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之鹰

万事互相效力,为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罗8:28
个人资料
正文

姜凯的中华对冲基金问题 zt

(2014-11-03 03:10:56) 下一个






黄奕 + 姜凯








许涛芳 + 姜凯





姜凯的投资业绩记录乍一看确实非常令人吃惊:
从1998年8月起至2009年12月,
该基金累计回报率是3300%,也就是说,
投资人的钱在这11年中翻了33倍,
年平均回报率是37.1%。

 
在相同的时间段里,代表被动投资的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累计回报21.5%,年平均回报率是1.7%,简直就是乌龟爬行。与姜凯“同类”(peer group)的股票对冲策略指数(HFRI Equity Hedge Index)累计回报161.5%,年平均回报率是8.8%,可以算是快马飞奔。相比之下,该基金简直就是卫星上天了!据国内某媒体报道,他还为篮球飞人乔丹(Michael Jordan)和美国名嘴奥普拉(Oprah)理财。彼实为天才乎?
 
  在头两年(1998的8月至12月和1999全年)该基金分别获得168.7%和137.6%的回报率。如何看待这样炫目的成绩?首先我们要知道,公募基金(mutual fund)受证监会监管,必须定期公布业绩并且在证监会备份,而对冲基金的业绩资料都是对冲基金们自发上报给商业性数据库的,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报,完全由对冲基金经理们自己决定。这就导致业绩数据带有一个“选择性高起点”倾向(self-selection bias)。中华对冲基金什么时候开始运作,什么时候决定开始上报业绩?投资人必须要问这个问题。因为假如投资人是在看到这两年光辉业绩之后再开始让他打理投资,回报率就大打折扣,虽然仍较可观,但绝对不再是惊世骇俗级别的了。
 
  同时大家应该也记得,在1998至2000年间,互联网泡沫膨胀,谁炒股谁就业绩显赫,谁投资谁就落后得惨不忍睹(尤其是那些老老实实哼哧哼哧研究行业公司基本面的,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内),不少散户因为资本金基数低,都能获得百分之好几百的回报(中国A股市场的股民对这种现象应该也不陌生),一点也不令人奇怪。后来的投资人必须要了解,姜凯那两年里的三位数回报是在多大的资金规模基础上取得的?在最近5年内,该基金的业绩一年不如一年。假如你是从2007年开始投资该基金的话,到2009年底时你还是亏钱的。特别令人不解的是2009年的前9个月该基金累计回报是负数 (-2.51%),而几乎所有的对冲基金策略指数在同期内都是两位数级别的正回报率,标准普尔500指数这只乌龟都领先该基金若干个百分点。种种因素表明,该基金头两年的业绩当属“界外值”(outlier),其平均年化回报率因为这两个数值而明显高估。
 
  该基金与全球各主要股票市场的相关性低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而它与卖空策略基金平均指数(HFRI Short Bias Index)又是负相关(因此卖空对冲不是它达到低相关性的主要手段)。要知道,金融巨骗马多夫的策略就是和什么东西都不显示相关性。
 
  最能体现对冲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是熊市。牛市里阿狗阿猫都能赚钱,熊市里能“东方不败”的才是真正的高手。我把摩根士丹利亚太(除日本外)指数历史数据分成“正回报”和“负回报”两组,分别代表牛市和熊市,然后用回归分析计算中华对冲基金在牛市和熊市里与大市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牛市和熊市里该基金与大市都具有实质相关性(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也就是说股市往上它也往上,股市下跌它也下跌,显示该基金“对冲”不够,控制风险的能力稍逊一筹。2008年是“黑天鹅”降临的一年,该基金当年亏损12.7%,好于标准普尔500的亏损37%。然而,从8月至12月,该基金连续亏损总计50%,把上半年的获利全部“抹杀”。很多股票对冲基金经理都没有逃过2008年这一劫,有的年度业绩甚至还不如中华对冲基金,但是他们要么及时撤离市场,保留实力,要么加强对冲机制,缓解下跌风险,没有像中华对冲基金那样连续5个月“坐以待毙”,以至于一年之内业绩大起然后大落。
 
  一番谷歌百度之后,我找到最早中文媒体报道姜凯的文章,是2007年8月南方人物周刊的“姜凯:我为乔丹和奥普拉理财”。把乔丹和奥普拉抬出来,不知道是否经过两位名人授权。一般来讲,公开透露客户是为高端客户理财的职业忌讳。另外,乔丹的身家好几个亿,奥普拉更是个超级大富婆,该基金全部资产也只是他们身家的小小零头,说是为他们理财,恐怕不能算是准确的说法。像这样级别的高端客户,一般都有专门的团队为他们理财决定什么时候投什么。确实,对冲基金在美国高端客户的投资组合中占的比例较高,

        中华对冲基金这样的高风险“牛角尖”策略(niche strategy)很难被大面积接受,也容纳不了太多的资金(limited capacity)。该基金专注的投资范围——中国在海外上市的股票——非常狭窄,超额收益α的潜力相当有限。所以这种投资策略的规模无法增加,不会成为主流产品。投入资金一多,就会影响收益。这就好比一个游泳池又浅又小,再厉害的泳将也无法彻底施展拳脚,要是池子里人再多一点,就压根没法游了。姜凯在采访中也表示,他的基金规模不大,若干年前还退还投资人资本,正是说明了这种策略的局限。
 
  同时该篇报道中提及他“创立中华对冲基金(原名龙基金)时才24岁,是最年轻的对冲基金经理,更是该领域首位华裔”。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在美国,成立任何一种企业,包括对冲基金,都不是什么难事——到相关部门登个记,缴注册费就行了。对冲基金领域来自中国内地的华裔人士数量众多,姜凯绝不是首位。
 
  最耐人寻味的是,从2010年1月起,中华对冲基金已经停止向主要对冲基金数据库上报业绩。晨星公司(Morningstar)的数据库显示,中华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从2005年的1000万美元上升到2006年最高点8500万美元,然后开始下降,2008年底为5200万美元,2009年底只有1400万美元。这样的资产规模令人对该基金的生存状态担忧。
 
美国证监会高级政策顾问理查德布克斯特伯(Richard Bookstaber)
最近总结了问题对冲基金的七大症状,
很值得大家牢记。
第一条,对冲基金的业绩由基金经理“自报家门”,未经第三方审计。
第二条,基金业绩大转弯无法解释。
第三条,衍生品(derivatives)使用增加(衍生品往往被用来掩盖基金实际操作中的缺陷)。
第四条,基金策略“神秘化”,没有人搞得懂基金的投资哲学、过程和方式,到底在投资些什么东西。
第五条,基金公司人员变动,或者基金经理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六条,基金管理资产急剧减少(有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
第七条,基金业绩走下坡路(基金投资策略不灵验了?)。


说明: 这篇文有太多值得学习,参照,目标与思考的东西,
         故zt此供己常看及与同道同行者分享.特请关注加色部分.


james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