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Bond

本文 介绍 全球暖化论 正反两方的主要观点。
正文

也谈 全球暖化骗局论(v2.0)

(2010-02-02 04:49:12) 下一个

去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即 在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前两周,网络黑客 侵入 英国 东英吉利大学 气象研究单元(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Climate Research Unit) 的 计算机网络,窃取了 该气象研究单元的 1000多份电子信件、2000多件文件 以及 用于气象研究的计算机源程序。黑客 宣称 这些文件和电子信件 事关重大,所以 随机地挑了 一部分电子信件 在互联网上 公布于众。

 

黑客的行为 是 非法的,公布这些电子信件 也侵犯了 版权,可能 已经构成了 事实上的犯罪。可是信件的内容 却让 世人 感到震惊。东英吉利大学气象研究单元 涉及 人为地修改、删除和藏匿气象数据,使之有利于 全球暖化论。反对全球暖化论的 怀疑论者 则 兴奋不已,似乎 终于找到了 一个 击破全球变暖论的 突破口。

 

全球暖化论的倡导者 认为:由于 人类的煤炭和石油的工业燃烧等活动,排放 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 产生了 一种温室效应,使 全球的气温 升高;如果 这种情况 继续下去,将会 给 人类 带来 毁灭性的灾难,包括:海面 上升,海水 淹没 沿海城市 和 极端的自然灾害等。因此 有必要制订 一个全球规划 来限制 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瑞典化学家 斯凡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于十九世纪 指出 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引起 温度的增加。阿伦尼乌斯 研究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建立了 著名的 阿伦尼乌斯方程,因此 荣获 1903年 诺贝尔化学奖。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光谱技术的发展 证实了 二氧化碳的红外吸收作用。我们所说的全球暖化论 形成于 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 八十年代的发展,于九十年代得到了 广泛的普及。现在,全球暖化论 已经是 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它 似乎是 科学界的共识。近几十年来 各种媒体 进行 无数的报道;《京都议定书》、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联合国世界政要乃至各国首脑 都在 为 各国家的 二氧化碳减排计划 寸土必争地讨价还价,全球暖化论的科学基础还有 什么值得怀疑的 么?

 

然而,怀疑论者 认为:全球暖化论 非但不是 什么科学结论,而且是 一场 骗局,一场 地地道道的骗局,一场 人类历史上的最大骗局!

 

究竟 谁是谁非 呢?这场争论 涉及 大量的专业知识,正反双方 各 有 各的依据,文献浩繁,千头万绪使 读者 难以 从科学的角度 进行判断。为此,我们 有必要 对三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科学问题 进行 一个简明的讨论。抓住了 关键,我们 就 高屋建瓴,一目了然了。这三个科学问题 是:

一.全球暖化 的 福与祸

二.二氧化碳 的 功与过

三.究竟是 都市暖化 还是 全球暖化

我们 只要也只有 把 这三个问题 搞清楚了,才能充分把握 这场绝无仅有的科学争论的 谁是谁非。

 

 

一、全球暖化 的 福与祸

全球暖化论的倡导者 告诉 人们 全球暖化 将给 人类 带来 种种的灾难,如 极端的气候灾难等等。其中最令人惧怕、最具有威慑力的 也许是 海面升高,海水淹没 城市。就像 好莱坞电影《后天》 所描写的 那样,汹涌澎湃的滔滔海水 无情涌入 纽约,吞噬着 夹在摩天大楼之间的 大街小巷的一切。惊慌失措的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地竞相逃命。美国前副总统戈尔 在他的记录影片《一个不便的真(An Inconvenient Truth)里 告诉 大家:如果 处于北极的 格陵兰冰原(Greenland Ice Sheet) 融解,海面将上升 六米;大部分沿海城市 例如 旧金山、纽约(当然 也包括 中国上海)将淹没于 海水 之中。

 

