。已经依附于蒋纪中央军,但尚未被同化的有黔军5个师又2个旅;川军4个师又2个旅;粤军2个师;鄂军2个师又4个旅;福建土著2个师;原五省联军7个师又1个旅;原直鲁联军4个师又一个旅;滇军3个师;湘军13个师。
 
这只是南京国民政府明令颁布的番号,此外,尚有与南京政府对立或仍保持独立的川军、粤军、桂军、黔军等未在此列。还有一个现象是,陕军、川军、黔军、粤军、湘军以及甘肃、河南、福建土著等部队,只是对源于该省的各自独立的所有军阀派系的统称,如川军,就分成刘湘、杨森、刘文辉、邓锡候、田颂尧等多个派系,各自根据实力大小,割据称王,并长年混战。大的如刘文辉,拥兵十多万,占据整个川西,小的如罗泽洲,有兵不过一个师,地盘也仅仅几个县。他们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派系集团,或曾经是但早已分裂各自独立了。黔军的情况更是混乱,可能和贵州山多路险地瘠民贫有关,黔军兵虽不多,但派系之复杂众多却不亚他省,既是在同一个军内,各师之间、甚至各旅之间也进行割据和混战。川黔两军是如此,其它如湘军、粤军、陕军等也莫不如此。即使如东北军、西北军这样的大的派系集团和马家军这样以回教和宗族为纽带的家族武装,其内部也有诸多支系。东北军、西北军在张学良、冯玉祥被削去兵权、群龙无首后,始终没有一个人能代替他们对全军进行统一的领导,其旧部虽然都还高擎着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大旗,但也以军或以师为单位各自为战了。马家军则虽然由于民族、宗教和地域等原因,对外尚能保持一致,如四马拒孙之战、诸马围堵红军西路军之战等,但早在清末就已经分家,成为青海马步芳和宁夏马鸿逵等几个独立的分支。始终保持着内部的统一和独立的只有晋军、新桂系等少数几个大的军阀集团。
 
中央军中尽管也有何应钦、陈诚等错综复杂的帮派系统,但都还够不上一个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在这里还是应该把中央军算做一个整体,东北军、西北军虽然已经群龙无首,也应分别看作一个整体,但即使这样,国民党军中的派系也不少于三十个。
 
到了抗战胜利后,通过不断的消耗和兼并,一些小的军阀集团已经不复存在,但一直到大陆解放,东北军、西北军、晋军、桂军、滇军、川军、马家军等,一直与蒋纪中央军并存,是同时灭亡于我人民解放战争的。但他们中的不少将领和部队,先后站到了人民一边,从此获得新生。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二、部队番号多
 
国民党军队的部队番号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数量庞大。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时,只有八个军,力量远远小于北洋军阀。为了能尽快完成北伐,国民革命军采取的是大量收编的方略。只要愿意加入,换个旗帜就是革命军。为了吸引更多的军阀改换门庭,又随意抬高一级或两级加委。于是,一些西南军阀中的投机者和北洋军阀中濒临灭亡的师旅长们,摇身一变,便成为北伐军的军长、师长。到了二次北伐对奉军作战时,国民革命军已经有四个集团军9个军团9个方面军共102个军的番号,还不包括大量的独立师、旅和更大量的独立司令。等到北伐完成,才感到军队实在太多,于是开始编谴削藩,但各路军头本来就视枪杆子为命根子的,扩编容易,缩编就难了,争来争去,谁也不想裁军,于是,刚刚打倒了旧军阀的各路大军,便在中国大地上重燃战火,演成比以往北洋军阀历次战争的规模都更加巨大的新军阀中原大混战,不算张学良的东北军,不算西南的川军、滇军、黔军和粤军,蒋、冯、阎、李等各方参战军队达到6个方面军5个军团22个路48个军4个纵队2个骑兵集团2个炮兵集团5个总指挥部,和刚刚完成北伐时相比,军队数量没减下来,反而多了。
 
