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画廊

逛画廊,看世界, 记下自己的心得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THE SILK ROAD I 丝绸之路

(2014-11-21 14:13:59) 下一个


Camels plodding across the desert, and a sense of timelessness evoked by Kitaro's theme music... NHK devoted 17 years to the planning, shooting and production of The Silk Road, which unearthed trade routes linking long-lost civilizations of East and West. A landmark in broadcasting history, this series told the 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The NHK Tokushu and China's CCTV documentary series The Silk Road began on April 7, 1980. The program started with the memorable scene of a camel caravan crossing the desert against the setting sun, with Kitaro's music and a sense of timelessness. It was the start of an epic televisual poem.
The first journey described in the series began in Chang'an (now Xi'an), 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ancient route. On 450,000 feet of film, the NHK crew recorded the path westward to the Pamir Heights at the Pakistan border and this material was edited to make 12 monthly broadcasts. In response to viewers' requests that the series be extended to cover the Silk Road all the way to Rome, sequels were made over the next 10 years.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program was conceived, the project was completed.


1)  The Glories of Ancient Chang-An
Chang-An - China's old center. The journey begins from Chang-An, current Xi-an that was more than 1,000 years a capital in China, and the melting pot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2)  A Thousand Kilometers Beyond the Yellow River
At the foo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Chinese dynasties once fought against foreign nomadic tribes. Also of interest are the sculptures and rock carved Buddhas.

3)  The Art Gallery in the Desert
We'll look Dun-Huang Mogao Caves of the Thousand Buddhas, their art treasures and enigmatic Library Cave.


4)  The Dark Castle
Tour to the Khara-khoto city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Gobi desert, the northern outpost of the Han period that was destroyed by Genghis Khan


5)  In Search of the Kingdom of Lou-Lan
Chinese scientists investigating for the first tim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Lou-Lan, the Xiaohe Princess and the mysteries of the wandering lake.

6) Across the Taklamakan Desert
Oasis cities of the southern route are now buried in the sand, but many discoveries prove the wealth of East-West cultural exchange.

7) Khotan - Oasis of Silk and Jade
We'll look at the most sought after Silk Road trade goods, silk and Hetian gems.

8) A Heat Wave Called Turfan
The oasis cities of Hami and Turfan suffered attacks by Huns, but also enjoyed the peaceful co-living of diverse ethnic groups.

9) Through the Tian Shan Mountains by Rail
Chinese modernity and the past meet the Silk Road, where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of the course can be traveled by rail.

10) Journey into Music - South Through the Tian Shan Mountains
Music and dance have always been popular in south of the Chinese Tian Shan mountains area, and they have left their mark also on the Japanese music.

11) Where Horses Fly Like the Wind
We'll look the nomads living the Silk Road northern branch and the "flying horses" homeland, valley of the Ili river.

12) Two Roads to the Pamirs
A long journey across China ends Tashkurghan, which is accessible by two routes, the ancient and the new.








改善这篇条目
丝绸之路
Silk route chinese.jpg
丝绸之路从欧洲经过埃及、索马里、阿拉伯半岛、伊朗、阿富汗、中亚、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爪哇群岛、菲律宾直到中国。
颜色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类属 商贸、文化
地域 欧洲、中亚、东南亚、中国
意义 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和商贸交流

丝绸之路,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张骞长安为起点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为起点,经中原地区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张骞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司马迁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路线

传统丝路

 
西元一世纪的丝绸之路
 
玉门关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

东段

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三线均从长安或洛阳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1. 洛阳
  2. 西安长安
  3. 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
  4. 武威凉州
  5. 张掖甘州
  6. 酒泉肃州
  7.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 十世纪末期,北宋王朝为绕开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青海至塔里木盆地的“青海道”。成为北宋时期的一条新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商路。
  • 参见
  1. 天水
  2. 西宁
  3. 伏俟城
  4. 索尔库里盆地(索尔库里

