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贝壳再现犹太人上海生活史 (图)

(2010-05-15 16:05:29) 下一个

中国日报网消息:

提起以色列,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其悠久的历史,耶路撒冷的哭墙、地中海旁边的沙漠……在上海世博会上,以色列馆将以一只巨大的贝壳形象立在黄浦江边。在喧闹欢腾的世博园区,在这形似“海贝壳”的展馆里,观众将倾听果树和人的“私语”,见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滴灌技术,亲身体验三维空间,通过300个光球与不同的以色列人对话,走进现代化的以色列。

原石与玻璃搭建“贝壳”

以色列馆之所以被称为“海贝壳”是和展馆本身的建筑形状有关。以色列馆高24米,由原石和玻璃互相环抱的流线型建筑组成,走在世博园高架步道上远远望去好像环抱在一起的双手,由于玻璃是透明的蓝色,又好似一只海中的贝壳。贝壳更能形象生动地体现展馆建筑的风格和特色,所以以色列馆就有了“海贝壳”的昵称。

以色列馆的设计师哈伊姆·多顿表示,“海贝壳”的造型既来源于他在中东和中国的游历,也受教于老子的道家阴阳学说和犹太文化的精髓,两座建筑紧密相依代表了人与人、人与地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海贝壳”的两个建筑分别用不同的材料建成:由天然原石搭建而成的创新厅,象征着与地球、历史的联系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而采用透明PVC及玻璃材料的光之厅,象征着科技、透明、轻盈和未来。在以色列,人们喜欢在建筑上使用石料,因为它在犹太人传统观念里意味着坚固、土壤和根,而玻璃代表开放、未来与现代。这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冲突的材质纠结在一起,代表着对话和融合。

“海贝壳”展示的以色列

“海贝壳”分为“低语花园”、“光之厅”、“创新厅”3个体验区。在进入以色列馆参观时你不必担心在炎炎烈日下排队,在展馆的主体建筑前,供参观者等候的“低语花园”中将种植54棵芦柑树组成了静谧的绿色长廊,为参观者遮荫挡雨、带来清凉。花园里的植物间遍布着细小的灌溉管道,正是这种“滴灌技术”,让以色列极其有限的水资源都能物尽其用,茫茫沙漠获得“欧洲厨房”之美称。

在“光之厅”,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参观者都可以在以色列馆外相邻的高架步道上观看视频展示。这个展示将被投影到展馆玻璃空间内部的一座15米高的墙面上。整个以色列馆的高潮部分是“创新厅”。一场由漂浮在动态空间里的灯球所呈现的360度视听演出将在这里演绎。据悉,演出将展现以色列在其各领域中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崭新局面。这也突出了“创新让生活更美好”的以色列馆主题以及中以两国在未来的紧密联系。

以色列馆将重点展示以色列的最新科技成就。在以色列馆,观众将看到一个“胶囊”般大小的微型摄像机,它可以拍到人体内的照片。人们只需要将这粒“胶囊”吞下,就能完成一次无痛苦的身体检查。“胶囊”还可以在24小时内排出体外。

再现犹太人上海生活史

犹太人至今已有5770年的悠久历史及文化遗产,展馆将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尽情演绎以色列从“创造到创新”的发展过程,让参观者看到现代犹太人的生活,展示一个远古民族如何通过不断创新迎接未来挑战。此外,以色列馆还将融入丰富、独特的“犹太文化在上海”的内容,尤其是诠释二战期间的上海犹太文化,体现中以两国的历史渊源。

早在1840年,就有犹太人从伊拉克、俄罗斯等地来到中国居住,其中就包括上海。在二战期间,又有大批犹太人从奥地利、德国来到上海避难。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上海的虹口区仍然可以找到当时犹太人居住区的建筑风貌。

以色列馆的设计师哈伊姆·多顿的母亲就于1910年在上海出生,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的父母在哈尔滨长大、结婚。正因为这些历史,以色列副总代表毕雅丽表示,犹太人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的生活史,将被小心地放进以色列馆中展示。

2010年5月6日是以色列馆日,当天,以色列的著名演唱家David D’or将登台演出,晚间还将有以色列歌舞团的精彩表演。在世博会的6个月里,以色列馆还将放映一部反映中国人与犹太人之间浪漫爱情的电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