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好人累?
庄子曾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在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里,必将出现人吃人的现象。以批评儒家思想压制了人性的自由。其实任何一个诚实的人都会承认,要做个纯粹的、品德无可挑剔的好人是件很难的事。我们多数人做的只是有条件的、有所保留的好人。我们都知道哪些品德是好的,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做不到。所以,古往今来,君子难能可贵,而伪君子倒是很普遍。
为什么从古至今,在品德的修为上我们感觉这样吃力,我们需要很艰苦的过程才能有那么一点点的进步,并且这成绩又脆弱不堪,经不起多大的诱惑?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人们对这些优秀品德认识的深度不够。我们把它看作是道德规范、做人准则。我们知道应该这样去做,却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必须要这样做。对我们来说,这些品德是外人强加给我们的一些标准和要求,我们缺乏一个内在动机。
儒家强调君子要“慎独”,就是提醒我们要特别当心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自觉地保持君子的德行。我们需要这样的提醒,就说明我们的好行为通常是做给他人看的,我们不是在为自己做。正如心理学上的一项著名的实验所显示的:匿名的情况下,人们对他人更狠、更苛刻。
我们必须费力地修炼,就是因为我们从来也没认为这些好品德本来就该是我们真正的样子。
儒家思想的主体内容就是品德教育。中国古代从百姓到文人,一生中有限的受教育机会几乎都让给了品德教育。比如“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中“学文”被放在了最后的位置(当然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品德的重要性:只这一项课程,就维系了一个拥有辽阔疆域的民族两千多年的繁衍生息。)这里想说的是:如此强大、持久的教育力度,其效果似乎并不匹配——儒家社会里并非人人皆君子,坏人依旧很坏。更糟糕的是,还多了很多伪君子和伪善行为。
问题出在哪里?儒家思想给我们指出了很多好的做法、准则,但是对于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儒家思想讲得不够多,也不够深入,因而我们始终感觉是在被约束。这就好比我们教育孩子,通常只有当你告诉他为什么这样要求他时,他理解了这个动机,才会真正地配合。我们都知道强制的效果不好。
因此,要想轻松自然地做个好人、具备优秀品德,我们需要真正的内在动机。
我们需要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认识这些品德。
悟道的途径
说来惭愧,我爸爸退休前一直是大学中文系教授。从小,家里的古书就很多,但是我却没有认真学。我是后来逐渐开始感兴趣,对于儒释道文化传统,至今一直是在学习中。我自知见解粗浅,不太敢妄加评论。这种心虚感我跟我爸念叨过,他老人家以那种标准的领导语气说:按你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吧!我也安慰自己:好在我依旧在学习,还有机会去补充、去改正。
像我这样长大了以后补习传统文化也有好处,那就是能感受到现代人接受传统文化时究竟有哪些困惑。
我在学习儒家思想时,一直觉得儒家对于道的层面的东西讲得不多。孔子曾两次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里仁》)。这个“道”被学者们认为是指“仁”。孔子所说的“天命”,大概就是人性向善。这些似乎并没有说到事物最根本的道理。孔子认为老子深不可测,想必是对老子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理解。或许孔子内心里对道有着更深刻的见解,只是没有明确说出来,因为他更关注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
古代儒家学者中大概谈论道最多、最深刻的要算是明代的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说出来就好像他学过量子物理一样,这个以后有机会再多谈。
正如前面提到的,如果没有让大家看清楚根本的道理,那么在我们看来,儒家思想似乎对于做人要求太严、标准太高,做起来难度也太大。我们暗地里会想:何苦这么难为自己呢,实际做起来也就自然很不到位。
再看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的智慧真是了得,在那样远古的年代,单凭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就悟了道。可惜后人对于道家学说的理解过于表面。人们简单地按照字面的意思,把道家思想给总结到了消极遁世和虚无主义的路子上去了。其实我们不应拘泥于字面的意思,不要过于追究表面说法,要真的领会道家的根本精神。
