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种《食货志》介绍

(2010-01-24 03:58:57) 下一个

十三种《食货志》介绍

梁方仲

载《中国社会经济史论》

在我国史籍中,以《食货志》命名的著作是相当丰富的。最初,它和其他种 “ 志 ” 和 “ 表 ” 一样,都是附在后世目录学上所称 “ 纪传体的正史 ” 里面,作为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出现的。

继而,所谓 “ 别史 ” 、 “ 杂史 ” 、 “ 政书 ” 或 “ 类书 ” ,以至地方志等,也都纷纷仿作,从而在这些书中,有许多是载有《食货志》的。

在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朝鲜、日本、越南诸国的官私史乘中,也相继出现了《食货志》这门著作,可见其影响之广泛。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二十五史中,如《汉书》、《晋书》、《辽史》、《宋史》、《明史》诸书的《食货志》等,都已译成日文或英文,并加注释考证,作为专书出版。

这里,由于篇幅关系,所要谈的只限于所谓 “ 正史 ” 里,也即二十五史中所有的《食货志》十三种。

本来,《史记》的《平准书》也应属于《食货志》范围之内,甚至《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亦未尝不可以当作《食货志》来看待,但因为它们既不名为《食货志》,所以暂时撇开不谈。

如果我们不依照各书的修纂时期来论述,而只以历史上的朝 ( 年 ) 代为顺序,则在二十五史中有《食货志》的只有以下十三部,这就是:《汉书》、《晋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辽史》、《金史》、《宋史》、《元史》、《新元史》、《明史》。

根据上面的排列次序,不难看出,自《汉书》以后,《隋书》之前,其间缺去《食货志》的最多,计为《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等十部。

又自隋迄清,除《新五代史》一部以外,历代都有《食货志》,从来没有间断过。

有人认为自从唐代初年起,设馆官修国史已成为经常的制度,从而《食货志》的编纂也成为经常的制度,这也就是自《隋书》以迄《明史》,除了欧阳修私修的《新五代史》无《食货志》外,其他正史皆有之的理由。

究竟对不对 ? 其实,对的只有一小半。

不错,自唐初起,官修国史已逐渐取得了领导地位;但须注意,此时的官修史制是有名无实的,从刘知几《史通 · 史官建置》及《忤时》诸篇中可得到明证。

再则,唐初奉诏所修诸史,并不是都有《食货志》的,即如《南史》、《北史》,同无《食货志》固不用说;就是现在行世《隋书》中的《食货志》,虽然实即为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志》中十志之一,然《五代史志》原本是与《五代纪传》各为一书,分别行世的 ( 说详下 ) ,故知此时的编纂体制仍未十分确定。

迨至唐代中年,《食货志》之编纂才成为制度化和经常化,则无可疑。最明显的例证是杜佑私著的《通典》已以《食货典》居首了。

他如《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一类的中央财政报告说明书也相继出现。又如苏冕、杨绍复等先后奉诏修的《会要》诸编,也有许多与 “ 食货 ” 有关项目的记载。

可惜唐中叶以后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更经五代的混乱,竟衰落下去。

至宋代,政府添设了不少史官和国立修史机构,如在国史院、实录院、日历所之外,又在秘书省置会要所,专司《会要》的编纂工作。《会要》是各种典章制度的汇编。它和编年体的《实录》,纪传体的《国史》,鼎足而三,给《国史》内诸志准备了丰富的资料基础。

所以,宋吕夷简著《三朝国史》,王珪著《两朝国史》,李焘、洪迈著《四朝国史》,都是有《食货志》的。

再则,宋代历朝《会计录》的编辑次数,也比唐代的《国计》频繁得多。他如地方财政经济的记录和报告,如《盐池录》、《广南市舶录》等等,也大量地多起来了。

这些固然说明了宋《国史》中的《食货志》的编纂工作是比前代远为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的,但其具体成绩尚保留于二十五史这个著作体系中的,只是到了元末修的《宋史》才体现出来。

与《宋史》同时修纂的《金史》,由于该国深受宋朝的影响,亦有起居注、日历和实录等基本原料,且在亡国时仍多数保全无恙,复经过元初王鹗、元好问诸人的创始润色,故其定稿亦复严整可观,而与《辽史》的缺乏史料可凭的情况迥乎不同。

但尽管凭藉各有不同,《辽史》既然与《宋史》、《金史》同时修纂,所以在体例上仍尽量求其一致。这就是说,当时对《食货志》的修纂实践,毕竟已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而其基础则是自宋、金以来早就奠定下来的了。

至于《食货志》的编纂工作,自宋、金后较为发达,那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所提出来的要求。

当时土地私有制日形发展,农工商业也有长足的进展,贫富的阶级界限和阶级分化都日益明显,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与之相伴而来的现象是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越加强化,政府经费和浪费大大增加,它对劳动大众的剥削越发繁杂沉重,再加上当时种族间的矛盾,使得问题更为复杂。

所有这些,在宋、金以后的《食货志》里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我想,《食货志》从此便成为“正史”中不可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理由不外如此。

可是中国社会自汉以至明、清,二千年来仍然停滞在封建主义时期的阶段,从整部二十五史看来,透过他们对帝王将相的讴歌和挽曲的背面,尽是生民痛苦灾难的血泪记录,诸史《食货志》自更不例外。

由于它们是统治阶级编写的,所以总是陈陈相因,看不出有任何本质上的变化,纵然有些小改进之处,那也仅仅限于编纂的技术细节方面。

因此,对于上述十三种《食货志》的介绍,也只好从各书的主要内容、体裁、结构及写作方法和史料编排形式这几个方面谈谈罢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