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古装行乐图,陪侍的是两个“小秘”
从心理上讲,后宫的主位们很希望自己的随侍是没有数量限制的,多多益善,人多还能显示排场。但是,这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明代宫女虽数量众多,但却是由于明代宫女制度规定只进不出,数量上是累计而不是维持均衡所导致。实际上,能够随侍在各后宫主位身边的宫女并非很多,以清朝为例:皇太后,随侍宫女12人;皇后,随侍宫女10人;皇贵妃位下,随侍宫女8人;贵妃位下,随侍宫女8人;妃位下,随侍宫女6人;嫔位下,随侍宫女6人;贵人位下,随侍宫女4人;常在位下,随侍宫女3人;答应位下,随侍宫女2人。
宦官的数量也是受到限制的,清初宦官的整体数量一直保持在1000人左右,但各王府的旗下太监数量众多。因此,清廷也做出了很多的限制。康熙十四(1675)年规定:亲王府中可以使用太监25名,世子或郡王20名,贝子8名,入八分公6名,公主10名,郡主5名,县主4名,郡君及不入八分公3名,公、侯、伯和一品大臣2名,二品大臣1名。这一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皇宫和王府太监的使用量较小,太监的征用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故而雍正朝以前宫中太监和旗下太监互不干涉,处在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之中。
乾隆时期,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皇室宫苑空前扩大,宫中对太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按照当时的规定,宫中使用太监数量为3000名,但实际上宫中太监却从没有达到过这个数目,宫中太监严重不足。因此,乾隆趁机以宫中太监数量不够为理由,强制性地要求各王公宗室大臣定期或不定期地无偿向宫中进献太监,规定每次亲王进太监8名,郡王6名,贝勒5名,贝子4名。仅乾隆四十六(1781)年十一月一次就从各私府挑选了154名旗下太监入宫。嘉庆十四(1809)年,嘉庆帝又以宫中太监实不敷使用为借口,让和硕礼亲王等27家进献了65名太监。此后王公大臣向宫中进献太监成为定例。
宦官制度较为稳定以后,嘉庆四(1799)年三月规定,以后亲王准用七品首领太监1名,太监40名;郡王准用八品首领1名,太监30名;贝勒准用太监20名;贝子10名;入八分公准用8名;一品以上文武大臣准用4名;公主、额附准用10名;公爵准用6名。不入八分公及二品以下官员全部不准私用太监。如果超过规定数额,就以违制论罪,从重处罚。
慈禧太后及其小秘李连英等一干人
由此,宫中各处太监的数量也逐步的固定下来。光绪年间,宫廷太监共有1900多人,其中总管太监16人,首领太监152人。宣统时期,敬懿、荣惠、庄和三宫共有太监267人,其中首领太监12人;端康宫中太监121人,其中首领太监13人;皇后宫中太监89人,其中首领太监12人。太监等级森严,在督领侍下面,有大总管、二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太监等;在宫殿监中,有总管、首领、掌案、回事和小太监;在各处所有首领、大师父、二师父、带班、陈人、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