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结束,广西军队重又回到了广西,实行割据,北方的阎、冯军队为蒋介石和张学良改编。从这一时期一直到抗战爆发,各派系军队没有大的扩编。抗战爆发后,全国各派系军队重又统一在国民政府的大旗下面,为了抗战的需要,也为了刺激各抗日将领的积极性,军队又一次大扩编,到抗战结束时,国民党军队已经达到40个集团军113个步兵军5个骑兵军共314个步兵师22个骑兵师,还有数不清的司令。在当时,为了壮大抗战阵容,对敌后自发抗日武装,只要打起抗日旗帜,就给予加委,一时间司令多如牛毛。仅以第一战区为例,光是1938年这一年,被正式任命的各式各样的游击司令就有67个,至于那些自封的司令就没法列举了。
 
抗战胜利后,又开始军队的复员和整编,但由于反共内战的需要,整编半途而废,到1948年底,国民党军的数量达到了第三次高潮,为19个兵团128个军。蒋从大陆败退时,还任命了数不清的反共救国军、地下游击军,其番号比正规军更多。
 
再一个是名目繁多。国民党军队在大陆存在的二十几年里,由于一直处在战争状态,其编制是混乱的,军队番号的名称变化特别频繁。以步兵师的类型来说,就有整编师、暂编师、新编师、预备师、荣誉师等多种。以编制层次来说,在军的编制之上,还有路军、军团、兵团、集团军、方面军以及临时编组的各种司令部、指挥部等,更令人眼花缭乱的,是战时和临时不分,不同番号重叠。一﹒二八上海抗敌的粤军陈铭枢部第十九路军,总指挥为蒋光鼐,该路军只辖一个军,即蔡廷锴为军长的第十九军,本来象这种一个路军只辖一个军的情况在当时是很多的,但象这种两级番号的序列都是十九的情况则不多见,于是很多文章,包括一些正规出版物,都把蒋、蔡的职务搞混了,有说蒋是十九军总指挥的,也有说蔡是十九路军军长的。实际上十九路军和十九军是上下隶属的两个单位,只不过这两个单位的实兵都是一回事罢了。
 
还有一个是名实不符。别看国民党军的番号多,但是要想从一个部队番号去了解这个部队的实力,实在是太难了。由于派系独立,很多部队根本不按编制去建设部队,比如长期割据川西的川军刘文辉部,虽然一直就只有一个二十四军的番号,但该军最多时下辖12个师,十多万人。又如青海马仲英部队,一个新编三十六师下辖9个骑兵旅和2个步兵旅。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实力远远小于编制。如抗战初期的国民三军庞炳勋部,庞部的番号是第三军团,但该军团只辖一个军,即第四十军,而四十军又只辖一个丙种建制的师,即第三十九师,实际该军团只有两个旅。为什么不就叫三十九师,而非要叠床架屋弄的这么复杂呢?这是因为,庞是北洋军阀时代的老将,当师长是太委屈了,当军长也和其资历不相称,于是就给其军团长的头衔,可头衔给多大都无所谓,要想跟蒋介石要兵要枪,是万万办不到的,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还有更绝的,川军混战时,时任军长的刘文辉有个军校同学黄鳌,弄了不到一个排的兵到刘文辉处找事做。看在老同学的面子上,总不能让其当排长吧,于是刘封黄为独立第几路的司令,但该司令下辖只一个独立团、该团只辖一个独立营、该营又只辖一个连、而该连就只有一个排,于是,黄便有了个五独司令的别称。这种情况在当时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三、将官多
 
在现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军队中,台军有一个之最,就是将官比例最大。台军总共四十多万多人,将官多达六百多人,占台军总数的1。37%。其实要说起来,它还不如它的老祖宗--大陆时期的国民党军的的将官比例,那可比现今的台军的将官比例大多了。
 
造成国民党军将官比例过大的主要原因,有这么几点:
 
一是编制军衔定的过高。国民革命军基本沿用了北洋军阀的军衔制度,旅长的基准军衔是少将,少数资深旅长则是中将。个别独立的或战绩突出的团长也可授少将,如北伐时期的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叶挺和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便是以团长而授少将的。这在北洋军阀存在的前期即袁世凯统治时期全国军队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最初的方案是全国编36个师,但直到袁世凯死,并未能编齐),其编制军衔是合理的,但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军队数量已是袁世凯时期的几百倍,旅长的军衔仍是少将,其将官数量多也就难免了。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有追授军衔的制度,定的就更高了,一般被认为死的壮烈或者生前战绩突出的团长或团附均可追授少将,如率黄埔学生军东征时英勇牺牲的团长刘尧宸,率孤军八百壮士(实为四百余兵)坚守四行仓库的中校团附谢晋元,死后便都被追授陆军少将。
 
