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遗忘的民族:阿伊努人历史,恶梦和北海道独立
(2010-05-15 16:05:28)
下一个
阿伊努人
北海道以前被称为虾夷地,住着阿伊努族人,它地处日本本州的北端,与本州隔津轻海峡相望,位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东经139度20分至 148度53分之间,面積佔日本國土約5分之1(83,451平方公里) ,居住著約570萬人,是日本最北方的岛屿。与其同维度的有加拿大多伦多、美国波士顿、意大利罗马、中国沈阳。
北海道的形状像一个去了腿的大王蟹,江户时代的日本地图上并没有北海道。16世纪末,现青森县的松前氏渡海建造了福山城,进入了这块土地。江户时代后,俄罗斯人南下,出于国防需要,开展了对北海道、千岛、萨哈林岛等地的探险活动,但是,直到1621年,耶稣会牧师所绘制的地图上,北海道还比本州要大, 1643年东印度公司的探测船回来报告说,北海道与库页岛有陆路相连。
到了18世纪,俄国人绘制的地图上北海道竟然消失了,本州过去就是堪察加半岛。再往后的地图上,北海道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还持续了很长时间。日本开始知道北海道地形,是在1786年江户幕府派遣的探险队直达千岛群岛之后。1869年,更名为北海道,开始了真正的开发。当时从美国聘请了克拉克博士等人进行指导,坚持进行寒带旱田农业生产的研究,为现在的大农业奠定了基础。
北海道"孤独的牧羊人"--阿伊努人
阿伊努人自明治时期结束后,几乎不为日本人所记起。他们为生存而呼吁的微弱呼声更是被置若罔闻。1993年,是联合国的"国际先住民年"。有关的研究、调查才纷纷公诸于众。还在60年代,一位姓茅边的日本女作家曾到阿伊努人居住的日本名景之一阿寒湖畔、十胜采访,并于80年代出版了叙述阿伊努人生活的《生活在阿伊努人的世界里》一书,使人们对这个民族有了一种具体的了解。而富正义感、并一向痛恨侵略、掠夺的日本学者堀内光一写的《不屈的人们--阿伊努》更是被阿伊努人视为理解自己的一部著作。阿伊努人有着远比自称祖先"是从天上下来的"或"是由大陆蒙古腹地迁来的"大和民族更悠久的历史。他们是日本列岛最早的居民和主人。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日本擦文化时期,也就是旧石器时期或新石器时代。由于被歧视、欺压,1980年阿伊努人人口竟减少到2.4万人。而古代阿伊努人曾是一个渔猎民族,驾着独木舟在海上游弋,持枪在林中逐鹿奔跑,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属蒙古人种和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他们不高的身材、淡褐色的皮肤及波状翻卷的黑发,都显示出其与大和民族不同的特点。他们信仰万物有灵和多神,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熊祭"和"鲑祭"仪式。广袤的北海道森林和原野、蔚蓝的大海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故乡。
然而,随着和人(阿伊努人对大和民族的称呼)的到来,昔日的田园生活成为了永不再来的回忆。每年,当如织的游客奔向这里赏雪、观草原、呼吸着清新透明的空气时,这里的真正主人阿伊努却退缩在日本政府划给的"给与地"里,并因此成为日本岛上最孤独的也是最贫寒的一群,被日本社会所遗忘。他们的处境与这个 经济实力位居第二的强国一点也不相称。那么,号称自己是"天上下来"的大和民族对日本岛上的先住民干了什么?在今天,又给了阿伊努人一片什么样的生存地呢?
《北海道旧土人保护法》:阿伊努人的恶梦
对于阿伊努人,日本在18世纪以前的史书记载中是将之归于"异国人物""外夷人物"范围的。日本古代一直称阿伊努人为"虾夷",并根据其地理分布分为东虾夷、西虾夷、渡岛虾夷、渡觉虾夷等。"虾夷"一词带有贬义,直译是"毛人、囚俘、蕃人"的意思。和人对于生活在日本岛上的这些居民的掠夺在古代就开始了,而到了明治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育,对阿伊努人的掠夺更是达到了顶峰。此时,阿伊努人基本上开始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间。明治三十二年,在猎够了野鹿、贩够了兽皮、侵占了土地、甚至几乎将野鹿猎至濒临灭绝之后,为使掠夺合法化,天皇干脆让地方政府制定了赤裸裸的《北海道旧土人保护法》,"合理" 地把妨碍和人"开发"的阿伊努人赶到划给的"给与地"圈内。阿伊努人的大片地转眼通过所谓的"保护法"变成了蜂踊而至的和人商人的财产;而弱小的阿伊努人犹如一匹野马变成了羊圈中的羔羊。
当年,北海道雅内市一个渔村里的一位阿伊努老人在叙述这段历史时,悲愤地对学者堀内光一说:"日本人这样的家伙从很早时就是这样(掠夺)的。而日本对朝鲜、中国的侵略不也是这样开始的吗(开拓团进入)?日本人十分狂妄自大,不仅轻视朝鲜人、中国人,就连对(日本国内的)阿伊努人也充满轻蔑。说什么'阿伊努人就跟狗一样'之类的话。这些日本人的祖先侵略了一直生活在和平之中的阿伊努人,但在历史书中从不写。日本政府让我们在'土人教育所'学习的东西与日 本人也是不同的。日本人侵占了阿伊努人的领土,并以《旧土人保护法》让不能自立的阿伊努人交纳税金,服兵役。我在昭和十三年就被召集到中国的独立守卫队呆 了三年。在中国,日本人自身却不知道自己所犯下的是罪行。他们用武力侵略中国东北,派日本满州开拓团移民去中国人辛劳开垦出来的土地上,他们将中国人用汗 水劳作收成来的七成粮食榨取为己用。他们还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妇女、儿童,他们的这些禽兽行为日本人还不知道。还说什么'阿伊努人毛发和狗、和熊一 样多'这样没有人性的话。"
这位老人最后用谴责的语气说:"阿伊努族中没有小偷也没有乞丐,那是我们的祖先和亲人教导的结果。日本人才是小偷,他们借助天皇的名义成了一个从阿伊努民族这里掠夺丰饶土地的最大的小偷!"