中段

 
交河故城

中段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 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
  1. 阳关
  2. 若羌鄯善
  3. 且末
  4. 尼雅精绝),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5. 和田于阗
  1. 玉门关
  2. 楼兰(为鄯善所兼并,现属新疆若羌县
  3. 吐鲁番高昌):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雅尔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4. 焉耆尉犁
  5. 库车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
  6. 阿克苏姑墨
  7. 喀什疏勒
  •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1. 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瓜
  2. 乌鲁木齐蒙古文意思解作美丽的草原
  3. 伊宁(伊犁)
  4. 碎叶

西段

 
敦煌壁画中,描绘了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盛唐时代开辟的。

  •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1. 乌鲁木齐
  2. 阿拉木图(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3. 江布尔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4. 托克玛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城市)
  5. 萨莱俄罗斯
  6. 萨克尔
  7.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今土耳其城市)
  1. 喀什喀什葛尔
  2.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3. 喀布尔
  4. 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毁。
  •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1. 马什哈德伊朗
  2. 萨卜泽瓦尔
  3. 赫卡托姆皮洛斯(番兜,和椟,可能位于今伊朗的达姆甘沙赫鲁德之间。)
  4. 德黑兰
  5. 哈马丹
  6. 克尔曼沙汗
  7. 巴库拜伊拉克
  8. 巴格达
  9. 阿布哈里卜
  10. 费卢杰:沿幼发拉底河至阿列颇。
  11. 拉马迪
  12. 阿列颇叙利亚
  13. 大马士革
  14. 阿达纳土耳其
  15. 科尼亚
  16. 安条克
  17. 布尔萨
  18.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其他丝路

除传统丝路外,还有多为欧亚大陆北部之游牧民族使用的草原丝绸之路、主要与南亚交流的南方丝绸之路以及沿海路行进的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发展

上古时期

 
大约是后汉晚期的马塑像。

早在远古时期,虽然人类面对着难以想象的天然艰险的挑战,但是欧亚大陆东西之间并非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地隔绝。在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有着一线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大体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这一点已经被沿路诸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条路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的雏形。

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而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也开始不断被人们所使用,令大规模的贸易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比如阿拉伯半岛的经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饿的单峰骆驼,在公元前11世纪便用于商旅运输。而分散在亚欧大陆的雅利安人斯基泰人萨尔马提亚人据传在公元前31世纪左右即开始饲养马。双峰骆驼则在不久后也被运用在商贸旅行中。

另外,欧亚大陆腹地是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山谷,对于游牧民族和商队运输的牲畜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安定下来,就近补给水、食物和燃料。这样一来一支商队、旅行队或军队可以在沿线各君主制国家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或激发敌意的情况下,进行长期,持久而路途遥远的旅行。

最初的发展

中国

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妇好)坟茔的考古中人们发现了产自新疆的软玉。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依照郭璞在《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的贵重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中国。虽然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还没有定论,但是目前在丝绸之路东段沿线的考古中,确实出土了部分在这一时期的丝绸制品。

在中国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存在了相当规模的对外经济交流。《史记·赵世家》中记录了苏厉赵惠文王的一段对话:“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苏厉用赵国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财富威胁赵惠文王一段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人们相信,“昆山之玉”即为昆仑下出产的软玉,而胡犬则是产自中亚、西亚的一个狗的品种。

中亚

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带动了中原对西方的商贸交流,塔里木盆地内印欧人的绿洲城邦国家诸如鄯善龟兹楼兰疏勒且末等国家纷纷在这一时期逐渐出现。而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出现了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从上古汉语丝的音转化的Ser。)——对中国的称呼。这种小规模的贸易交流説明在张骞以前东西方之间已经有经过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方式而持续长时间的贸易交流。