二是官位子特多。其一,是军事机构庞杂所导致的。部队番号多,前边已经说过。其实更多的还是并不上阵打仗的其它军事机构,以1948年的统计,国民党军有5个行辕、2个剿匪总司令部、3个国防部和陆军总部下属的总指挥部、总司令部、16个绥靖区、18个警备司令部、9个要塞司令部、5个补给区、19个军管区、53个师管区、156个团管区,还有各省、各专区的保安司令部和几十所军校。这么多国军番号,这么多军事机构,必然就有许多的长官。在当时,一个军事单位,可以缺兵甚至没兵,却不可以缺官,而象上述军事机构,除了团管区的司令可以是上校也可以是少将外,其它单位的长官,全都是将官。
 
其二,是机构臃肿带来的。从国民政府的中枢机关到下面的每个军事机构,都编有大量高级军官,1948年的国民政府国防部,便编制上将2人,中将42人,少将351人。光是一个参谋总长办公室,便编有中将2人,少将20人。1932年设立的军事参议院,是个专门安置闲散军官的部门,曾先后任命了446名将级参议。除此之外,各军事机构中还有许多的高参,也全部是将官。这些高参有的几近荒唐,如有个军阀是个票友,便揽了个戏子在身边,也挂了个少将高参的头衔。甚至一些专门给军阀驯马的、养狗的,只要把主子伺侯好了,都有可能弄个少将干干。
 
三是军衔的授予太随意。这又有几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国军建军初期军衔授予的随意。1934年以前,并没有一个成文的军衔制度,但军衔的授予却从黄埔建军时就有。那时任命一个军官,往往是职务和军衔一起下达,依据是什么呢?就是根据北洋军阀时期的惯例。北伐时期,军长一般是上将,师长中将,旅长和个别团长少将。由于当时战争异常频繁,军衔的授予也特别混乱。中原大战时,专门为蒋拉拢杂牌军反戈的军人政客何成浚,手里握有很多经过蒋亲笔签署的委任状,只要表示愿意叛冯投蒋,金钱美女之外,何还可以随意地填写张三李四少将中将。到底发出去多少将官,何并没有个数,蒋也不过问,其军衔授予的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种情况则是无章无法的私委乱授。这一点在地方军阀中特别普遍。青海马步芳之子马继援还在上中学时,就已经是青海南部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了,中学刚刚毕业,就挂上了少将的牌子。有的军阀,往往拍拍脑门,一个少校立马就可以变成少将,前面说的戏子可以做少将的情况,也属于这一种。其实,就是号称国军正牌的中央军中,即使到了1934年军衔制度颁行以后,不经法定铨叙机构而由各机关部队私自加衔的也大有人在,为此国民党军的铨叙机关曾多次下文明令禁止,并采取将级领章定制和编号等措施加以制止,却一直也没能制止,此种现象从始至终地存在着。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除上述三种情况外,由于不间断的内战和内哄,指挥官更换的频繁,也是造成国民党军将官多的一个原因。除地方军阀部队外,很少有一个军或师的指挥官在一个任上呆上两年以上的例子,要不就晋升了,要不就战死了,要不就被挤下台了。一个指挥官在一年内连升三级的大有人在,一个军或师在一年内更换两三个指挥官的也不在少数。而一个将官,只要戴上了金牌子,差不多也就是终生的了。从1934年到1949年,能够查到的经过铨叙厅正式授予的少将有3498人,中将729人,上将126人,至于那些未经铨叙厅而由用人单位私自任命的就无法统计了。到底国民党军队有多少将官,恐怕没有人能够统计的出来。

国民党军的派系之多,虚授的番号之多,将官数量之多,必将造成矛盾重重,必将造成鱼龙混杂,也必将带来指挥系统的混乱,其灭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