比如老子的“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非常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在我看来,“无为”实际体现的是对于世界、社会和他人的一种高度信任。这种信任的态度和现代人总想要控制一切的自以为是、缺乏安全感的态度截然相反,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非常有积极意义。同时“无为”也反应出老子对于自我的高度评价——不需要再做很多事来证明自我价值。这些后面再细说。
把道家思想给解释成消极遁世和虚无主义,其结果就是老庄哲学变成了人们在失败、失意时的一种宽心丸、一种心理创可贴。人们忘了从中去悟道,或者说认为悟到的这个道现实意义不大。
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使得人们把儒道当成了便利的心理调控工具,这样不论入世还是出世、成功还是失败,怎样都能找到心理安全感。
而由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道教则又变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现象,跟老庄哲学已经偏离甚远。
再看佛教。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百姓来说,佛教只是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上往好的方面去做了。当然达到这个目的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这些百姓并没有真的懂佛法,因此对佛教的信只是盲目的、被动的信,是一种迷信。很多时候,拜佛在这些人那里变成了为自己谋求私利的手段,人们是在跟佛和菩萨做交易:我供你拜你,你保佑我发财、平安、生子、金榜题名。现在还有一些富人怀着恐惧和赎罪的心理去拜佛。这一切和佛教的初衷是多么相悖啊。
其实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具佛性,我们每个人都是菩萨,只是我们暂时没有领悟这个世界的真谛,如果领悟了,我们都会成佛。
对于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如果我们不仔细研读佛经,那么我们会对佛教里面的很多说法心生反感,比如对地狱、对轮回等的生动逼真的描述让我们觉得荒唐、不可信。其实佛经里的很多说法都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在佛教被成为“善巧方便”,为的是让古代没有文化的劳苦大众好理解、好接受。释迦摩尼知道佛法本来就是难以解释的,再不讲生动一点,连听都不会有人听了。现代人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错过了领会佛法真谛的机会。
除了儒释道,现代社会又多了一种来自西方的悟道途径:心灵修行,简称“灵修”。
记得十年前我在国外时,书店里的励志书、也叫自助书(self-help)的类别里,多是关于成功学的书。当时我还真浏览了一些,大开眼界。同时觉得在励志方面,我们过去做得也不差。我初二时看到张海迪的事迹,深受鼓舞,记忆犹新。
十年前好像没有这么多灵修类书籍。
现在的灵修热潮,不仅是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新成果使然,也是因为人们有了这方面的需求。我想这也是人类的一个进步吧:我们终于意识到,成功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
我最近看了一些灵修书,很受启发。同时我也能理解很多人对灵修的不同看法。比如,有些灵修书写得艰深晦涩,完全让你做思维体操。或许其中还有翻译的障碍,总之,有时我看着看着,开始思想不聚焦了,不由得想起大学时看萨特的哲学书的感觉。写得通俗的往往又写得太玄了。我本是当非虚构类看的,但有些故事太玄,不知道该信多少。
另外,国外的灵修学习小组的形式在我们这里也不太好接受。外国人有这个传统:人们去看心理医生,去参加各种戒烟、戒酒、单身妈妈等各种互助学习小组。但是这种形式在我们的文化里就显得很可疑,让人联想到另类宗教组织和传销,让我们本能地敬而远之。
那么,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悟道途径?
有没有适合我们这些从小接受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充满怀疑主义精神、要求一切要摸得着看得见、能被证明的现代人的悟道途径?
比如说,科学?
不完整的真相拼图
我是典型的文科头脑,毕业后对数理化基本上敬而远之。但是最近看了很多量子物理方面的书,也在网上看了一些国际科研机构发布的论文和资料,看得兴致盎然。过去从来没有想到物理、数学竟然是如此激动人心、充满戏剧性的领域。而从事这些研究的科学家,现在看起来真是很酷!
