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有心情看而不是写,我已经看了这么多美丽事物,我的视线都已经充盈。---引自希腊诗人卡瓦菲斯
写江南,实在难以动笔。一则本人对江南知之甚少,匆匆过往,浅尝辄止,岂敢在江南众侠面前卖弄词藻;二则古往今来,抒怀江南的诗词、歌谣、文章不胜枚举,是江南造就了诗人,还是诗人造就了江南,光描写江南景致的诗句就不下百言。如李白的《江南春怀》、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白居易的《忆江南》、张继的《山家》、杜牧的《江南春》、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李贺的《江南弄》、柳恽的《江南曲》等等,文人墨客在徜徉于江南的杏花春雨、风物雅韵、水乡湖泽、亭台楼阁、吴侬软语的同时,用掷地有声的诗行,让江南这一抽象的名词鲜活起来,赋予了她更加美好的期许和祝愿。既然要记录下视线掠过的每一处感动,我干脆就屏住呼吸,凝神端详,一边倾听有关她历史的诉说,一边去触摸她灵动的温润,从内心去感受她,去领悟她的一切。
一、江南在哪里?
“人人皆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韦庄的《菩萨蛮》把江南之美概括得惟妙惟肖,也道出了人们在心中已把江南固化成对美好生活的极致向往,成为人生追寻的人间天堂。
前不久,有朋友打电话来问我:“你没在北京?在哪里?”我脱口而出:“我在江南”。我的回答好像让朋友不解,于是我补充说:“在南京”。我也试问过一些南京当地人,江南究竟指的是哪里?答案也是千奇百怪,大部分人认为是一个抽象名词,说江南特指江浙一带的人居多。如果问你,江南究竟在哪里?你肯定也会如坠雾中,一时找不到准确的答案,也可能说出一连串的解释来。江南,顾名思义,可以说是长江之南,这与英文的翻译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似乎不谋而合;也有说,江南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也包括长江北方的一些区域。还有人说,“江南”一直是一个有着众多争议的地理名词。
翻阅一些历史文献,对江南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从古至今,先是地域区划,然后是经济区划,最后是行政区划,地域范围由大到小。古时,淮河等河流均被称为“江”,这与当代的称谓不同。因而,古人笔下的“江”泛指河流,甚至包含了运河。
江南的地域一开始幅员辽阔,可谓广义上的江南,即“大江南”,指长江至南岭间所含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和福建北部(从南岭向东延伸)等地。江南三大名楼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和南昌的滕王阁,即为广义江南的三大地域坐标。李白的《江夏赠韦南陵冰》中的名句“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说的就是黄鹤楼的所在地湖北武汉。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提到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应该指的是现在的湖南长沙一带。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描写的是江州,即今江西九江的春色。
广义江南的区划与以气候即梅雨覆盖的地区进行区划是基本相同的。贺方回的词“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这与通俗歌曲《江南》中描述的梅雨:“风到到这里就是粘,粘住过客的思念,雨到了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世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意义上的区划,在如今已为大众所认可。梅雨亦即江南表象的另外一个代名词。
而狭义之江南,指的是江东地区,以南京、苏州、杭州一带为核心,包括浙北、皖南、赣东北等地,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文化意义上的江南,这与大多数人想象的江南相去甚远。《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毋庸置疑,有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美誉的南京自然是狭义江南的代表之一。长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地域的组成。杜牧《遣怀》里描述的江南就是现在的扬州。王安石笔下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说的是现在的镇江。而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一般是乘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这里所指的“江南”,应该就是以苏沪杭为核心的太湖、西湖流域地区,即江苏南部、浙北、皖南、赣东等地。人们对江南的第一印象似乎根深蒂固,基本仍局限于水乡湖泽和亭台楼阁,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着“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美名的苏杭,的确是江南独具特色的城市,更是江南的形象坐标。