全球暖化论的怀疑论者 指出:这 是 戈尔的 吓人战术。格陵兰冰原 是 覆盖在冰岛上的 巨大冰片,大约长 二千四百多公里,宽 一千一百多公里,平均厚度 2-3公里。如果 格陵兰冰原 全部融解,毫无疑问 其水 必然流入大海,海面确实要升高6米。联合国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 在 它的第四次报告《气候变化2007 – 物理科学基础》 为决策者做的摘要的 表5.3 中 提到:1993-2003十年间 海面的总升高速率 是 每一百年0.31米;而 格陵兰冰原融解所导致的 海面升高速率是 每一百年0.21米。也就是说 即便 按照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的 说法,升高6米 也得要 大约三千年的时间。而 怀疑论者 认为:这几十年海面 升,过几十年 海面 降,只是 大自然的调整过程 而已。

 

戈尔 只是 从冰和水的体积的角度 计算了 海面升高格陵兰冰原 已经存在了 十一万年,必然有 它的热力学上的稳定性。它处于 一个动态的稳定结构。冰 融解成 水 时,吸收 热量,使得 气温 下降;水 结成 冰 时,放出 热量 使得 气温 上升。格陵兰冰原的表层冰 一直处于 融解-结冰、结冰-融解的动态平衡 之中。全新世温暖期(Holocene Warming Period)持续了 三千年,也没有融解 格陵兰冰原。格陵兰海岸的气象记录 表明,格陵兰 从1880 开始变暖,但是 从1955 开始变冷。1995-2005十年间 又变暖,但 其变暖速率 跟 1920-1930十年间的变暖速度 相比 要小50%。没有 证据 可以表明 格陵兰冰原 已经进入了 全面的融解过程。

 

我们 可以进行 一个热力学的计算。根据 格陵兰冰原的体积 可以计算 它的冰的总重量。然后根据 冰的融解热,就可以计算 融解整个格陵兰冰原,使 它 从零度的冰 融解成 零度的水 所需要的 热容量(=2017 x 1021 焦耳)

 

这 是 多大的热容量 呢?我们 比照 大气 来进行计算。整个地球大气层 有 五千万 亿吨 空气(5.1480x1018 kg),环绕着 整个地球,一直伸展至 130公里的高空。五千万 亿吨空气 乘以空气的比热,再乘以 温度升高 就是 整个大气层 所增加的热容量。我们 发现:融解整个格陵兰冰原所需要的 热容量 等于 将整个大气层加热390°C度所需要的 热容量。表1 概括了 这个计算过程。

 

1  融解格陵兰冰原所需要的热容 和 大气层温度升高所增加的热容

格陵兰

冰原

长宽高

L,W,H

Km

体积

V

1015 m3

比重

ρ

kg/m3

重量

W

1018 kg

融解热

ΔH

kJ/kg

热容

Q

1021 J

2400

1100

2.5

6.60

916

6.05

333.55

2017

大气层

-

-

温度升高

ΔT

°C

重量

W

1018 kg

比热

cp

kJ/kg K

热容

Q

1021 J

-

-

389.76

5.1480

1.005

2017

* 空气的比热 随 温度升高 而降低,此表使用的 是 空气 在20°C时 的 比热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给出的 另一个 使得海面升高的原因 是 热膨胀。海水 因 热膨胀 而增加 体积,导致 海面升高。整个海洋的海水 每升高1°C度,海面 就得升高75厘米。问题的关键 仍然是 热容量。整个海洋 有 1.4x1021公斤海水,让 它 升高1°C度 谈何容易,需要 5866x1021焦耳的热容量。根据 海洋的表面积、体积 和 体积热膨胀系数,我们 可以得到: 要使海面升高1米,整个海洋的海水的 平均温度 必须升高 1.34°C度。将它 乘以 重量 再乘以 比热 就得到 热容量(= 7861x1021焦耳)。这个热容量 可以将 整个地球大气层加热1519°C度。表2 概括了 这个热膨胀的计算过程。