看了很多之后,发现科学领域有一种有趣的局面:一方面,每天都有大量的实验报告得出新鲜有趣的结论,却得不到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又有很多理论、假说无法在实验室里得到验证。
比如说,在量子力学领域,就不断有很多新的实验结果,在现有理论中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其实,在科学发展史上,也正是实验室里的这些奇特现象始终在推动着理论物理学家们不断前进,一步步发展出现有的种种理论。
现在,很多研究者正在把研究内容拓展到被传统科学界视为离经叛道的领域,比如:对梦境的影响和控制、人们在没有实际接触情况下的意识的互动、人在不同情绪时产生出的不同频率,等等。我曾看到这样一个研究:研究者把“911”事件发生时刻,全球范围的各种数据(包括地球磁力、太阳风、彩票等)汇集起来,结果发现各种数据都在那一时刻表现出巨大的波动,而这当然找不到合理的理论解释。
另一方面,理论科学家们用数学和物理推断出的很多理论,尚处于纸上谈兵阶段。就是说,很多在纸上推算出的结论还无法在实验室里得到证明,比如现在被广泛认可的超弦理论。
目前科学家们的梦想就是能在理论上达成大统一,得出一个能把一切理论统一起来、解释一切现象的终极理论。那将标志着“人类理性的最终胜利”(霍金语),将实现爱因斯坦等无数科学家的夙愿。
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曾预言说,终极理论将在未来20年内出现。但愿如此!对于只相信科学的人来说,只需等待20年就能了解宇宙的真理,这真的很让人乐观。
但是等等,先别高兴太早,别忘了,这里说的仍然只是理论。如果想把这个终极理论在实验室里得到检测和验证,恐怕我们还要等上好长时间。
比如说,探测十维空间所需的能量超过了我们最大的原子对撞机所产生能力的1000万亿倍;在实验室里产生模拟宇宙所需的温度是1000亿亿亿度,比恒星内部任何东西的温度都高。因此要想扭曲时空、验证宇宙的真理,恐怕人类需要耐心而漫长的等待,或是要借助地外文明的智慧。
对此,也有的科学家比较乐观。美国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认为,科学是以指数级速度在发展,人类的知识总量现在每十年翻一番。因此他个人认为“我们不必等一个世纪,我们的加速器、空间探测器和宇宙线计数器就将强大到足以间接探测第十维。”
总之,在探寻宇宙的终极真理这方面,人们已经走出很远,但是仍没有攀到顶峰。
那么,在科学宣告并证实终极理论之前,我们是否只能无所事事地等待?
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们当中可能有少数极为坚定的怀疑主义者会保存纯粹的观望态度,要真的等到终极理论,否则绝不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无法假装什么也没发生。我们大概都免不了要去想: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新理论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现有的这些每天都在刷新的科研成果,这些有待证明的科学结论就像一个巨大拼图的无数个碎片,我们拿到手,免不了要尝试着去拼凑出一个世界的真相。
而这个科学家们所提供的不完整的宇宙真相图,对于教育者、对于我们每个家长又意味着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新科学将或多或少改变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我们可以依据科学实验的结果自己去推理。更多时候,我们会信赖权威的科学家们的推理和假说。我们还可能由于科学结论和种种古老智慧的吻合之处而更加接受或者全盘接受这些古老智慧。
我们都曾听说过各种经过艰苦的修炼最终悟道的经历。这些传说中的悟道多是在长时间的静坐、冥想、呼吸、闭关等修炼后出现的,悟道者体验到的是某种有强烈震撼感的经历。当然也有像六祖慧能那样顷刻间发生 “顿悟”的。
对于这些,我还没有体会。在我看来,悟道可以不是那样神秘而艰难的。我的理解是:如果我们对世界产生了一些更接近真理的认识,那么我们就是在体验某种程度上的“悟道”。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家的不完整的真相拼图、根据古人的智慧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对世界的更接近真理的看法。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价值观,使之更接近真相。这也算作一种悟道吧。
而这些不断修正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又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有着强大的惯性,因此即使世界观有所变化,日常的具体思想和行为也只能是逐渐改变的。
这个有意识地去改变的过程大概就是修炼的过程,或者说是人类进化的过程。
那么,依据这个不完整的拼图,我们将得到哪些新的认识呢?
