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31)
2017 (67)
专栏乐评摘录:
美国洛杉矶《Culture Spot LA》杂志对2016年2月21日洛杉矶华特迪士尼音乐厅李云迪音乐会的乐评:
他以对乐曲全新的诠释,高超的技巧,和他独有的那种极富情感的演奏方式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和评委。他有一种特殊的技巧,把对钢琴键盘的冲击力转化为无限契合人声起伏的旋律。
2月21日的迪士尼音乐厅里,李云迪行云流水般的演奏在全肖邦曲目演出中得以体现,尤其在作曲家最为中意的叙事曲、前奏曲部分,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肖邦的四首叙事曲是一部由即兴演奏、舞蹈和纯粹的炫技交织在一起的短剧,它们共同诠释了一个激情澎湃的故事,而这一切都在云迪的演绎下如此丰富、灵动。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品23号风格阴暗而内敛,孤单的旋律向往着温暖与陪伴;而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作品47号,则在云迪细腻的触键和丰富的踏板使用下变成一个华美的幻想曲,一个由四散的阳光点缀其中的、圣洁的白日梦境。
叙事曲中,对于作品中情绪狂乱不安的章节,云迪明显选择了更谨慎的处理方式来压制高潮的部分。他独特的演绎产生了一些无声的停顿,这并没有扰乱作品激动的情绪,尽管有些观众因此在终章之前就插进来鼓了掌。
肖邦24首前奏曲的后半段,有一组小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小品——其情绪在作品之间疯狂地来回波动,云迪的演奏十分紧凑却又不失诗意,再次证明他的演绎就是这样更加克制而内敛而不是那种抽风式的浮夸。云迪用极富表现力的旋律线和音色的炫彩调色盘,把观众传送到(引入)了一个由梦幻角色、多彩背景和戏剧性情节反转合成的万花筒。
这场独奏会展示出云迪作为钢琴家的成熟。自从16年前在华沙折桂,云迪已经酝酿出一种独特的演绎风格,这一点让他区别于其他中国钢琴家,比如郎朗和王羽佳。云迪对音乐的诗句有着可怕的天赋,他有潜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肖邦演绎者之一,与鲁宾斯坦和阿劳一较高下。在今后的岁月里见证云迪的钢琴生涯,定会意趣斐然。
意大利la Voce di Tutti网站对2016年3月12日罗马第一大学音乐会的乐评:
云迪的肖邦是温暖中带着肖邦独有的悲剧性特质,这是一种特别的音乐,细腻又温柔的段落嵌在他们自己的内心深处。
很明显从一开始《第一叙事曲 op.23》就能感觉到,他做到了这一点。
在发展初期清脆的触碰而后渐强、温柔又令人感到放松,但副部又是果断的,它不仅仅是掌握了这种伟大的风格,其中的风险,像我们所知道的,是技艺精湛又自我指涉的,因为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他在演奏音乐时的内心是炙热的。
在全曲的第一部分显示了热情的特性。李云迪的手指就像漫步在键盘上,优雅而又清醒的,甚至在经过句上,也让整个音乐厅情绪倍增。
整个乐章都是清晰的肖邦,“真正的钢琴诗人”一个清晰的声音在他完成作品时浮现,
像舒曼曾经对人们说过的一般。
年轻,但已经非常的强大和久经锤炼(让我想起过去伟大的钢琴家,像是费雪,伊斯托明,鲁宾斯坦)以及他的技巧,非常有趣,如他一样,非常丰富,通过这些让我们理解到来自东方悠久文化的他,能这样好地诠释西方音乐(不仅是他,马友友在巴赫上的表演也同样精彩)
背谱演奏,钢琴家从容地引入吟诵般的旋律,开始了第一叙事曲的演奏。他将肩膀后扩,随着节奏的加快,他像李斯特般凝神入迷,用右手抛洒出烟火般的韵律和颤音,并同时用深沉低音支撑着主题。在起初的几段中,他的演奏有着流动般的优雅和从容,随着作品发展,韵律感更为严谨,并将整曲推向令人惊叹的高潮,引得座无虚席的音乐厅内掌声如潮。
