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华灜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李云迪古典大碟】《王者幻想》贝多芬皇帝 舒曼幻想曲 まだ

(2015-10-14 20:01:03) 下一个
王纪宴关于李云迪的评论 http://classic.chncpa.org/clt/more/261/index.shtml http://i62.tinypic.com/2q0rnr7.jpg http://i57.tinypic.com/141jsjr.jpg http://i60.tinypic.com/2a82rkl.jpg 993333 http://i58.tinypic.com/35bin4i.jpg http://i59.tinypic.com/af7wpl.jpg http://i66.tinypic.com/2ev9gz9.jpg http://i58.tinypic.com/2i745q8.jpg http://cdn.wenxuecity.com/upload/media/28/81/ee/UCaTPgk71228.xml http://cdn.wenxuecity.com/upload/media/7e/81/79/HugP7GTI7572.xml http://i66.tinypic.com/2ev9gz9.jpg
 
 

【钢琴协奏曲《皇帝》简介】

 

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本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本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本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贝多芬自1808年开始着手创作此曲,并于第二年完成。当时由于拿破仑率领法军占领了维也纳,使得本曲迟迟不能上演。据说在法军四处作乱的时节,贝多芬曾遇见法军军官,他当即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如果我对于战术也像对对位法一样有深入了解的话,非给你一点颜色看看不可! ”直到1811年,本曲才在德国的莱比锡得以首次公演。当时的音乐杂志《大众音乐报》曾这样评价本曲:“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中最富创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时也是在技巧上最为艰深的一部。”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其中第二、三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 快板,降e大调,4/4拍子,协奏风奏鸣曲形式。 主奏钢琴即以花奏方式弹奏出分解和弦(片段1),进而引出了管弦乐部分演奏的乐章主题,非常简洁而又华丽绚烂, 此处可以看出贝多芬的作曲手法之精致。乐章经过高潮之后,在极强的兴奋状态中结束本乐章。

第二乐章 稍快一些的慢板,b大调,4/4拍子,自由的变奏曲形式。和传统的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一样,本乐章同为优美的徐缓乐章。乐章的主题似牧歌般悠扬、恬静(片段2), 经过管弦乐部分对主题的充分演绎之后,主奏钢琴像编入万千光彩的绵绵音乐一般,持续奏出这一祈祷性的、淳净恬美的主题。

第三乐章 回旋曲,快板,降e大调,6/8拍子。在第二乐章逐渐减弱之时, 主奏钢琴就开始反复轻轻提示出第三乐章的主题,突然主奏钢琴以爆发般地,以无比猛烈的威力奏出辉煌的主题(片段3),标志着全曲进入了第三乐章。旋即由管弦乐对这一主题予以反复。主奏钢琴继而导出曲折的新主题,交响曲和协奏曲交相辉映,手法精致绝伦,充分反映出贝多芬超人的写作技巧。乐章结尾时速度再度转快,作最后冲刺的主奏钢琴猛然跃起,最后由管弦乐部分强而有力地结束全曲。

 

【音乐评论家王纪宴点评】

 

按照如今更贴近音乐“本真”的观念,《皇帝》实际上不应被理解为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标题”,因为它毕竟与贝多芬的创作原意无关,它实际上是被贝多芬的同行和朋友、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约翰·巴普蒂斯特·克拉默加上的。但对于这部协奏曲问世两个世纪以来的无数热爱者而言,《皇帝》作为“标题”又似乎是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在这首协奏曲的宏伟规模和雄浑笔法中有着帝王般的气概,就艺术价值而言它也完全无愧于协奏曲王国里的帝王之作。这部协奏曲也是拥有最多优秀录音版本的贝多芬杰作之一,从鲁宾斯坦、阿劳、巴克豪斯、塞尔金、肯普夫、柯曾到波利尼、巴伦博伊姆和齐默尔曼,钢琴大师们为《皇帝》的阐释树立了宏伟的典范。那么,享有“钢琴王子”之誉的李云迪,在他与柏林爱乐乐团和丹尼尔·哈丁合作的《皇帝》最新录音中,会带给听者何种体验?

