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ectionist No.1

品味中美文化,轻奏中年心曲
个人资料
正文

写在《中国好歌曲》和《我是歌手》收官之时

(2016-04-16 07:18:10) 下一个

 

    随着昨天《我是歌手双年巅峰会》的播出,《我是歌手·第四季》和《中国好歌曲·第三季》相继拉上帷幕,华语音乐盛宴也随之曲终人散!

      连续三个冬天,两部顶级制作的竞技类电视音乐节目同期开播又同期收官。高手对决,硝烟四起;狭路相遇,峭壁之上一朵朵绝美的鲜花傲然绽放!

      从观赏的角度我似乎更应该谈谈《歌手》,这一季的歌手阵容和帮帮唱嘉宾阵容、包括昨天的双年巅峰会阵容都是气场超强,《好歌曲》相比之下只能算是平淡落幕。但演绎带给歌曲的生命力毕竟是短暂和表面的,同样用一周的时间备战,创作出一首全新的好歌曲远比编排出一首翻唱歌曲要有意义得多,难度系数也高得多!

      回顾华语乐坛,我们向来不缺少歌手,稍微refresh your memory,脑海中浮现的歌手名字就有多少?可是这四年来我们在屏幕上无数次观看歌手表演的时候,那一闪而过的词曲作者名字又有几次会落入你我的视线呢?认真脑补一下,整个华语歌坛三十年来反复翻唱的好作品其实大都出自寥寥可数的那几位词曲作家之手:港台地区有陈小霞、李子恒、黄国伦、梁弘志、黄沾、柳重言、刘家昌、袁惟仁、姚谦、林夕、罗大佑、李宗盛,大陆地区有施光南、乔羽、谷建芬、闫肃、王立平、吕远、凯传、王酩、徐沛东、李海鹰等。

      多年以来,歌曲的创作过程对我们来说都是相当神秘的。我们只能理解到:就像文学写作是有感而发一样,歌曲的创作灵感也应该是来源于作者本人的某段人生感悟吧。但具体到是作词在先,还是作曲在先,亦或是词曲同时出世,哪一种创作更难,哪一种方式更好,这许许多多的好奇就实在难以找到答案。不是吗?!

      我看过三季《好歌曲》、《Hi歌》、今年刚播过的《诗歌之王》,还看过一些创作歌手和词曲作家的访谈节目。《诗歌之王》演示了一个典型的先作词再谱曲的创作过程,七位当代诗人每周命题写一首诗后,交由各自的歌手搭档配曲并演唱,一周PK一次,两周淘汰一组搭档。十周下来,首发的几组诗人/歌手就拥有了十首原创歌曲。这本是件好事,可回顾那些作曲,因为短期内仓促为诗歌而生,旋律或略显生硬、或虽流畅应景但千篇一律,曲曲听上去都似曾相识!我不禁心生感慨:难为作曲者了,一定很难吧?这两天在网上搜到一篇谈艺术歌曲创作的文章,读后我明白为诗谱曲的作品就叫做艺术歌曲。古今中外都有艺术歌曲,还记得每年中秋我们都在吟唱的苏轼作词的“但愿人长久”吗?通过歌坛传唱千古名诗自然是意义非凡,但谱曲的幕后创作过程也必然是件不简单的事情。我想像中那些作曲家一定是某位伟大诗人的狂热崇拜者吧?崇拜到把一行行诗句刻到自己的血液里,然后一段段旋律就自然而然地跃然于笔尖了!

      相比之下,《好歌曲》的学员们大都是集作词作曲于一身,我猜测他们的词与曲是同期诞生的:某时某地某个境遇里,一首歌曲的部份灵感突然闪现,于是马上记录下来;几经周折,几度完善,这个作品横空出世了。这一种创作过程听上去比较自然合理,词曲也应该最能传达创作者的心声吧。置身于同一个境遇的创作人,由于各自的阅历、身份、性情、亦或是音乐爱好有所不同,接收到的灵感会因人而异,写出的歌曲作品也就各有洞天。

      现在中国歌坛进入了大乐队、大制作时代,看一看台上快要一望无际的的乐手阵容和几乎包罗万象的中西乐器,我们是不是发现如今专业的乐手也快要和专业的歌手一样多了?!这么多具有优秀音乐素质与丰富舞台经验的乐手中难道不应该出现几位作曲家吗?!对于他们,尝试作曲是件相当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我也发现相当一部份优秀乐手都不善言辞,或许音乐和说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形式,好的音乐人不一定能成为好的词作家。在作曲完成之后再去找人填词,这也是创作歌曲诞生的一种方式吧。我感觉从音乐性上来讲,先作曲再填词比先作词再配曲要更合理一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