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雨张伞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正文

【砍山聊天】穷养男,富养女

(2009-12-31 19:55:13) 下一个

While we try to teach our children all about life, our children teach us what life is all about——Angela Schwindt.

    看过电视连续剧《蜗居》的观众,很可能还记得剧中海藻、海萍的妈妈说的一段台词:“俗话说,‘男孩儿要穷养,女孩儿要富养’,不是没道理的。现在想来,我这一辈子吃亏就吃亏在没钱,没为你们姐妹俩提供好点的生活。但凡你们小时候经历过富裕,都不会为眼前这些小恩小惠所迷惑,感激到把自己的一生都搭进去。”

        海藻妈妈是个退休了的小学教师,这话从她嘴里说出来倒也大致符合她的身份特征:有修养,懂做人的道理。但是,海藻妈妈的话在我看来还有些不够透彻,比方说,“富养”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富养”。

       “穷养男,富养女”是一句古训,这跟“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可以互相印证。除了有性别歧视的嫌疑之外,大致可以这么理解:男孩子从小要吃些苦,在苦难中方能励志,在苦难中磨练才能成才,将来才有可能成为家庭中甚至于国家的栋梁,也即孟子所谓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至于女孩子,长大了是要嫁人的,所以要广见博闻,要有见识有情趣,要学会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这样子养大的女孩子断不会被一点物质上的“小恩小惠所迷惑”(海藻妈妈语)。

      可是,事情往往都是说易行难。如果“穷养男,富养女”听起来有些道理,那实际操作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简单了。撇开“穷”与“富”是相对而言这一条不说,再加上穷人家的男孩子“穷养”和富人家的女孩“富养”可能相对容易做到些,这个也不去说它,剩下来,光是富人家的男孩“穷养”和穷人家的女孩“富养”可就大成问题。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国内拍的获奖电视片,其中有一档是讲孩子互换父母,把一个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跟一个贫困农村家庭的孩子互换一个星期,结果那个生活在城市,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有自己的企业,家里有私车,从小沉迷于电子游戏,后来干脆退学的男孩,在经历了一个星期农村生活的“磨难”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但重新回到了学校,看样子还准备将来有一番大的作为!托电视剧摄制组的福,这个长在城市富裕家庭的男孩子得到了一次特殊的“穷养”的机会,一般孩子都还是跟着父母,父母穷则穷养,父母富则富养。

    上面说富家孩子到乡下“穷养”了一个星期,接着说一个穷家女孩没有“富养”的故事。琳·巴贝尔 (Lynn Barber)是英国一对新移民夫妇的独养女儿,就像许多新移民一样,琳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一切都是最优秀的,他们给女儿设置了很高的目标,每一门功课都要优秀,将来要考取奖学金,要进最好的大学——牛津大学,而琳也在按预定的计划前进,眼看着离目标越来越近。就在这个时候,就在琳从16岁向17岁迈进的时候,她的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机。那是演戏排练结束之后琳在等车,一辆看起来豪华的轿车停在了面前,一个年近30嘴里叼着雪茄的男子从车里探过头来问她要不要搭一段顺风车。自然,琳的父母,琳的老师都告诫过她别搭陌生人的车,可是琳觉得那个男人并不像是“陌生人”,所以就跳进了他的车,之后也就有了戏剧正式开演那天那个令人羡慕的送给琳的花篮!琳的父亲是个严厉的人,以往有男孩子要带琳出去,琳的爸爸会问他们在O一级的考试上得了什么分数,在上什么样的A级别的课,准备申请什么的大学,甚至于还要考他们的IQ。可是这一回,琳的爸爸似乎对眼前这个穿开司米羊毛衫和麂皮鞋,开Bristol豪华车,名字叫西蒙的男人印象甚佳,只是简单的问了一下他们是在哪儿认识的,这就完了,这大大出乎琳的意外。从此,西蒙时不时地出现在琳的家里,有时给琳的妈妈送一束鲜花,有时送琳的爸爸一瓶好酒,有时陪二位大人聊天,有时带琳出去。琳过上了她忙碌的两面生活:在学校她是好学生,周末或假期跟着这个西蒙进出于高档餐厅,影剧院,甚至于去巴黎,罗马……,终于有一天,西蒙向琳提出要娶她,琳的父母听了甚至表示赞同,上牛津大学的理想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嫁个“好丈夫”的念头所击败,而这个时候,他们对于西蒙这个自称是在社会大学毕业的犹太人究竟是干什么的,有没有结婚都还没有弄清楚呢。好在有一天琳趁着西蒙停车去办他的“生意”时打开了车里的手套箱(Glove Box),发现了一批别人写给西蒙的信,琳随后自己一个人按着信封上的地址找去,不但发现西蒙已经结婚,而且还有孩子,更可怕的是,西蒙原来是伦敦房地产界的一大江湖骗子。琳最后还是如愿上了牛津大学,并且在事业上也取得了成功。琳把自己这段不堪的经历写成了书,这就是自传《An Education》的由来,现在依此为蓝本的同名电影也正在影院播放。琳· 巴贝尔自揭老底,就是希望别人的父母不要再走自己的父母走过的路,要给他们打预防针——如果用海藻妈妈的话讲,那就是“女儿要富养”。不过,这里的 “富”,在琳的眼里,倒不是“没钱”的反面,而是指精神上的“富”了,要在精神上为孩子作好人生路上的准备,千万不要一时被别人表面物质生活上的一点“小恩小惠所迷惑”。说到底,精神上的“富养”才是根本,不管男孩女孩都需要自己的父母给予这种“富养”。若是为人父母的,自己一关先过不了,就像琳的父母,那么,“富养”永远只会是一种空想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