 

2  海面因热膨胀升高1米所需要的热容 和 大气层温度升高所增加的热容

海洋

表面积

A

1014 m2

体积

V

1018 m3

体膨胀系数

β

10-6/°C

温度升高

ΔT

°C

重量

W

1021 kg

比热

cp

kJ/kg K

热容

Q

1021 J

3.61

1.3

207

1.34

1.4

4.1855

7861

大气层

-

-

-

温度升高

ΔT

°C

重量

W

1018 kg

比热

cp

kJ/kg K

热容

Q

1021 J

-

-

-

1519.37

5.1480

1.005

7861

* 空气的比热 随 温度升高 而降低,此表使用的 是 空气 在20°C时 的 比热

 

大气 通过 对流 将 热容 交换给 格陵兰冰原和海洋。因此 除了 上面的热力学计算 以外,还需要进行热交换动力学计算 来估计 需要多少时间 大气 才能完成 这样的热交换。为了 减少 本文的篇幅,这个计算 就免了。

 

所以 我们 不仅仅要关心 全球暖化 所引起 的 地表平均气温 升高几度、几度,更要关心全球暖化 到底增加了 多少热容量。只有 这样,才能评估 全球暖化 将会产生 什么样的后果。如果 只是 地表大气的温度 升高,所产生的热容量 是 微乎其微的。

 

全球暖化论者 还认为:暖化 将导致 极端的自然灾害,瘟疫蔓延 等。这些观点 多停留在 猜测或者假设的基础之上,没有给出 必然的逻辑联系,也没有 实例证明。事实上,2009年 是 近三十年来 全球自然灾害最少的一年。

 

如果 全球暖化 不引起 海面 发生 灾难性的升高,那么 全球暖化 是 祸 还是福?温暖的环境更适合于 人类居住,更有利于 植物的生长,对 农业 有 莫大的好处。对 哮喘病患者 来说,则是 不可多得的福音。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担心的 是 全球变冷。我们何必 谈暖色变 呢?

 

 

二、二氧化碳 的功与过

红外光谱 显示 二氧化碳 在波长为2.7mm4.3mm15mm处 有 三个吸收峰。红外吸收 将 红外辐射 转变为 热能。所以 二氧化碳被称为 温室气体。其他有红外吸收的气体 如 水蒸气、甲烷等 也属于 温室气体。水蒸气 有 众多的吸收峰;在15mm处 没有 吸收峰;其吸收系数 从10mm处开始 就逐渐上升,至20mm处 几乎达到100%,一直延伸到 更长的微波波段,所以 我们 用 微波 来 加热食物。因此 水蒸气 在15mm处 依然有 红外吸收。相反,二氧化碳 对 20mm以上的辐射波,吸收系数 几乎为 零。

 

全球暖化论的倡导者 认为:二氧化碳气体 就像 温室的玻璃屋顶,一方面 吸收 太阳辐射,使太阳能 转化为 热能,一方面 通过 吸收 地表向空间的辐射 来阻止 热能 离开 温室,使之保持 温室的温度。二氧化碳 又像是 一条裹在地球身上的毛毯。因此 二氧化碳是 全球暖化的根本原因。

 

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报告 说 整个20世纪 全球地表气温 升高了 0.74°C度;夏威夷 毛那楼观察站(Mauna Loa Observatory报告 二氧化碳含量 自1850年以来 增加了 38%,从 万分之2.80 280ppm) 增加到了 万分之3.85385ppm)。联合国 二氧化碳情报分析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 报告 2006年 全世界 共排放了 285 亿吨二氧化碳。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的 大量的物理化学模型 以及 计算机模拟 都肯定 是 二氧化碳 导致了 全球暖化。我们 似乎 完全有 理由 相信 二氧化碳 确实是全球暖化的罪魁祸首。

 