世上本无江南,在众多评述之中便有了江南,她在人们的想象和评论中逐渐凝练出来。于是,我似乎找到了心中的江南。
二、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句“绿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高度概括了江南那些可触摸的元素:碧波荡漾的江泽湖泊、摇摇摆摆的水乡船舶、淅淅沥沥的纤纤梅雨、穿梭于亭台楼阁的人流……多么美妙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江南春》勾勒出园林的亭台楼阁沐浴在纤纤不绝梅雨中的美景,浓绿扑人眉宇,燕影在天,湖光如镜,白墙灰瓦,本身就是一幅清秀淡雅的山水画,也是江南最为得意的佳作。园林的清雅郎秀与梅雨的羞涩阴柔像似了越剧中的男女主角,为我们演绎着“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我的印象江南也是从楼台烟雨开始,守候并执着地沉浸其中。
俗话说,山美水美比不过园林之美。苏州园林甲江南,江南的园林之美一直为世人所称道。清朝时期,乾隆每次下江南,必到有民间行宫之称的“虹饮山房”小住。该园林可谓江南私家园林的经典之作。江南造园历史传承,之所以园林众多,得益于具备丰厚的造园物质条件,天然的水系与巧夺天工的能工巧匠兼备,仅苏州一地就有私家园林一百七十余座,堪称园林之都。李白的“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说的就是早期的园林代表之一的“姑苏台园林”(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至于北宋留下来的“沧浪亭”,系文人苏舜钦建造,他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政治愤懑写入了园林,其政治抱负在亭台楼阁的巧妙布局上彰显有余。可以说,园林为文人提供了雅集的场所,园林也被称为“文人园林”。
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的江南园林,当属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拙政园”。 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十六年建成。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至于与园林配戏的梅雨,有人说,她是压在江南的一个冗长而阴郁的韵脚。冗长是因为它的时间跨度在一个月左右,几乎每日络绎不绝地光顾大地,弥漫,漂泊,我们只能隔着木格子窗听梅雨的裙裾飘过江南广阔的平原,我们也期待身上每一寸肌肤感受雨丝的叮咛和缠绕;阴郁是因为它驱赶了明媚的阳光,让本来光鲜亮丽的白粉墙开出了点点霉斑,让路人“黏黏糊糊”浑身不自在。梅雨季节,雨声滴滴答答,像忧愁,像牛毛,像一阵轻痒,时而缠绵,时而暧昧,时而固执,这些都成就了这个江南独有韵脚的韵味。“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江南与梅雨难解难分,人们在共同的梅雨季节里,以独有的温润气质和耐心,期盼着“出梅”的清爽与自由。
多少楼台烟雨中,园林的亭台楼阁正因为有了梅雨的映衬才显得格外有韵致,梅雨也正因为有了园林的包容才愈加婀娜妩媚,男女主角的低语吟唱共同铸造了整个江南阴柔的品质。在楼宇檐下听雨,我们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
三、风物雅韵几多情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苏州山塘街上,石拱桥、石板路、白墙灰瓦,江南雨巷旗袍美女摆着各种姿势,游人路过无不驻足观看,摄影师们捕捉着一个个优美的瞬间。模特纤细苗条、婀娜多姿,蓝色云锦旗袍,蓝色阳伞,迈着翩跹的脚步,配合着闪烁的镜头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如果让人回味江南留在记忆中最深的景致,扑入眉宇的此景再合适不过,竟彰显出江南的所有妩媚与娇柔来。
提到风物雅韵,不能不提江南的饮食文化。江南人的细腻表现在方方面面,追求品质生活的江南人更加重视吃的文化。“临水而居,依水而渔”的江南人,一谈到吃就与水有不解之缘。丰富的水产品,各种鱼虾,其中包括驰名的盱眙小龙虾。然而,最著名的当属闻名于世的大闸蟹。真可谓“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谈到吃蟹,北方人必须对江南人刮目相看。首先,吃蟹最讲究的是要清蒸,保持本色,保留了蟹的原汁原味。再有,要说吃蟹的雅韵,自然会说到御用蟹八件,一套完整的吃蟹工具,工具的设计真是巧夺天工,美妙绝伦,这让江南人吃蟹吃出了最高境界:蟹吃完之后,能够复原成一支完整的蟹,只不过是里面的蟹肉没了,令人叹为观止。
由此可见,江南人尤其注重生活的细节,正可谓“衣必求暖,然后求美;食必求饱,然后求精。”这更体现在江南人手工艺的情趣和审美方面,如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壶等等,都成为世人到江南购买收藏的首选。
在人们心目中,这些特产已提升为极具艺术气息的人文载体。欧阳修、米芾、梅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许多咏茶的名篇和名句。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当然最讲究、最有创造精神的应为苏东坡了。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清香飘拂,溢满鼻官,味道自然会不同凡响。人们在享用和把玩的同时,一边回味江南的风土人情,一边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这已经超越了物质本身的精神享受。