 
青金石是在早期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如今也是一种重要的宝石。

不仅仅是丝绸,同时丝绸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产自今阿富汗巴达克山青金石早在公元前13世纪就开始出现在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这意味着中西亚地区的商旅贸易开始的时间要比这一地区部分国家的诞生还要早些。之后不久,青金石的贸易开始传入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后来成为佛教七宝之一。

中东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国家的文明之一,目前很多考古发现证明古埃及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从事北非、地中海及西亚的贸易。人们相信,在前14世纪时期,埃及人已经造出了海船。

在埃及,人们发现了距今5000余年,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説明埃及人已经开始沿着这条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道路上,展开了一定规模的贸易。一些人认为是前1070年左右丝绸残骸的碎片已经被发现,这意味着至少在前1070年埃及可能已经与中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往来。不过此后不久丝绸在埃及的地位一落千丈,并绝迹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史册。同时,这些前11世纪的丝绸究竟是中国养蚕技术所出现的丝绸,还是一个来自地中海沿岸累范特或者中东的荒野丝,就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了。

在一统古埃及黎凡特小亚细亚大伊朗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国王冈比西斯二世前529年前522年在位)和大流士一世前522年前486年在位)统治下,四处扩张的波斯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包括中、西亚在内的君主制国家。史料记载这位帝王喜爱爱琴海生产的鲜鱼和故乡波斯的水。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条连接这个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首都苏萨(位于底格里斯河下游东岸靠近扎格罗斯山脉的一个城市)到小亚细亚以弗所萨狄斯的全长1600多公里的的“波斯御道”,这条仅由王室使用的皇道在沿线各段设立驿站,借助每个驿站的好马和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过这条道第一时间送至首都,再将国王的指令传播到波斯全国。依照皇道的效率,一位向大流士一世进献快信的人只需9天即可送至首都,而同样的距离对于普通人而言需要3个月。一方面这个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利用这样一条联系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各地的国道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直接带动了这一地区的商贸活动。

在巴尔干半岛的君主制国家—马其顿王国(前356—前312年)的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他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帝国(有学者认为,这就是中国古籍记载的“犁轩”[2])后,他的继业者托勒密一世前323年最终得到了埃及并建立托勒密王朝。希腊人开始积极促进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黎凡特埃及大伊朗、印度之间通过希腊人的港口进行的贸易活动,在陆地上希腊人也一样在贸易领域非常活跃。这一时期欧亚之间的繁荣的经贸并不仅是希腊人的成就,地处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部落—尤其是纳巴泰人前106年罗马共和国所征服)为中西亚的贸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幅兽皮壁画上的战士可能是希腊人,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受到希腊文化影响后出现的西域士兵。推定作画年代为前3世纪-前2世纪。

希腊人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君主制国家—马其顿帝国(前356—前312年)在中亚河中地区大呼罗珊乃至更东方的扩张来打通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帝国东部边境也许已经到达了大宛国(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如今帕米尔高原的西部境外。如今人们在这一带的考古发现了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29年建立的城市——苦盏(希腊人命其为绝域亚历山大城,即亚历山大东征期间的建造的最东方的一个城市)。

经过继业者战争,在接下来的260年间,希腊人保持了塞琉古帝国在亚洲西部的统治。前250年,塞琉古帝国总督狄奥多特大夏粟特独立,他和他的后继者德米特里一世向四周斯基泰人萨尔马提亚人地区、安息和大宛扩张领土。继续沿着马其顿人过去的道路向西拓展。在大夏国王欧西德姆斯领导时期(前230-200年)时,大夏控制的最东部国界线不仅推进并超过了苦盏,有证据显示他们的侦察队在前200年左右已经到达过疏勒,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有据可考的一次连接中原与西方的活动。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曾这样评价这次行动:“他们甚至将自己国家的国土拓展至塞里斯(中国)和弗林尼(Phryni)。”[3]

