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們告訴你﹕到了美國﹐先去教堂報到

(2010-06-07 15:33:40) 下一个


总算申请到了美国的移民签证 , 很多华人在踌躇满志踏上美国新大陆的时候 , 口袋里和行李箱里装满了生活必备品和尽可能的现金 , 但是唯无法带来美国的 , 是你的人脉关系 , 那个「一通电话就能搞定事情」的哥们儿或者曾经一起笑骂系主任的同学 , 他们都留在了中国 .

到了美国看着美国家庭庆祝感恩节的热闹不禁令人倍感落寞 ; 甚至有很多「为什么 ? 」和「怎么办 ? 」都不知道去问谁 … 这个时候 , 偶有热心的华人朋友会跟你说 : 「去教堂吧 , 在教堂里可以认识很多人 ! 」 -- 于是有些人 , 虽然没有信仰 , 也去了教堂 . 最初 , 是为了长长见识并认识一些朋友 , 建立人脉关系 , 进而获得融入美国社会的资讯乃至机会 ; 而后 , 确有些人信奉了一种宗教 .

由华人组织的中文教堂和各种宗教组织在湾区兴盛不衰 . 本报记者籍以所见所闻 , 与读者共同探讨宗教组织在华人移民中所起的作用 . 由于篇幅有限 , 未能涵盖所有不同的宗教组织及其特点 , 只能以点带面 , 折射出本地特有的人文景观 -- 移民与移民之间在宗教平台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 这对于大多数的大陆移民来说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 因为如果不到美国 , 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教堂 , 甚至不知道教会是怎么回事情 .

在古柏帝奴市一户人家当住家媬姆的阿惠 , 来自四川 , 不懂英文 , 其实中文水平也很有限 . 每周一至六都在东主家里负责打扫、洗涤、做饭等 , 她不会开车 , 所以做饭也是等女主人把菜买来之后 , 她按吩咐烹饪 . 这样的住家媬姆其实是每天从早忙到晚的 . 主仆之间是雇佣关系 , 虽能和睦相处但毕竟不能发展成为有求必应的朋友 .

每个星期日就是她放假的日子 , 「我们教会的朋友会开车来接我」阿惠很高兴地说 , 她有任何事情都去找教会里面的人帮忙 . 「你看 , 这根皮带就是教会里的人带我去商店里买的」她撩起外套 , 如获至宝似地向人炫耀她新买的皮带 .

显然 , 她口中的「教会里的人」就是除了工作以外 , 最好的社交圈 , 那里有可以帮助她在美国生存的朋友 . 她到底是否看得懂圣经 , 甚至是否确实是信徒 , 好象已经并不重要了 .

能够在教会里面遇到大明星真是值得炫耀的 . 经营网站的公司总裁雷小姐家住北湾 , 她总是骄傲地告诉大家 : 「江珊和我是同一个教会的 , 我们常常见到江珊的」 , 然后她的话便会引来不少大陆移民的羡慕眼神 . 90 年代红极大陆的电视连续剧「 过把瘾就 死 」让这位人见人爱 , 又作天作地 ( 意为对任何事物都抱怨 ) 的女主角扮演者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 能够在教会结识江珊听起来令人感到荣幸 .

信奉上帝的人是以洗礼的方式表示正式成为基督教徒 . 易兵在不久前接受洗礼了 .

2009 年的 4 月 , 南湾园丁杀人案中幸存的鳏夫 , 易兵 , 是在众多教友的见证中接受的洗礼 . 他并且在教堂公开发言 , 表示把自己交付给了上帝 , 他讲话时神情坦然 , 很平静 . 之后 , 该教会的牧师更以他的个人经历作为典型在「礼拜天」的时候 , 向大家介绍说 , 易兵已经对杀害其妻子的杀人犯不再有仇恨的心理 , 甚至尊称此人为某某先生 , 他现在对案件唯一的想法是让事情赶快过去 .

我们可以看到 , 宗教组织 , 在这里的作用是 : 安抚受害人 , 并成为其心灵寄托 . 在深圳的富士康坠楼案连连发生之后 , 本地教会已经有长老提议要派出短宣队去到深圳 , 拯救这些受伤的心灵 .