世界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
兜了这么一大圈子,想说的无非就是:我要分享一些具体的科学实验,请大家不要觉得枯燥、无关。相信我,这跟教育孩子很有关系,对于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由此再联想到已被无数实验证实的量子纠缠现象。
当光子被分成两个孪生光子并被发送到两个不同的方向后,两个孪生光子之间存在着瞬时的一致性。就是说不论相隔多远,两个光子总是同时能对干扰做出一致的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纠缠。
这该如何解释?或许由于所有物体都存在于同一个场中,这个场可以携带信息并以超光速传递?或许任何物质都是同时既在此地又在彼处?或许是因为任何一个电子都能散发出弥漫于整个宇宙的波?
科学家对这些实验结果感到既惊奇又束手无策,因为没有任何理论能解释这些实验结果,科学家正在积极探索到底这些信息是以何种方式传递的。
不论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样一个粗略的、好理解的结论:世间万物,一旦曾为一体,就将永远保持联系,永远不曾真正分离。
你的虚拟现实世界——平行宇宙、多维宇宙
(略,太多,我不贴了)
我们究竟有多大力量——宇宙的参与性、全息性、意识的互动
每个人都是你自己
这里先讲一个被称为“DNA幻影效应”的实验。
DNA的出现对真空状态下的光子的排列方式产生了影响,并且当DNA被移走之后,这种影响依旧存在。
人的DNA并非终生不变,它随着人的情绪的变化而改变。当DNA被从人体分离开、被带到很远的地方之后,这些DNA依旧随着人的情绪而变化。
这些实验一定让你跟我一样浮想联翩。
我们可以想象,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我们所去过的一切地方、所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和人,都携带了我们的DNA。而这些物品和人又把我们的DNA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实验结果给我们带来的惊人的景象是:我们的DNA跟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分离,它正如同还在我们身上时一样,在感知着我们的情绪,并随之而变化着。同时,它也正在对周围的物质世界产生着某种影响。
我们还可以想象,我们自己身上同样也沾染了无数他人的DNA。
我们同他人的界线究竟在哪里?我们同世界的界线在哪里?
过去我是个表面有亲和力,实际上跟他人很有距离感的人。在北京上了大学后,回到沈阳就对周围的人有些不适应。后来到了国外,觉得跟外国人有文化差异,难以亲近。再回国后,又对国人的很多做法看不惯,也有距离。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在本质上我们都没有任何不同,一切差异都是外在的包装而已。每个人在我眼里都变得更加可亲可敬。
当我在拥挤的地铁或电梯里闻到难闻的“人肉味”,当我看着饭店桌上别人吃过的残局,看到菜里有别人的头发,我不再那么反感排斥。
我开始理解很多宗教把世人称为兄弟姐妹的做法。比如,藏传佛教的一项修炼是,要求你把遇到的每个人都当作前世的母亲。我也开始真的理解儒家所说的“推己及人”的恕道。我才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正含义——这并不只是一种基于道德规范层面上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别人的父母真的也是我的父母,别人的孩子真的也是我的孩子。
佛教里面所讲的:世间万物皆具佛性,众生本无差异。其中的道理至此则非常清晰。
我的身份是妈妈和教师,所以我可以把我所遇见的任何人都看作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也可以把我所遇见的任何人都看作是我的孩子、我的学生。
有一天我带孩子去附近的小区玩滑梯。快走到滑梯时,从对面也走来一个妈妈带着个两三岁的小孩。妈妈穿着跟我差不多的蓝色运动夹克,也是短发,也戴着眼镜。走近了,孩子们上去玩了,我们俩很快就聊熟了,原来她也是教师!
