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阿德里安·鮑爾特爵士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演奏

(2020-05-15 11:27:24) 下一个
Holst: The Planets


【專輯名稱】: Holst: The Planets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專輯作曲】: Gustav Holst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
【專輯藝人】: Sir Adrian Boult (指揮),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發行日期】: 2002年
【唱片公司】: EMI
【專輯類型】: Classical, 管弦樂組曲


【專輯簡介】:

以下文字轉自維基百科 & 搜狐

《行星組曲》(The Planets suite Op. 32)是一組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全曲由7個樂章組成,分別以太陽系中的7個行星命名。首次私下演奏在1918年9月29日的皇后廳(Queen's Hall)進行,指揮者為阿德里安·鮑爾特(Adrian Boult),霍爾斯特又於1922年10月27日為倫敦交響樂團錄下了該曲的第一張唱片。

1.火星——戰爭使者(Bringer of War):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以緊張的5/4拍弦樂開頭,為了營造一種咄咄逼人的氣氛,樂隊使用一種不常見的演奏技術:用打擊樂及弦樂器的弓杆擊弦。這種蠻橫、激昂的漸強節奏型,暗示出軍隊在行進,給人以一種咄咄逼人的緊迫感。主旋律混亂而又充滿壓迫感,第二主題則由上低音號和小號對答而組成。

2.金星——和平使者(Bringer of Peace):與上一樂章兇殘的戰爭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樂章顯得格外寧靜安謐。它使人想起了一個沒有電閃雷鳴、遠離戰爭喧囂的世外桃園,到處呈現出一派和平安樂的景象。平和的開頭,採用了柔和的木管樂器。以獨奏號聲起頭,接著是長笛和單簧管的有序加入,小提琴、豎琴和鋼片琴的運用也使得樂曲的主題更加趨於平緩,而長笛和法國號的延音表達蟬鳴,豎琴表現溪水,鋼琴和鋼片琴表現清泉,小提琴表現情歌。

3.水星——飛行使者(the Winged Messenger):傳說中水星是帶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徵,也是竊賊的保護神。因而,這一樂章的音樂機敏靈活,歡快的急板諧謔曲,也是全曲最短的樂章。同時使用了兩件鍵盤樂器,該章的兩個主旋律由6個同樣的小片段組成,第一主題輕捷而又俏皮,表示信使忙碌地走家串戶,為人類帶來福音;第二主題帶民歌風格,表現人類歡迎信使的情景。如果將第一旋律分解為強-弱-弱-強-弱-弱,則第二旋律就為強-弱-強-弱-強-弱。

4.木星——歡樂使者(the Bringer of Jollity):全曲中最恢宏的部分,它體現了宇宙的遼闊與未知的神秘。該樂章也經常被獨立拿出來演奏。全樂章內容多變而雄偉,有些部分十分相近,因此可以根據不同的方式將其分為數個篇章。大致上來說可以分為相近的一、三部分和它們之間氣勢恢宏的第二部分,第一、三部分可以進一步區分出若干小節,樂章的最後使用了定音鼓。

5.土星——老年使者(the Bringer of Old Age):土星也常被單獨演奏,開頭使用長笛、大管、豎琴營造出兩個相互交替的節奏,暗示老年人的步伐。

6.天王星——魔術使者(the Magician):全曲可分為4個片段,首先是輝煌的巴松管作為開始,然後則又轉而低迷起來。整個樂章中不斷變換著樂器,風格也在激昂和和緩之間轉換,以達到撲朔迷離的魔幻效果。

7.海王星——神秘使者(the Mystic):寧靜而和緩,充滿朦朧感。樂章最後有悠揚而飄渺的女聲合唱,尤其總譜上註明:「合唱隊應置於舞台邊鄰近的房間內,房門要開著,直到全曲的最後一小節,這時門要輕輕地、靜靜地關上。合唱隊。以及可能需要的人和一些副指揮,都要用螢幕與聽眾隔開。」,但在實際演奏時這部分合唱也常常被省略。

行星組曲中的樂章常作為電影、遊戲配樂或者是影響配樂作者的創作,然而整組樂曲卻很少被人記住。組曲中的一些樂章,尤其是《木星》常被填詞演唱,例如英國民謠《我宣誓向祖國效忠》(I vow to thee, My country),後來英國歌手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演唱改編該民謠的《Running》、平原綾香演唱吉元由美填寫的日文歌詞、本田美奈子演唱岩谷時子填的日文版歌詞等。一些評論者認為,《行星》組曲,反映了霍爾斯特在科學進步一發展的時代,表達在眾行星間的宇宙漫遊,而不再拘泥於關於行星的古代傳說,不再是宗教崇拜,認為這部作品是科幻音樂的開端,並影響了後來的《星球大戰》、《異形》等電影配樂。


