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画廊

逛画廊,看世界, 记下自己的心得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伦敦画廊] Fashion Identity 时装。身份 - RA

(2011-01-31 05:32:05) 下一个

(Helen Storey’s Say Goodbye 的衣服被模特儿穿上的样子, 挂在墙上看不出有什么美, 穿上是不错, 不过那可能是我们的后代们穿的了, 我们还是奢侈地穿棉穿麻穿丝吧,)


昨日是在伦敦皇家艺术博物馆展出的《Fashion Identity 时装身份(?)》最后一天,之前总说要去看,最近展览很多,也觉得伦敦的时装不会有什么太好看,没着急去, 可去看了以后, 思想触动很大, 不得不感叹这些前卫艺术家他们看世界的视角, 他们用艺术思维思索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未来的生活方式, 让我觉得有些激动, 是Royal Academy of Art 的展览不是凡俗的,一般要么就是非常古典大师级作品,要吗就是很有创意反传统的前卫艺术思考的艺术家, 习惯认为世界的走向是政治家哲学家的事,这个展览让我确实感受到艺术家不是在那玩的,他们有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也在思索社会和未来, 表现美不是他们唯一的职责。 展览展出的作品多数已被世界各地的Gallery 或私人收藏,可见在我们这个商业数码时代, 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idea创意, 艺术家的创意也会影响其他领域,甚至政治家,企业决策人员。

衣着时装,在我们的时代,已经不仅仅是温饱的一部分,衣着也在传递一种信息:你的身份,文化背景,种族认可归属,价值观,...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也用衣着来艺术探索人性,社会,和未来. 如果是为了去这个展览寻找Glamour, elegance, 那就会失望, 参展的30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只是用服装作为思考的手段和工具, 思索人生,社会,未来


Grayson Perry, 'Artist's Robe', 2004.
初看这件衣服没觉得什么,不难看,怎么就成艺术作品了呢?说不定叫农村一巧妇也能捣鼓得出来, 独到之处就是绣在布料上的眼睛,代表艺术家的眼睛,也代表每个人的眼睛,每个人看世界,看社会,看生活都不一样,受家庭,文化种族,教育..甚至.社交圈的影响。 孩子的眼光, 艺术家的眼光总是不同于我们, 也许他们更聆听自己的感觉,心声,而不是社规,学派,上级...



Helen Storey’s Say Goodbye

展厅大门口外就是Helen Storey’s Say Goodbye , Helen Storey 以前也是时装设计师,近年来热衷于:艺术,科学,时装三领域的融合,探讨未来人们可能的生活方式,为未来的时装寻找出路, 

整个展览共四个主题:Storytelling, Building, Belonging and Confrontation, and Performance


1.Storytelling 服装说故事:
有一些作品,印象深的还是:Susie macMurray 名叫寡妇的作品

Susie MacMurray: Widow
 远看非常优雅的晚礼服,近看非常具有攻击性:原来这条裙子的底料是比较高级的皮,然后在皮上扎上钢丝带刺的金属丝,好看不好用的时装,旁人是没法接近,看到这个作品,我不由扑哧一笑,旁边的人都在笑,艺术家这么幽默啊, 不过有点太扩大批评的范围,寡妇不是人人都这样吧

另外有一间白大褂挂在墙上,我实在不知道美在哪?时间比较紧就没去看解说了

2.Building
主要是思索人,衣着和房屋都市的关系,有的甚至就事件浴衣挂在那, 我看不出有什么 比如


aria Papadimitriou: sewing together (http://centrefortheaestheticrevolution.blogspot.com/2010/11/maria-papadimitriou-roma-gypsy-fashion.html