有人说,丝绸和女人一样同是上帝创造的人间尤物,是能工巧匠自蔚蓝的天空剪裁下来的。她综合了江南的地气、文化、植被而成就的一段风情,其固有的贵族气质正是来自于苍穹。丝绸自诞生的那一时刻起,就令西方人瞠目结舌,她甚至被看成是中国南方人的性格:光滑、含蓄、细腻、韧性,既耀眼又深而不露。
南京的云锦更是丝绸中的极品,云锦的诞生应归功苏州的缂丝,是苏州缂丝衍生出来的附属品。云锦的纹样图案,表达了中国吉祥文化核心主题的设计思想:“权、福、禄、寿、喜、财”六字要素,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与祥和的向往。南京云锦具有鲜明的中国吉祥文化的深厚底蕴,她色彩艳丽,奇异变幻,自然天成。南京云锦纹样服饰不但具有珍稀瑰宝、昂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它亦是雅俗共赏、典藏吉祥如意的民族文化象征,自然也成为馈赠亲朋好友和国际友人的上佳礼品。
要赞许江南人的风物雅韵,我脑海里积累了几十年的词藻宝库翻来倒去,穷搜苦索,正所谓“风雨掀开天堂景,昼夜有爱正逢春。意在林泉山放马,情系茶乡水养人。”江南的风物雅韵恰似晨光熹微中东方一抹胭脂红般的欣喜腾涌出来,秀润了我全部的想象和憧憬,慢慢的鲜活起来,带来无量的喜悦。
四、诗与曲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唐朝张志和的词《渔歌子》一组五首之一,词中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欣赏山前白鸳、桃花流水,悠闲地垂钓。此情此景把我们带入山人、诗人如云的古之江南时空之中。
江南诗意盎然、随意洒脱的浪漫情怀,为文人雅士提供了修身隐居的佳地。江南多才子,山水胜文章。中国文化是一个诗的国度,而江南恰是造就诗人的佳地。
究其历史原因,江南原是古代官宦、文人的流放之地,也就逐渐形成了文人墨客的栖居之所。古时,江南也属蛮荒之地,随着吴越文化的兴起,经济日益发达,逐步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区。清代高宗乾隆第一次南巡,苏州画家徐扬进献乾隆《盛世滋生图》,即《姑苏繁华图》。画中人物约有12000余人之众,往来于水上的舟楫排筏近400只,分布城乡各式构筑的桥梁50多座,街上可以辨认的店铺230余家,形象地反映当年苏州物产富饶,工商繁荣,人文荟萃,景色秀丽的气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在熠熠湖光的掩映下,在杏花春雨的朦胧中,已经成为中国南方的富庶之地和鱼米之乡,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江南的富饶,为文人带来了诗意化的环境,江南的烟雨、秀丽山水、亭台楼阁与文人的心绪和情怀融为一体,也激发了文人非凡的艺术传造力。
李白、白居易、杜牧、孟浩然、柳宗元、李贺等诗人,在游遍江南山川的过程中,创作了一篇篇经典的诗文佳作。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鲜、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亦称扬州八怪。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更是世人皆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是明代时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江南才子可谓数不胜数,他们在此对酒酣畅,吟诗作对,抒怀情意,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满目春光洒人间,籁声清新气自然。昆韵悠扬绕天地,锡曲铿锵贯山川。行云越调雨润色,流水评弹风摇船。展衣开腔看社戏,挥袖迈步做神仙。”诗离不开曲,歌离不开调,从越剧、昆曲、评弹中,我们更能领悟吴侬软语的微妙。
南北方言系两大派系,有诸多差异,北方方言低沉粗犷,持重缓慢;南方方言清脆悠扬,快速急切。“心生美妙爱生乐,听曲听声听腔调。”尽管,对吴语一知半解,但经明代王世贞对南北曲艺的概括,我也慢慢悟出了其中的意境。吴语软、弱、甜、媚,在曲调中更加明显。王世贞评价: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就像学京言要看京剧一样,要学好江南的吴语,若听懂了昆曲,你就可以置身吴越地域而游刃有余了。
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从寻觅江南写到诗情画意,我对江南的了解仍限于肤浅和表面。爱江南应从其风俗习惯、人文表象开始,追其精髓,究其魂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江南美,美在通达,美在智慧,美在灵动。“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离别江南,难免伤感,然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因为我心中已深埋江南情,尤其是那份灵动。
(全文完)
(文章来自网络 作者:媒体达人)
是的. 读这种文章, 品味那su着浓浓的文化底蕴的人文的美, 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只是我们已经在渐渐地远离这种人文的美, 想来真是可惜.
收藏了,并配了图!
http://www.1weball.com/%E6%B1%9F%E5%8D%97%E6%83%85%E6%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