【指揮簡介】:

阿德里安·鮑爾特爵士(Sir Adrian Boult,1889.4.8-1983.2.22),20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英國音樂指揮家之一。 1889年4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切斯特(Chester)。早年在威斯敏斯特學校、牛津基督教會學院,隨艾倫爵士(Sir Hugh Allen)學習音樂。 1912年,在德國的萊比錫著名的萊比錫音樂學院留學,他有幸拜在世界著名作曲家馬克思·列格的門下學習;期間,布爾特還跟隨當時的大指揮家尼基什學習研究尼基什的指揮法。從中得到了許多日後使他受益匪淺的東西。 1914年回到英國後,在考文特花園劇院工作。 1919年,應霍爾斯特之邀,指揮了《行星組曲》的首演。 1919-1930年在倫敦的皇家音樂學院任教,同時在英國和國外的樂團兼任指揮。 1924年還擔任伯明翰節日合唱團和伯明翰城市交響樂團的負責人。 1926年擔任考文特花園劇院音樂總監助理。 1928-1931年任BBC巴赫合唱團指揮。 1930-1950年任BBC交響樂團指揮,這一職位為他帶來了國際性的聲望,他帶領樂團訪問過維也納(1933)、波士頓和薩爾茨堡(1935)、紐約(1938、1939)。 1942-1950年,他擔任著名的BBC音樂節Proms的代理指揮。 1950-1957年擔任倫敦愛樂樂團指揮。此後只擔任一些樂團的客席指揮。 1962-1966年,再次在皇家音樂學院任教。 1979年退休。 1983年2月22日逝世於倫敦。

他一生最偉大的貢獻是對於英國音樂的推廣,處處充滿高貴的氣質與精確穩健的速度感,而且絲絲入扣,感情充沛,自從1929年任職英國國家廣播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以來,他更是致力以推廣當代英國古典音樂歷二十年鍥而不捨,而值得一提的是鮑爾特本身並不因此忽視他國他時代的其他作品,舉凡後浪漫與國民樂派時期作曲家的作品,他亦多所精通,這也是他的演奏會總是能吸引大批觀眾前往觀賞的主要原因。作為英國音樂的提倡者,鮑爾特爵士擅長埃爾加、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沃爾頓等人的作品,並指揮了許多音樂家作品的首演,被視為20世紀英國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一些作曲家的作品專門題辭獻給他,如威廉斯的《約伯》、豪厄爾斯(Herbert Howells)的弦樂音樂會曲等。他還出版過好幾部關於指揮的著作。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鮑爾特也是一位較為客觀性的指揮家,他對待總譜非常認真,往往在指揮一部作品之前總要反反复复地研讀總譜,立爭達到忠實於原作的程度。

他對那種對作品還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憑藉自己的想像而自由發揮的作法頗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做法“固然能夠使一些少數聽眾的精神感到愉悅,但卻不會給思維健全的聽眾帶來那種深刻的、生氣勃勃的表演所產生的影響”。

他曾說到:“也許我如此準確地表達樂譜的含義,會冒著別人稱我的演奏枯燥無味的危險,但是我決不願用不自然和過分的處理來裝飾總譜,因為這樣會導致作品的基本思想得不到揭示”。鮑爾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準備排練一部作品前,總是先以較快的速度將總譜通讀幾遍,特別將作品的形式及各部分的平衡、調性結構及感情和力度的高潮等方面的特點牢牢地記住,對於較複雜的作品和段落,尤其是現代主義作品,他還會細心地將作品的難點先在鋼琴上彈幾遍,以便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記憶,對待他的所從事的事業是如此嚴肅和認真。


【專輯曲目】:

01. Jupiter, the Bringer of Jollity (Allegro giouoso)
02. Mars, the Bringer of War (Allegro)
03. Venus, the Bringer of Peace (Adagio)
04. Mercury, the Winged Messenger (Vivace)
05. Saturn, the Bringer of Old Age (Adagio)
06. Uranus, the Magician (Allegro)
07. Neptune, the Mystic (Andante)


【專輯播放】 · · · · · ·



----- all music copyrighted please purchase original materials -----
----- 所有的音樂只是試聽音質請購買原裝版本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