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杂坛看了老粗的埃及贴子有感:关于改革中国文字
(2010-01-27 00:08:14)
下一个
老粗有很多真知灼见,本妖十分佩服。文中提到古埃及文字不再被人使用,而近代被西方学者破译的事实,这是文化断层的明证。五四以来,不断有人倡议对汉语文字的改革,比如老妖崇拜的鲁迅就主张汉字的拼音化。我以为,当时的改革呼声主要出自两点考量:一是汉字太难写,不利于全民扫盲;二是汉字是准象形文字,从技术上来说很古老,与拼音文字格格不入,不利于与西方先进文化融为一体。
新中国以来的简体字推广,基本上体现了第一个考量,我以为做得基本上是好的,相当程度上保持了汉字字形和字义的脉络关系,保持了繁体和简体的近似度,有利于维持对古籍的理解和文化的传承。扫盲的效果也很好,是功不可没的伟大成就。
关于汉字的拼音化,近几天网友有讨论,我不再赘述;关于某人说的汉字对眼睛和耳朵的并行要求与拼音文字仅仅依赖耳朵相比是先进而不是落后这一点我个人是赞同的,另外汉字的四声的先进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两点都还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我觉得需要思考的,并不在于拼音化本身是否好,而在于我们是不是要和西方文化融的那么不分你我,以及实践上这样的融合是否可能。
欧洲人的拼音文字,各国都基本上与希腊文一脉相承,所以整个欧洲同气连声,统治者互相都是亲戚;古典时代的拉丁文,更起了秦始皇推广的统一文字的作用,使得中世纪之前欧洲的文化发展呈现相当的同质性。我们知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家想的也一样。不会拉丁文的就是野蛮人,就要被攻打,是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现实。而接受对方的文字是归化皈依的重要历程,也是被文化统治的最有效方式。台湾为什么如此亲日?因为在半个世纪里用日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很大遗憾,就是文化的融合往往伴随着弱势文化的消亡。而弱势文化,并不总是落后的,在相当大比例上还常常是先进的;自然的文化融合,有很多是军事较量的产物。
中华文化本身是一种主流(而不是边缘)文化(由于它的先进完备,也由于它的体量),因此在文化融合的时候,常能在军事失败,国家沦亡的情况下仍占据主导位置。如果我们贸然放弃自己现存最古老的文字,造成文化上的断层损失对世界文明固然会不可估量,对我们炎黄子孙自己,更可能带来生死攸关的危机。“被从文化上消灭”,有时就是被从形体上消灭的前奏。我们跟人家人种不同,我们想融合,人家能把你当自己人吗?看看日本。真的脱亚入欧了?
我的外祖父生前很热衷于拼音化,他主张拼音如果不引入西方语法(!)就永远只是拼音,所以他建议给拼音引入不发音的表词性的词尾。你看他不仅要改革文字,连语言都要改了!我爱我的外祖父,所以别的我就不分析了,只在这里说说他本人的背景:他8岁进修道院,在整个成长历程中不说汉语,以法语为日常语言,修西班牙语、拉丁语、德语和英语。他的生活习惯、日常爱好乃至思维都非常之西化了。我们因此从小熟悉意大利歌剧和蔬菜沙拉,艺术生活缤纷多彩;我甚至一度很难欣赏中国民歌因为不适应中国的发声方法。但是几十年以后,当我站得远一些看他,觉得他在呼吸到同时代人接触不到的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损失了跟祖先的精神联系。我不是他,做不到像他那样,也不想。虽然我其实是生活在外国,而他一生都在中国。
完全是不同意思的兩回事,又有人說簡體字愛字是沒有心的,怎是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