他们说: <wbr>到了美国, <wbr>先去教堂报到
近日 , 本报记者有幸以朋友的身份参与了一次由一个宗教组织的成员自发安排的郊游活动 , 成员都是会讲华语的第一代移民 . 这次参加郊游的成员均属资深的华人教友 . 说他们资深 ,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是已经到美国数十年的华人移民 ; 另一方面 , 他们大多都是儿女已经成人的夫妇 , 但是仍然充满精力 , 有兴趣结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

平时 , 这些资深教友轮流在某一成员家中学习经文 , 偶而也会有负责文娱活动的成员安排一次短途旅游 . 这个国殇日假期就安排了蒙特利一日游 . 参与者共有十数人 , 先在圣荷西聚集 . 出发之前 , 长老带大家祈祷 : 感谢主 , 今天天气这么好 , 也期望旅途一路平安等等 . 然后 , 由男士开车 , 共三辆车在假日里悠闲出发了 .

旅行路上 , 教友之间交流的话题相当广泛 . 有两位母亲 , 其子女均在加大柏克莱读书 , 话题从就业实习谈到刚拿到驾驶执照的儿子应该如何选择保险 ?

车行一路 , 谈资又从子女话到各自的移民经历 , 王女士发现 Jamie 先生原来 2 岁落户南美洲 , 然后再移民到美国的 , 不禁赞叹他华语出色的同时 , 又羡慕他会讲西班牙语 . Jamie 先生并在之后的晚餐过程中 , 与西餐厅的西语服务人员操练了一番他的第三国语言 , 这令一众教友都啧啧称赞 . 同桌并有教友笑侃道 , 「这样套近乎 , 应该可以获得免费的点心或者咖啡才是啊 ! 」 – 虽然没有图得便宜 , 众人也以此为乐 .

数位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的校友因相同的宗教信仰而认识 , 谈起来更为亲切 . 午餐时几位校友坐在一起 , 谈起谁谁谁是哪一届的毕业生 , 特别起劲 . 再然后 , 话题从染发的诀窍谈到祖籍 , 祖籍广东的 Rebecca 会讲粤语 , Lidia 称自己是上海人 , 听得懂上海话 , 但是不会说 .

他们说: <wbr>到了美国, <wbr>先去教堂报到两位台湾女士又对香港人的饮食表达了共鸣 : 海鲜餐馆固然清淡美味 , 但是港式茶餐厅则均不敢恭维 , 更不屑于所谓的鸳鸯奶茶 . 所幸一行人中没有来自香港的人士 , 二人肆无忌惮地把港式食物褒贬一番之后 , 尽兴之余 , 感到共同语言又多了 !

谈笑风生一路 , 「旅行团」安排参观文学家斯坦贝克博物馆 , 随后在 Carmel-by-the-Sea 的市中心并有女士疯狂采购、男士看管购物包袋的分工 . 一日游在典雅而不昂贵的海鲜餐馆的美食和温馨的交谈中结束 .

这样一个旅行团 , 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工作和生活方式 , 华语和宗教是他们共性 . 籍宗教这个平台 , 他们获得了互相认识的机会 , 发现了校友还找到了老乡 ; 通过交流 , 大家求同存异 , 谈生活 , 谈移民 , 寻求共同的观点和爱好 , 并能够互相关心 .

如今 , 华人教堂又成为了医疗和教育界外展到社区的渠道 . 大学升学之道、 B 肝免费检查和讲座都会安排到教堂内举行 , 并在「礼拜天」的时候向前来参加祷告的教友散发传单 , 增加宣传力度 .

甚至 , 其他族裔的教堂又成为了华人跨族裔交流的平台 – 比如 , 屋崙发生的非裔殴打华人的惨案 , 被害人俞恬声被非裔殴打致死后 , 其妻来到非裔信众聚集的教堂 , 大声表达族裔共存和谐共处的呼声 .

位于东屋 崙 的 Allen Temple 浸信教会,为屋 崙 市最大的非裔基督教会之一。该教会
在惨案发生之后 , 邀请俞恬声家人参加祈祷聚会,让该教会为死亡的俞恬声及他的家人祈福 。参加当天祈祷会的非裔教友超过三百人,他们在会上齐声反对暴力行为,呼 吁各界为俞恬声家人伸出援手,并支持各族裔团结一致,为改善公共安全而努力 。这一在非裔教堂举行的华非互动活动引起了本地各大媒体的全面报道 , 华人移民在美国寻求和平的呼声也在不同族裔中得到了清晰的表达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