二氧化碳的干空气比 只是 万分之3.85,这 跟 氧气的21%,氮气的78% 相比简直是 微乎其微。有 很多理由 质疑 二氧化碳和全球暖化的必然联系。我们 先讨论 二氧化碳的发热作用:

1)太阳的分光辐射照度(Spectral irradiance) 基本上 和 摄氏5527°C5800K的黑体辐射谱 相吻合。在二氧化碳的红外吸收峰的2.7mm4.3mm15mm处,太阳的分光辐射照度 已经很低。二氧化碳吸收峰的宽度 又很窄,所以 能吸收的太阳红外辐射 很小,远远比不上 水蒸气的红外吸收效应。

2)因为 二氧化碳的浓度 只有 万分之3.85,它的光学密度 低,太阳 穿过 大气层 时,不会被吸收掉 很多;

3)设想 如果 没有 二氧化碳 吸收 太阳光中的2.7mm 4.3mm15mm的红外辐射,这些辐射波 必然要继续前进,照射到 地球上 被 地表 所吸收。使得 地表 有 更高的温度。地表 然后 和 大气 进行 热交换,将多吸收的太阳热能 交还给 大气。因此,太阳光中的2.7mm 4.3mm15mm红外辐射 是 被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吸收 还是 被地球表面吸收 对全球气温来说 并不会造成 多大的影响。

将 上述的分析 进行 定量的表述,概括成 一个物理模型,就可以进行 计算机模拟 了。不过这 需要 大量的技术性处理,不在 本文要叙述的范围 之内。

 

我们 再讨论 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地球 通过 辐射 向 空间 散热。它的辐射波的大部分被 水蒸气 所吸收,波长为15mm辐射波 既被 二氧化碳 所吸收,也被 水蒸气 所吸收。虽然 水蒸气 在15mm处的 吸收系数 比 二氧化碳 低,但 水蒸气 在大气中的浓度 却比二氧化碳 高 好几十倍,所以 总的吸收效应 并不比 二氧化碳 低。Heinz Huq 进行了 二氧化碳气体 在15mm处的 辐射吸收实验,表明:更高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并不吸收 更多的地球辐射,只是改变了 吸收的深度。换言之,当 二氧化碳的含量 为 万分之3.75 时,吸收深度 为 10米,即 从地表至10米高的空间的空气 将 地球辐射的15mm辐射波 吸收完毕;当 二氧化碳的含量 为 万分之7.50 时,吸收深度 为 5米,即 从地表至5米高的空间的空气 将 地球辐射的15mm辐射波 吸收完毕。空气 通过 对流 来 互相混合。

 

我们 再看 二氧化碳的热容。如 表3 所示,二氧化碳的比热 比 氧气,氮气 都低,不到 水蒸气的 一半,具有 很低的热容。这就是说,如果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吸收 同样一份单位量的热辐射,二氧化碳的温度升高将比 水蒸气 高一倍。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同时 又放射 热辐射 来散热,但是 二氧化碳 放射 更多的热辐射,因为 温度 越高,热辐射 越强。所以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真的是 微乎其微。有人 计算过:如果 其他条件 不变,即便 二氧化碳的含量 增加一倍,全球气温 也不会超过1°C度。

 

3  气体的百分比 和 比热

气体

干空气的百分比

比热 (kJ/kgK)

二氧化碳,CO2

0.0385%

0.819

氧气, O2

21%

0.915

氮气, N2

78%

1.039

水蒸气, H2O

-

1.859

 

还有 很多其他的理由 质疑 二氧化碳和全球暖化的必然联系。例如:有的 说 全球变暖 是由 太阳黑子的活动 引起的,有的 说 是 海洋 引起的,还有的 说 这 是 大自然的自身循环;大自然 一直都在变,一会儿 冷,一会儿 热。几十年 对 人 来说很长,对 大自然 来说 只是 一瞬间 而已。

 

