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云亭客



门清无俗客,家静有藏诗。
正文

从结绳到结网-简体字的故事(3)

(2006-01-14 04:00:10) 下一个

第一次繁化(结绳到大篆),表达了更多的意思, 第一次简化(大篆到李斯)提高了书写效率. 第二次繁化(李斯到康熙字典)表达了更复杂多变的意思. 每次都是进步.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不能简单地认定繁化简化那种先进. 二千年来, 汉语音素基本没有增加, 要表达的意思却越来越复杂,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一是增加同音字, 二是增加多音节词. 增加同音字的好处是保持了在书面上不会引起混淆. 增加多音节词的好处是不会听错, 文言字数越来越多, 笔划越来越繁而行文优雅简洁, 纵贯古今. 白话音节越来越多, 一句话越来越长而明白如话, 与时俱进. 文言白话渐行渐远, 好像两国语文, 需要翻译. "旧社会, 咱不识字, 糊里糊涂受人欺" , 终於有一天, 受人欺的大翻身, 识字多的反受人欺.掀起了汉字简化的新高潮. 本文称之为汉字的第二次简化(康熙字典到新华字典). 从康熙字典到新华字典, 以提高书写效率, 普及教育来说基本是成功的. 回到本文开始时的例子:"于"和"於"常可通用, 但姓于不能姓於, 於戏不能于戏 於可读WU, 于不可读WU, 纠缠不清. 现在 "于"和"於"一字一音, 分道扬镳. "於"八划, "于"才三划,"于"是高频字, 每写一次都省一半事, 对提高书写效率作用更大; "於"仅用于感叹如"於戏", 是低频字, 笔划虽多却很少用到. 是个简化成功的例子. 第一次繁化(结绳到大篆)的过程用了至少五千年. 第一次简化(大篆到李斯)的过程大概几百年. 第二次繁化(李斯到康熙字典)用了二千年. 第二次简化(康熙字典到新华字典)从五四算起用了四十来年. 历史是螺旋发展的, 又是加速发展的. 繁化过程长于简化过程, 第一次过程长于第二次过程. 新华字典至今快五十年了, 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 计算机文字处理, 互联网的出现,可能迎来第三次繁化(笔者称之为新华字典到网络字典)的时代, 第三次繁化的目标将是: 包容古今, 效率极高, 整合各体, 一统江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