在我听来,李云迪的《皇帝》有充分资格跻身于这部协奏曲近年来涌现的为数不多的最佳录音版本之列,其令人振奋的格调从第一乐章雄浑的开始即已确立——在李云迪有力而清晰的触键下,气贯长虹的磅礴之势与汪洋恣肆的生命狂欢洋溢于密集湍急的音符间,贝多芬在总谱上标以“ff”(很强)的每一处钢琴与乐队的合奏,李云迪与哈丁引领下的柏林爱乐均以完美的融合使得调性的确立具有坚如磐石的力量,造成纪念碑式的宏伟印象。双呈示部的乐队部分气势非凡而又高度洗练,完全是本真的素朴与古典的宏亮这两种风格的奇妙结合。李云迪的音色富有青春气息,毕竟,我们如果留心这部协奏曲的创作年代,那是贝多芬创作中期的1809年,39岁的作曲大师虽然已深受日益加重的耳聋疾患折磨,但在音乐创作上有着极其旺盛的活力。相对于我们熟悉的很多老一辈演奏家的录音,李云迪指下的钢琴发出的声音如同沐浴于阳光之中,圆润而晶莹。很多快速经过句由于其中每个音都十分“颗粒”,使得钢琴音响的整个织体有了一种迷人的明澈之美。而梦幻和诗意的副部主题每次到来,李云迪的音色又一变而为空灵超然,引领听者随贝多芬的崇高乐思而升华。展开部里如流水潺潺的左手三连音,在很多著名的录音中也常难以听到,而李云迪就像晚年的鲁宾斯坦在年轻的巴伦博伊姆指挥下的伦敦爱乐乐团协奏下录制的版本中一样,让这一串优美的三连音跃出了纯伴奏的背景,显出自身的可爱轮廓和表情,增加了音乐的层次和聆听的妙趣。

第一乐章第496小节,在乐队的强奏长音之后,是古典协奏曲传统的华彩乐段应该出现之处,贝多芬在总谱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意大利文的演奏指示:“Non sifauna Cadenza, ma s’attaccasubitoilseguente.”(不要华彩乐段,按谱上写的接着演奏),实际上这是贝多芬为保持音乐的连贯性而写下的相当于华彩乐段的音乐,英国作曲家大卫·列维斯顿·夏普在为奥伊伦堡出版社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总谱(国内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引进出版)撰写的前言中,称其为“有史以来最简短的华彩段”。音乐虽然保留了古典协奏曲华彩乐段的风貌,但在风格上无疑同整个乐章有着更内在的联系,而且乐队并未像在以前的协奏曲中那样长时间保持缄默,而是很快加入了钢琴的演奏,以副部主题群中的材料形成一个诗意盎然的段落,进而过渡到乐队与钢琴又一次充满力量的对话,以此构筑起宏大的尾声。在贝多芬的华彩乐段以及之后的50小节中,李云迪与柏林爱乐的演奏以稳定的速度和坚实的节奏保持着充沛的动力感,同时在音乐的行进中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诗意和抒情因素。

还有一处持续的三连音同样感人至深、难以忘怀,那是第二乐章——有着田园诗般的清新和超凡入圣的宁静感的、贝多芬笔下最优美的慢乐章之一,从第45小节起开始了一段深情的、感人至深的音乐——贝多芬的神来之笔。钢琴独奏在静谧的三连音背景之上弹奏出一段赞美诗般朴素而深情的旋律,贝多芬在总谱上标明这一段为“如歌的”,恰如其分地提示了音乐的表情和内涵。李云迪将左手的三连音弹得平缓有致,右手的三处回音,作为功能远超出一般装饰音的发自心灵深处的歌唱,在李云迪的有着非常自然的呼吸感的乐句中有着强烈感染力。哈丁指挥的柏林爱乐在此处的拨弦,含蓄、从容,妙不可言!在将蕴含于音乐中的虔敬情感逐渐升华方面,李云迪和哈丁指挥下的乐团同样十分出色。当钢琴在明朗的高音区为乐队的旋律提供流畅装饰时,让作为听者的我置身于美妙亲切的即兴演奏氛围,而这种即兴感同安详的冥想性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主题的多次呈现,直至最后由长笛以柔和音色演奏,更突出了音乐潜在的抚慰心灵的亲切感。围绕主题的钢琴十六分音符装饰音型,乐队弦乐的弱拍和弦描摹出的恬淡背景,这一切都是何等妙不可言!