"薯部落"--阿伊努人今天的境况
在日本岛本州日本海一带,有一个名叫穗别的小镇。这里壕深路陡、杂木丛生,年代久远的茅屋 和木屋里生活着阿伊努人。冷清的村落和灰暗的屋子显示着这里的贫穷。年轻人在农闲时就早早到和人开的渔场上去找打工的机会,但微薄的收入改变不了阿伊努人 生活。受歧视、低雇金,像山一样压在阿伊努人身上。尽管如此,他们为了糊口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干。自视优秀、先进的和人把阿伊努人聚居的村落蔑称为"薯部 落",即又土、又粗、又穷的意思。这种蔑称集中体现了日本岛的阿伊努人生活在今天日本社会的境遇。他们尽管被日本一些研究者和日本社会描述为"现在的衣食 住行、生活方式,已与日本人无别",但阿伊努人的妻子们仍不能像普通日本人家庭那样,由丈夫在外工作,、劳动,妻子作"主妇"专门操持家务、带孩子。为了 生活,她们也要外出做工挣钱,成为日雇工人、临时工、小时工,回家后还要干繁重的家务劳动。贫穷使阿伊努人的不少家庭被疾病所困扰。有的家庭由于没钱治 病、无力抚养孩子,竟发生过十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存活下来的事。根据《旧土人保护法》,他们理应得到医疗方面的优惠照顾,但事实上,能兑现的很少。
弱者的呐喊--阿伊努人为新法制定而战
1992年12月,阿伊努人的组织--北海道同胞协会理事长野村作为阿伊努人的代表,在联合国集会上发表了演说。演说陈述了阿伊努人由于日本政府的同化政策被否定其传统文化,剥夺了领土(北海道、桦太、千岛群岛)和生活手段的事实,强烈抗议并要求日本政府根据《国际人权规约》,为阿伊努人的生存权利制定新法。但日本政府强词夺理作了拒绝"享有自己的文化,实践自己的宗教,以及使用自己的语言是被我国宪法所保障的每个人的权利。但在联合国《人权规约》中 规定意义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不存在。"这种说法显然与先前制定的《北海道旧土人保护法》是相互矛盾的。阿伊努人的抗议一直未断。他们把自己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存在事实再三向日本政府、向联合国提出来。摄于当时国际先住民自立运动的高涨,日本政府曾于1957年以改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为目的,修改过《北海道旧土人保护法》中的107号规定。但几十年来,日本媒体、政坛很少涉及这一问题的落实情况。日本还是以"单一民族国家"姿态出现。近年,在阿伊努人中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日本国宪法终于决定包含"尊重阿伊努人权利"的若干内容。其中包括人权保护、振兴民族文化、创设自立化基金及设立审议机关等项内容。阿 伊努人的抗争由此获得初步的胜利。
但是,从明治年间的日本政府实行强制同化政策以来,阿伊努人已经过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受歧视、被剥夺的生活。要让日本政府和日本社会尊重并承认阿伊努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存在,恐怕大和民族的文化、心理及他们放不下来的"面子",都不会让他们这样做。阿 伊努人抗争的前景仍十分渺茫。而未来的他们,是否还能最终拥有这片可怜的"给与地",尚不得知。他们孤独的声音还能在日本列岛回响多久?更让人们揪心!
北海道独立
日本北部边境最近酝酿一股反意,这次既不是游击队揭竿起义,也不是虾夷人要求归还十九世纪被浪人占领的土地,这次土地抗争既不流血,过程也将民主化,北海道近600万居民将投票表决是否脱离日本。现在看来这好像有点天方夜谭,但到了2012年,北海道很可能成为日本最大的一股离心力。最新一期《新闻周刊》报导,日本当年致力在北部"荒地"殖民,如今相隔一百多年后,北海道有识之士纷纷要求扩大自治或脱离日本独立建国。由于这种反叛极不寻常,不禁让人怀疑:这是否预言,从前稳如泰山的富裕国家因为经济严重衰退,许多省份不堪捱贫,纷纷下堂求去,新独立运动从此将风起云涌。
《新闻周刊》指出,除了日本之外,意大利、加拿大、阿根廷等国也都有类似因地方对中央政府不满而要求独立或分治的情况。 日本曾富甲一方,如今财力一泻千里;其实早在19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开始衰退,北海道有识之士即扬言独立。 东京决策者在北海道投资开采资源一向不遗余力,这些资源包括炭、木材、谷类和鱼获等,所以也投资不少在公路、码头,供水和堤坝等建设上。
即使在今日的经济环境下,尽管北海道人口只占全日本的4点5巴仙,但在全国公共建设预算上却占了10巴仙,每年接近8千亿日圆(马币约265亿令吉)。
曾著《北海道论》一书极力、支持独立的白井伸明说:北海道对日本发展贡献良多,但我们得到甚么?他希望在时机成熟时成立北海道国家党,作为迈向独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