小结

但这种交流不完全等同于公元前1世纪繁荣的的丝绸之路,也并没有持续下来。随着亚欧大陆的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的不断强盛,他们同南部的定居居民国家之间发生了不断的冲突,之间也在不断的分裂、碰撞和互相影响,这使原始的文化贸易交流不断萎缩到局部地区或某些地区之间。不过,随着各定居民族的强国的不断出击和扩张,这些国家之间往往发生了直接接触,如西亚地区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征、阿萨息斯王朝罗马共和国地中海东岸的累范特小亚细亚的征服,大夏国中亚河中地区大呼罗珊的控制、印度河流域的统治(印度—希腊王国),以及促使张骞出使中亚联合匈奴的世仇大月氏的西迁。这些都说明上述地区之间进行大规模交通的要素已经具备,出入中国的河西走廊与联通亚洲大陆上各国的道路业已被周边国家所熟知。

而且同时连同中国与中西亚之间的西域地区小国林立,中亚地区也是战争不断。天山南北侧与当时中国北方边境又有强大的匈奴汗国在侧,控制西域诸国,与周边部落和中国王朝冲突不断。经济文化的交流通常只能在一个相对安定的地区内才能做到的。所以当时的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对文化上的交流更是相互隔绝。就连上古曾经存在过的贸易往来,这时也往往变成了传说和神话,遗留在东西方人民的记忆中。

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

张骞的西行

 
张骞出西域图(敦煌壁画)

前2世纪,中国的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日渐强盛。第七代皇帝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场上,张蓦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西汉蜀郡的邓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从蜀地有路可通身毒(今印度)、大夏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一名堂邑父了。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中国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前119年,张骞时任中郎将,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国阿萨息斯王朝、身毒等国。

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西域的外交政策由最早的联合月氏从而钳击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并在前104年前102年李广利征大宛之战最终获胜之后,塔里木盆地的印欧人的城邦国家纷纷改投门庭接受汉朝廷政府的管辖,因而在乌垒蔚犁等地屯田和驻军几千人,并设置了戍己校尉以对当地的管辖,后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朝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中西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各个关卡的海关税收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润。出于对匈奴与汉朝在塔里木盆地的反复争夺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

以汉朝廷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大规模的贸易

 
酒神的狂女迈那得斯身着丝绸外衣,该壁画现存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

罗马人在公元前63年征服叙利亚的塞琉古帝国前30年征服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加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后远东中国倾国力向西拓展的机遇,通过丝路的交流与贸易在印度、东南亚、锡兰岛、中国、中东非洲欧洲之间迅速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源源不断的流行于欧亚非三洲的各个国家。大陆之间的贸易沟通变得规则、有序。

罗马人很快就加入到这条商道中,从1世纪起罗马人开始狂热的迷恋着从阿萨息斯王朝贵霜帝国阿克苏姆帝国手中转手取得的中国丝绸——即便当时的罗马人相信丝绸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赛利斯人们(中国人)以从他们的树林中获取这种毛织品而闻名于世。他们将从树上摘下的丝绸浸泡在水中,再将白色的树叶一一梳落。(丝绸的)生産需要如此多的劳役,而它们又来自于地球的彼方,这令罗马的少女们可以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陆街上炫耀。”(老普林尼,《博物学》)

那时,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这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着丝衣,而理由除了黄金外流以外则是丝织品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丝绸衣服,如果它的材质不能遮掩人的躯体,但能令人显得庄重,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们注意到她们放浪的举止,以至于成年人们可以透过她身上轻薄的丝衣看到她的身躯,丈夫、亲朋好友们对女性身体的了解令他们更亲近”(塞内卡,《雄辩集》,第一卷)

 
史料记载克丽欧佩特拉,这位艳后也是一位丝绸爱好者。

不仅仅是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神奇玩意儿感兴趣。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曾经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酷爱丝绸制品。97年,东汉将军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汉朝在中亚地区的支配地位后,派甘英携带大量丝织品到达波斯湾和罗马的叙利亚行省(可能是今日土耳其安条克),而当时安条克以南正是罗马的埃及行省的领域。因而中国与埃及最早的官方沟通应当就是在这一时期。