之后的三首叙事曲也是如此,每一首都在前一首上发展,在风格和耀眼的技巧方面,形成了一种指数级的提升。观众们持续鼓掌,迫使云迪最终只能举起手指劝导观众噤声,这样他才能控制好势头从第三叙事曲直接进入到燃爆手指般壮丽的第四叙事曲。但是场内观众热情难以抑制,他们甚至在第四叙事曲激烈的结尾前那个长停顿处也在鼓掌,并在钢琴家激情奏出最后和弦之后陷入疯狂。
作品28号前奏曲又是一组钢琴演奏上不同的挑战。这是一组24首小型作品,按照上行五度循环布局,并在大小调之间进行转换。这组曲目包括跳跃的急板乐章,沉重的葬礼进行曲,以及最为著名的“雨滴”前奏曲,这首“雨滴”已经不仅在音乐厅奏响,更是被大量运用于商业广告中了。这使得钢琴家需要精通掌握小曲,让肖邦简明的作品展现出最大的影响力。
云迪通过把每一首前奏曲都紧连上一首的方式,让他的爱鼓掌的乐迷没有机会在乐章之间鼓掌。钢琴家在悲凉的慢板葬礼进行曲(No. 2.)中,带来了一种模糊的哀伤感。他在雨滴中,灌入了适当程度的感性色彩,用齐整却缓慢的节奏勾画出这首名曲旋律中的戏剧性和美感,可谓名副其实。
这位明星就是云迪,在中国钢琴家领导者的头衔上可谓郎朗的唯一对手。我们很快便能清楚地发现,云迪与郎朗完全不同。郎朗竭力表现每一个演奏动作,像是一个把毛茸茸的兔子变出帽子的魔术师。云迪演奏时则像拉赫马尼诺夫一样冷静。郎朗演奏时自我陶醉,这有着好坏参半的效果。而云迪总是有着完美的控制力。
从2000年,云迪在波兰华沙赢得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最年轻的冠军也是第一位中国冠军起,肖邦就一直是云迪偏好的作曲家。这场全肖邦曲目演奏会,分为上半场的四首叙事曲和下半场的24首前奏曲,展现了为什么他的音色与作曲家如此契合。就其音色本身而言,它是优美的,并且有完美的清晰度。第13首升F大调前奏曲尤其体现出这种精美。主旋律和伴奏有着完美的平衡,让人只能感叹欣赏。
奇特的是云迪冷静的控制处理也正符合肖邦曲中悲剧性和狂躁的情绪。尽管他的音乐似乎表面上极端,但肖邦总是有完美的品位。云迪把握住了这一点,在带着绝望感的第24首前奏曲中,云迪的演奏表现出一个人从容不迫走入地狱一般的情景。
爱尔兰时报对2016年4月21日爱尔兰都柏林国家音乐厅李云迪 音乐会的乐评:
四星★★★★
肖邦专家李云迪以深沉诗意的方式诠释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作品
对于肖邦,李云迪无疑展现出了某人与作曲家有着紧密联系的意境,在周四的演出中,毫无疑问,钢琴家把首要重点放在了诗意性而非炫技。
尽管在一场全肖邦演奏会上,华丽的技巧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这场演奏会给人一个贯彻始终的感受,那便是沉思。
四首叙事曲本就是沉思的,在每一首叙事曲简单抒情的开端,李云迪创造出一种时间感,一种缓慢的冥想般的自发性,突破了小节和节奏的限制。之后乐曲结构更为复杂,演奏技巧难度加大。但起初的那种沉思的意味却从未消失,它被贯彻在每一段演奏中,即使是在那些最为激荡的片段。
以至于演奏中从未有为了展现精湛技巧本身而服务的时刻。李云迪的演奏看起来也从不在于他自己,而总是关于和肖邦的内心对话。
瑞士弗里堡自由报La Liberté 对2016年4月23日李云迪独奏音乐会的乐评:
李云迪,沉静与透彻之间。
这个作品并没有让大家感受到他刻意去寻求控制。一点也没有受到技术的限制,演奏得朴实真诚,不做作。即使在一些比较激烈的片段,也能让大家的心灵傲游于层层海浪中。音色是尤为重要的,但这并不是乐曲所带来的困扰,而是为了顺从于对作品本身及其音乐动机的重现。这种聪明的演奏方式,我们在其余的三首叙事曲中也能够找到并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