如果是在平时,这样的巧合很快就会被淡忘了。但那几天我正在想对自我的新认识这些问题,这件事让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种新的看待他人的方式。
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你所遇见的每个人其实都是你自己。
我们都看过很多美国大片,我们可以按照电影的样子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你多遇见的每个人都是不同年龄的、有着不同服饰包装的、站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身处不同境遇、体验着不同心情的你自己。透过一切容貌、表情、身材、服饰、气质、身份、角色,你仔细往里看,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镜子迷宫,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向哪个方向看去,你看到的都是不同装扮的你自己。
爱与善是宇宙的法则
若是在过去,听到爱与善这样的话题,我基本上会表现得很没有耐心。又是什么陈词滥调?我会在脑子里翻个白眼,给句英语感慨:“Give me a break!”。我知道要去爱去为善。我也有爱心、我也善良。我也自然会教育孩子有爱心、善良。还有别的吗?有什么新意吗?
我不知道我原来所熟知的爱与善是多么肤浅、多么狭隘。
爱与善是宇宙的基本法则,也是人的一切思想、行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在过去,我的认识只局限于爱与善是良知使然,是我们应该做的正确的事。
但是——
假如真的像科学家们假设的那样:宇宙间充斥着一个连接万物并包括万物的网或场,不论它被叫做“以太”、还是“阿克夏场”、还是“矩阵”,还是别的什么名字;而世间万物乃至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也如同科学家们形容的那样,只是一个巨大的毯子上的皱褶,或是一个池塘里的涟漪;总之,假如我们跟外部世界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假如我们每个人同世间一切事物、乃至宇宙里的一切虚空都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那么,我们爱他人、爱世间万物,也就是在爱自己。除了爱,我们别无选择——即便是为了自己,因为我们和世界从不曾分离。
假如宇宙是参与性的宇宙(其实这在国外的学界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假如不仅我们的一切行为,而且我们的一切意识都是在创造着这个宇宙,那么爱与善是我们唯一应该有的念头、应该做的事情,因为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爱与善的世界。
假如宇宙是全息性的,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局部都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那么我们就会以爱和善来对待生命所及的任何一个局部,不论它是多么微不足道。这样,我们就可以以点带面地创造出一个爱与善的宇宙。
假如我们人类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么发自内心的爱与善的念头就会传递到我们所接触的乃至我们没有直接接触到的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人类就可以完成某种意义上的进化。
假如人的情绪真的能产生不同的能量场和频率,那么爱与善的感受是能产生最高的频率的情绪,而这样的频率同宇宙的频率相协调,因而能够调动巨大的宇宙能量,使我们拥有强大的创造力。
……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那么,在某些可以善也可以不善、可以爱也可以不爱的模棱两可的时刻;在那些应该去爱去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难以做到的时刻,我们就可以做得更好。
当我们去爱去行善有困难时,这样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清除障碍,做到应该做的事。
当爱与善的做法同其他标准相冲突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爱与善置于主导地位,使其他标准让步。我们清楚,如果没有爱和善的前提,我们取得再大的利润、业绩、成功、胜利都是枉然,因为你在伤害了他人和世界的同时,就已经伤害了自己。
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去看世界时,我们就可以把爱与善投射到更广阔的领域,而不只是局限于跟自己有亲缘关系、有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物。我们会自然地把爱别人、爱世界视为己任。
我们还可以净化我们的爱,让爱更纯粹,成为无条件的、不计回报的爱。
我们不仅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落实爱与善,而且我们也能做得更轻松、更自然。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教化、社会规范来约束来强迫自己。我们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才这样做,我们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我们自己,与这个世界,本为一体。
我们有了爱与善的内在动机。
谢谢留言。听过英文的CD,是作者本人朗读的,很棒的书。
谢谢留言,同感动。
谢谢留言。
谢谢鼓励!以文会友。:)
电影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就是一部讲述心灵能量与物理能量相互作用影响的影片,是比较小众的。youtube上可以看。
其实无论怎样是所谓的[开悟],都要先把自己的身心照顾好,这样孩子会好,家人会好,周围的一切都会好,能量自然会向爱和善的方向流动,也就是有什么样的因,才有什么样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