大自然要的 是 生态平衡。动物 吸入 氧气 而排出 二氧化碳,植物 则需要 二氧化碳 来进行光合成 而生成 氧气。二氧化碳 是 生物链的一个链节;像 我们 要吃饭 一样,植物 需要吃 二氧化碳。因此,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 可能并不是 什么坏事,反而有利于植物生长;当 二氧化碳含量 达到 千分之一(1000ppm) 时,植物生长 将加快50%。如果 我们 不考虑 二氧化碳 是否导致 全球暖化 的话,在 全球 还有10亿饥民 的 今天,增加农业生产依然是 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二氧化碳 说不定 还能立下 救世救民的丰功伟绩 呢。

 

我们 再 对 二氧化碳 做一个 简明的计算。整个大气层 的 五千万 亿吨大气(5.1480x1018 kg)中 有 万分之3.85 的二氧化碳。将 体积分率 转换成 重量分率,我们得到整个大气层 有 大约三万 亿吨 二氧化碳。2006年 全世界的排放量 是 285亿吨。这些 听起来 好像是 很大的数字。但是 植物界 是 巨大的;光合成 每年 将 1000亿吨 碳 转换成 生物质能(Field et al., Science, 281(5374), pp237-240(1998))。根据分子量,我们知道1000亿吨   等于 3667亿吨 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植物界 只有 八年多的二氧化碳储备。假如 没有 其他的来源,现有的 加上 我们每年排放的 二氧化碳 只够 植物界 消费 十年,便得告罄。自然界必然有 它自己的生财之道。

 

植物腐烂 释放 大量的二氧化碳。植物界 如果 缺乏 二氧化碳,就会增加 植物的死亡。死亡的植物在细菌的作用下 分解,大量释放 二氧化碳 来平衡 生态。这一百年来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只是 大自然的自我调节的一部分。其他的二氧化碳来源 有 火山和海洋。

 

光合成 是 一个吸热反应,264克二氧化碳(6摩尔) 吸收 热容量280万焦耳。 它 是 植物界的空调,所以 植物 在烈日下 暴晒而不热、暴晒而不焦。每年 二氧化碳光合成所吸收的 热容量  3.89x1021焦耳,可以将 整个大气层 加热 0.75°C度;由于 热量 主要分布在 地表的大气层,地表大气的温度升高更是 了不得。假如 没有了 二氧化碳,没有了 光合成的吸热反应,全球 顷刻间 变成 一个大蒸笼。那时,人 要不 饿死 要不 热死。

 

工业 排放 二氧化碳 时,常常伴随着 大量尘埃 和 其他有害气体(例如 二氧化硫等),污染环境,有害 健康,因此 二氧化碳 不讨人喜欢。让 二氧化碳 蒙冤 当然 也就轻而易举了。二氧化碳本身 并不是 污染,它 要达到 1%以上 才开始 对 人的健康 有影响。美国 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总署(US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制定的二氧化碳安全标准 是 0.5%。说不定 有朝一日我们 要为 二氧化碳 平反昭雪。

 

 

三、究竟是 都市暖化还是 全球暖化

温度计的发明 大约是 十七世纪 伽利略的那个时代的事。由 气象站 来记录 气温 则是 最近100-150年的事。世界各地 不断地建立 气象站,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世界的气象站 达到了 3万之多。但是七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地 大量地关闭 气象站,也许是 因为 气象站 过于昂贵的 缘故。目前,全世界 大约有 六千个气象站。

 

这六千个气象站测定的 气象数据 分别汇入 世界气象数据库 进行 统计和演算。主要的世界气象数据库有:英国东英吉利大学 气象研究单元(UEA/CRU美国 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 全球历史性气象网络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Global Historical Climate Network, NOAA/GHCN, 以及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的 达德太空研究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NASA/GISS

 