不管第多少次听贝多芬的《皇帝》——在音乐会上、听唱片还是看演出视频,第三乐章的到来永远是激动人心的特殊时刻。贝多芬在他成熟的大型作品中喜欢将末乐章与之前的乐章衔接起来,在协奏曲中,作于1803至1804年的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乐队的C大调《三重协奏曲》以及作于1806年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慢乐章和末乐章均是连成一体的,也都有戏剧性的新奇感染力,后世作曲家中也有继承贝多芬这种手法的杰出范例。但在我看来,没有哪部作品能像贝多芬在1809年他39岁这一年完成的第五钢琴协奏曲这样,在后两个乐章的衔接上给人以如此异乎寻常的深刻印象。随着钢琴持续的平缓音型,乐队低音部悄悄地从B大调的主音上降低了半个音,停留于降B,在由此构成的空蒙背景之上,钢琴轻轻地奏出一个由降E大调主和弦上行琶音构成的动机片断,虽然低沉、徐缓,却依然透出雄浑激昂的轮廓,它总让我觉得仿佛是出现在地平线远方的一轮旭日。当它第三次重复时,突然聚集成火热而坚定的回旋曲主题,由此开始了第三乐章。李云迪在这一段的演奏,以踏板的运用使得左手弹出的声音深沉而闳廓,但并未刻意渲染幽暗和神秘感,而是以更多的阳刚性格透出对第三乐章辉煌色彩的期待。钢琴在末乐章第一个和弦的爆发力,在这部协奏曲众多版本中完全有资格跻身于最强有力、最炫目之列,而这是音乐本身所需的。这个壮丽的乐章临近结尾时,乐队最后一次对回旋曲主题的有力呈示(第356~368小节)再次充分显示了柏林爱乐乐团在贝多芬音乐中的力量与气势。在整部协奏曲中,柏林爱乐乐团如同昔日与前辈大师合作的众多经典录音一样,其演奏有着首屈一指的说服力,从肯普夫与肯彭和莱特纳、维森伯格与卡拉扬,到波利尼与阿巴多。在大管的亲切应答动机和圆号的简短衔接后,钢琴接过旋律迅速推向右手降E音上持续整整四小节的颤音以及之后乐思的诗意翱翔,李云迪的演奏不仅有着技巧上的完美,更蕴含着他对音乐深层意蕴的敏锐感悟。在肯尼斯·查尔姆斯为李云迪这张CD撰写的解说文字《浪漫主义——高贵风范与含蓄乐音》中,引用了李云迪的观点,在这位年轻的钢琴家看来,贝多芬作品的浪漫主义传达出一种高贵感,一种顽强的抵抗精神:“在中国有一种说法,真正的浪漫是即便看清了生活的残酷却依然拥抱它。随着我对贝多芬的音乐研究越深入,越能够感受到这种高贵的浪漫主义所具有的吸引力,也更希望能够通过钢琴来传达这份情怀。

这张CD上的另一首作品是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为什么DG没有搭配一首贝多芬的作品而是一位作曲家的?这首舒曼于贝多芬辞世九年后的1836年完成的乐曲是为在贝多芬故乡波恩建立贝多芬纪念碑筹款而创作的,因而它与贝多芬自己的最具纪念碑式宏伟感的协奏曲确实是别具一格而又符合逻辑的曲目搭配。舒曼在想象中化身的两个人物——热情而外向的弗洛莱斯坦和安静而沉思的尤塞比乌斯——在音乐中交替出现,以此表达了精神世界的多面与复杂。李云迪的阐释忠实于作品的这一特点,他尽量远离很多人心目中的浪漫主义概念,远离纯粹情绪化的阐释风格正如他自己表示的:“我想创造一种声音,即舒曼所描绘的为音乐‘罩上一层面纱’。你可以感知到在这层面纱之下的是什么,却无法真正地用言语表述出来。这便是《幻想曲》的感觉——现实与浪漫主义并存的灰色地带。我希望听众们能够在这张唱片中听出这种复杂性,并且感受到那种不可触及、无法言说的感觉。

对于音乐爱好者的乐趣之一还在于,这个在音乐阐释上堪称最具新意和说服力的阐释之一,也是DG录音师的又一个杰作。在柏林爱乐大厅这个对于录音而言并非完美的场地,来自著名的埃米尔·贝利纳工作室的录音师莱纳·麦拉德在声音的集中与饱满之间取得了极佳平衡,最弱和最强的段落有着同样的清晰度,从始至终,低音的共鸣丰富而自然,定音鼓的演奏分量十足,音色质感无与伦比。不知李云迪在柏林爱乐大厅录制《皇帝》时,定音鼓是不是我心目中最杰出的打击乐大师莱纳·希格斯?唱片小书上有三幅拍摄于协奏曲录音现场的照片,但都没有拍下定音鼓的区域。两部作品都是“录音棚”录音,《皇帝》是2014年1月至2月在柏林爱乐大厅,《幻想曲》是2014年1月在柏林泰尔德克斯录音棚。那些更喜欢现场录音的音乐爱好者或许会遗憾于DG这张新CD的传统录音思路,但不管是就演奏的完美还是音效的保证而言,传统的录音棚方式都再次取得了理想效果。在近期读到的宁峰的访谈中(《高保真音响》2014年2月号,第42~44页),这位追求完美的小提琴家虽然表示了对现场录音的钟爱,但也承认,录音棚的录音“确实能弥补很多现场录音的遗憾的地方”,因为即使是像海菲茨这样“最接近完美的人,在他的录音里面也能找到纰漏。

世上并无真正完美的人与事,在音乐阐释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执意想从李云迪的《皇帝》中听出老一辈大师的苍劲与深刻,或许不能完全认同和充分领略演奏的魅力,而对于青春激扬的音乐阐释不加拒斥的听者,定会从这位新生代演奏家指间流泻出的琴音中收获新的感悟与欢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