Mella Jaarsma:Shelter me 
Mella Jaarsma 是荷兰人, 目前在马来西亚生活,感兴人和传统在一个新的环境下的适应过程


Yohji Yamamoto是继Kenzo之后又一位国际知名的日本服装设计师, Kenzo的衣服比较带点东方的Glamour,东西方都比较能接受,Kenzo以前在 Yves Saint Laurent 下干过活, 而Yohji Yamamoto的思想更活跃, 他在面料上动脑筋很多,有一阵市场上推出的那种发邹的衣裙,好像就是他弄的,今年他的设计倾于简约又Glamour,也很theatre的感觉。

这是Yohji Yamamoto  91年巴黎时装show 上展示过的裙子,木块做成的裙子,什么意思呢?解说是木块代表人体的骨骼,建筑几何和爱情, 这里怎么理解Amour呢?是骨子里透出的爱情才是爱情?应该是这样吧, 只有这样理解,否则看到这些木板块,很难与amour联系起来。刻骨铭心的爱生死相依的爱才叫爱,其他只能叫喜欢。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传宗接代, 我们的文化里没有给爱情多少位子,目前看到的华裔设计家的作品让我感动不多,艺术作品没有爱就是缺乏深度,拥有刻骨铭心的爱也像是买彩票, 不是想要就有的。
这是Yohji Yamamoto1991–92的作品, 模特儿叫Jasmin, 加拿大人,父母一方是巴基斯坦人
http://fashionartisan.wordpress.com/page/2/


3。Belonging and Confrontation, 服装与归属和冲突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作品:在一黑房,墙上三台数码电视,同时播放在印度拍摄的录像:
Mumbal: A laundry Field 2007-2008
可以看到印度人传统的生活:里弄,狭窄的巷子,拥挤的列车,人一排排满满地站在货车上,更让我震惊的是洗衣场几乎都是男人在洗衣服,一把把地印度传统裙子,各种色彩的, 男人们站在水池里,水池的水已经很脏,海一件件衣裙往里扔,挥起裙子往石头上砸洗,然后再捆起一扎,像咸菜一样扔到堆积如山的洗好的衣服堆上去, 动作娴熟,真是体力活

没觉得他们很难受,愤慨,倒是满脸的满足,劳动的喜悦和平和, 想想我们在西方生活的生活比较舒适了,还不知足,不知我们生活在西方的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看看其他国家的骚乱,觉得生活在自由舒适的国度里已经是一种幸运了,还抱怨居多,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能物极必反。

朋友的孩子去印度独自生活打工一年,胖胖的男孩,回来收了一圈,最重要的是人成熟了很多。 

很喜欢这个作品,让我也心跳了几分,喜欢那样的色彩社会,不过也很奇怪,印度是这样一个反差很大的社会,贫穷和巨富,传统和现代,落后和高技术并存的国家,上次一印度朋友结婚请客,一去一看吓一跳,请来的客人差不多满满一礼堂, 受很多礼金,婚宴上的饭菜非常简单,自助手抓, 新娘新郎宾客的服装都很精彩,相比之下我们自以为很不错的在法国买的衣服,在鲜艳的印度民族服装里显得很苍白,因为没什么《identity》!不能PK、

另一精彩作品是荷兰设计师Alicia Framis :100 way wear a flag,Alicia Framis 请了16位服装设计师, 用中国国旗设计出不同的服装,





Alicia Framis 100 way wear a flag

很有意思的是, 一个荷兰人用别国的国旗,还请16位设计师来世纪服装,传达了什么信息呢?为什么要选中国国旗? 文化含义?政治表达?
中国现在是为世界瞩目,经济在处于上升阶段, 西方国家早已过了这个阶段,不知下一步往何处走,社会问题重重, 经济萧条,人口老化,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联手, 大中华圈是无形有形的在那了, 可中国的下一步在哪呢?
服装多样化,世界多元化,文化的互补容纳,这个作品还是呼吁:理解,开放,多样化吧


4。Performance 服装和表演
这是最精彩的一部分, 展览越往后越有收获越精彩,真是好戏在后面
首先是Alexender MacQueen的:RedLace dress covering head from Joan aw 98 1998