而记载中的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官方沟通似乎不止于此。《后汉书》记载了公元166年(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帝国派遣出第一批特使抵达汉朝。这些使者到达汉朝后以罗马帝国国王安敦的名义向汉朝皇帝汉桓帝进献了礼物。(由于安敦宁·毕尤死于161年(延熹四年),他死后由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继承王位,使者们不知道该用哪个国王的名义参拜汉朝皇帝,所以便称罗马国王为安敦。)罗马的使者从济南郡以北部的平原郡出海,通过海路,抵达今越南的东京,并在东南亚采购了犀牛角、象牙、玳瑁等奢侈品。汉朝也从罗马使者手中得到了有关天文学的书籍。

经济文化交流

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历代中原王朝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文化交流

造纸印刷术的西传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

自从公元前1世纪,中国式造纸工艺率先在中国发明和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到八世纪中叶为止,只有当时的东亚东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作坊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中亚西亚欧洲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很意外的:751年唐与新兴的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怛罗斯战役,三万唐军失败,阿拉伯军队将唐军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伊斯兰世界,后来在14世纪传入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伊比利亚半岛,15世纪传入西欧和中欧。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路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宣帝在位时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由中国传向西方:《太史公书》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古代中国的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碎片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説明印刷术在8世纪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代,不少欧洲传教士和使节沿丝绸之路来到元朝的都城拜见蒙古皇帝,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450年,欧洲人古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传遍了整个欧洲。

宗教思想交流

 
在中国甘肃发现的初唐时期(7世纪)的西方传教士像

前1世纪末叶,佛教自于阗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入西域地区,目前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来源请求]。据此,佛教于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和田)以后,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

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一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古伊朗琐罗亚斯德教(这可能与西域地区与拜火教敌视的伊斯兰教有关。)的称呼,该教于公元前6—前1世纪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伊斯兰哈里发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受到中原王朝朝廷支持,隋唐时期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于九世纪中叶回纥人西迁塔里木盆地后则基本消失。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博得皇帝好感,并准许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在位时,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大唐皇帝像。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原顺利发展了2百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走向衰落,但一直延续到16世纪末叶天主教进入中国时仍未绝迹。

从西方到东方

丝路在1200年没落,而西方造船航海技术日趋发达之后,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被在1203年7月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镇压处决和威尼斯热那亚比萨、及16世纪的西班牙葡萄牙国家开始企图绕过被意大利和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旧有的丝绸之路,要经由海路接通南亚和东亚,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一些国家也希望将本国的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

1492年,受命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资助的热那亚哥伦布远航的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能到达印度,并开创另一条比丝路更好的贸易要道,但他却在大的失望中带领欧洲发现了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后来在屡次的航行中始终认为是发现了印度,并且至死都相信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后来才证实是发现了新大陆美洲。于是哥伦布之后的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的探险家在美洲开启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时代,17世纪之后,荷兰英国也陆续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扩展他们的势力。

19世纪初叶,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被西方认为是向往之地,是最兴旺与古老的文明,学者多认为这是丝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间,认为与中国交易能获得巨大利润的印象。

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
Silk-Road course.jpg
陆路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正式名称
英文名称* 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法文名称* Routes de la soie : le réseau de routes du corridor de Chang’an-Tian-shan
基本资料
国家  中国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编号 1442
注册类型 文化遗产
评定标准 文化遗产(ii)(iii)(v)(vi)
备考 共有33处地点
注册历史
注册年份 2014年
其他
官方网页(英文)
* 名称依据世界遗产名录注册。
** 地区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划分为准。

中国自1998年起便启动了丝绸之路申请世界遗产的项目。2006年,中国与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土库曼五国达成协议,联合申遗。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举行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