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访京杂记--北京地坛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2013-07-30 15:55:43) 下一个
北京地坛是北京五大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中第二大坛(仅次于中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群天坛)。地坛名声远不如天坛,近年来由于每年在此举办的书市和春节庙会使她在京城变得广为人知。但让我踏入了这座历史悠久但并不是北京著名旅游点园林的是北京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名作《我与地坛》。史铁生的这篇以北京地坛为背景的充满了人生哲理,洋溢着生命魅力和情感的散文,让读者经受了心灵的震撼之后,不能不对那神奇的给与史铁生无限灵感的园林产生某种敬畏和向往。


地坛东门。



牌楼
史铁生是这样介绍地坛的: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如今的地坛经过了大规模的修整,以焕然一新。
史铁生写道: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祭坛



坛墙和古树
史铁生在文中抒发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内疚: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
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园墙,松树和草地
史铁生在文中以地坛景物对四季:

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扬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新建的钟楼,大钟一定在里面了。 

史铁生是这样对待生与死的: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史铁生去世后,史铁生研究会便接触有关单位,希望能在园内立一尊史铁生塑像。得到的回应是:从文物保护和规划考虑,地坛内不适宜为现代人塑像

阅读史铁生《我于地坛》 请点下面链接:http://zhongxue.xdf.cn/gy/201202/1137324.html

下面是地坛简介: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叫地坛。

  地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以祭祀为中心,周围建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祭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坛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



祭坛近景



坛墙和门



祭坛



内坛的门



山纹石雕座



水纹石雕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颐和园 回复 悄悄话 老乡,跟您一样喜欢史铁生。每每读他的《我与地坛》,就在脑海中想象地坛的样子。虽是北京人,却从未去过地坛,觉得大概就是比天坛小,比月坛大的一类树木葱茏的园子吧。谢谢您贴图,对地坛有了直观的认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