Alexender MacQueen:RedLace dress covering head from Joan aw 98 1998
诺大的展厅身着红色蕾丝衣裙的模特儿孤零零一人在那,旁边有一工作人员警惕地站在那,其他展厅没什么人看管, 当年轰轰烈烈的Fashion Show, 如今主任又在何方?
Alexender McQueen, 英国的设计师,去年忧郁自杀了, 人总是有始有终的,可他的早去让人无比叹息。 他设计的时装有一种特别的野性,我行我素,不顾一切却又发那么优雅女性,风情万种。  看他设计的衣服和时装show是一种特别享受。 Alexender McQueen出生普通,可他的才华却得到了发挥和认可, 世界上有多少天才被我们这个精英特权的社会埋没,就是因为父母不是精英。

前不久美国歌星Lady Gaga 还穿这一套衣裙去领音乐奖



当年Fashion Show时的照片

在同一展厅的另一端墙上贴着一巨幅照片名为: 

Marcello Malobetti: Who arrives by train , 没找到照片

下面这一张也很有趣:在科威特股票交易所:很有名的一张照片


andreas gursky kuwait stock exchange

照片远看都看不出谁是谁,想说的是衣着与天气,文化习俗有关,还与职业,工作场所有关,特别像股票交易所这样一个地方,谁是谁并不重要,在这些人手中流动的资本更重要,这些人也就是资本流动机器中的一颗小螺丝钉吧,尽管他们千姿百态,有个性,但交易所更需要的是遵守规则的执行者。 


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一看时间不多, 还有几个录像正在播放, 不少人坐在地上,本来想看一会就走了,谁知一看,好新奇的东西:Living Art: 第一次感受living art的魅力和传递的信息也是这么强烈, |Art is living, Living need art! 这么说art是你,也是我,是活着的我们

第一个录像是:列农的妻子 Yoko One - Cut 剪的现场表演
Yoko 面无表情地端坐在舞台上, 邀请台下的观众上台, 任每人剪她身上的外衣,这个演出是想表达什么呢:人的外衣很重要,可以表达很多主人的意愿和归属,也可以不重要, 衣服怎么漂亮也不属于自己,属于自己的还是肉体,灵魂, 裸体更能纯粹地表达代表自己
Yoko One - Cut 的首场演出是1964年在日本, 这个录像是1965年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的表演

第二个录像是:Ulay & Abramović "Imponderabilia" [1977] 
Marina Abramović是南斯拉夫艺术家, 也是著名的活体艺术先锋之一, 这个貌似很平常的演出是选在以博物馆的入口:入口很窄,入口内两边还站着裸体的面无表情的一男一女,要求游客从这裸体男女之间过去, 摄影机镜头拍下从这裸体男女中挤过去的表情,身体语言, 看他们的反应如何, 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游客大多数是男性,我大概数了一组:约10位游客,9位男性,一位是女性,几乎男性多选择面朝裸体女性一面挤过,倒是那位女性选择面朝裸男过去,让人着急的是, 有的游客动作年岁大,或体胖 动作非常迟缓,慢慢吞吞地面朝那位裸女挤过去, 安在一边真想大喊一声快点,真想去拉一把那位裸女,可录相中的那位裸女根本没事,面目依然毫无表情,是俺再瞎操心了, 不就是在做艺术科学实验吗。 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面朝女性一方呢?和朋友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觉得可能是女性的攻击性不强的原因吧。

去逛画廊,看展览有三年余,起初是为了看而看,现在确实觉得收获很多,直接感受另一个领域和世界, 非常丰富多彩,尽管现在Google让人能足不出户,能逛画廊,味道还是不一样,在网上看那只是预习演习,真正的感受还是站在画前,让自己跳入画中, 或让画中人跳出来一起对话。
下一个计划要看的展览是日前在大英博物馆的埃及木乃伊展,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