百叶箱 是 气象站 测定 气温 的 工具。它 由 英国都市工程师 史蒂文 发明于 十九世纪,所以 又称 史蒂文箱(Stevenson Screen)。中型的百叶箱 长宽 各65厘米,高 75厘米,双层木箱,外表 油漆成 白色,用 木架 支持在 高度约1.25-2米的空间。温度计 就放在 百叶箱 中,所测定的 是 百叶箱中的平均温度。

 

最初 气象站 都是 为了测定当地的气温 而不是 为了测定全球的气温 而建立的。早期的气象数据由于 温度计的校正等技术原因 误差 可达2-3°C度。为了 使 这些气象数据可以 和 现在的气象数据 相比较,有些数据 需要进行 所谓的调整(Adjustment),即 某些温度数据 加上几度,另一些数据 减去 几度,然后 再进行 统计演算,得出 全球年平均温度。根据 什么理论,应该是这样还是那样调整 也常常是 一个争议点。即便 是 现在的气温数据,也有这样的一个调整过程。公开给大家看的只是 调整以后的 全球年平均气温。

 

新西兰的一名气象工作者 格雷(Vincent Gray)于200011月给 新西兰皇家科学协会(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做了 一场专题讲演。他演示了 卫星和气象气球所测的气温 并不显示 逐年变暖的趋向。只有 设在地面上的气象站 所测的 气温 显示 逐年变暖的趋向。如果 我们 把 气象站 分成 两类,一类是 身处城市(或者靠近城市)的气象站,另一类 是 人烟稀少的偏僻乡村的气象站的话,我们 发现 只是 前一类的气象站所测的气温 在 逐年增加,后一类的气象站所检测到的气温 并没有 逐年增高的趋势。后一类的气象站的例子 有:新西兰的Chatham岛,澳大利亚西部的Geraldton,南极,加拿大北领地的Clyde,西伯利亚的Turahansk,和 冰岛格林兰的Godthaab 等。

 

大多数的气象站 建立在 靠近城市的区域。由于 城市的人口、汽车、建筑物 及 其他各类发热器具比 农村 高得多,所以 毫不奇怪 城市的气温 比 农村 高。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 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气象站 进入 城市的范畴。加之 人口 和 汽车等发热器具 在城市的密度越来越高,引起了 所记录的平均温度 呈现 上升的趋势,使 人 误以为 全球在变暖。

 

美国 一位 有二十五年经验的 资深气象工作者 安东尼·瓦茨Anthony Watts650名志愿者的帮助下,美国 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所属1221个气象站中的860个气象站 进行了 考察。他 发现,有的气象站 在百叶箱附近 建立了 停车场,有的给 气象站的办公室 安装空调 时,将 排放热气的排气口 指向了 百叶箱,还有的 在百叶箱的附近 树立了 反射率极强的金属电线杆,直接影响了 百叶箱的温度。让人感到惊讶的是:860个被考察的气象站中,多达89%的气象站的百叶箱 有 诸如此类这样那样 的 问题。这些数据 汇入 气象数据库 进行 统计演算,平均温度 逐年上升 就不足为奇了。在澳大利亚,多达四分之三的气象站 被建立在 飞机场。

 

大气层的垂直结构 分为 对流层(6-20公里) 平流层(20-50公里) 和 中间层(50-85公里)等。气象站所测的大气温度 是 紧贴地表的 极薄的一层大气的 温度。因此 有必要看一看 卫星所测的气温记录。

 

利用 人造卫星 检测 大气温度 是 1979年以来的事。跟 百叶箱 不同,卫星 检测 大气的辐射辉度(Radiance),根据 辐射理论来换算 温度。卫星 可以分别测定 对流层温度 平流层温度 和 中间层温度 等。但是 高处 不胜寒,检测 低温辐射 要比 检测 高温辐射 难度大得多;加之 很多其他的技术原因,例如卫星轨道的变化,聚焦 等,被检测到的辐射辉度 要经过 很多技术处理 才能换算成 温度,尤其是 我们所需要的 是 精确到0.1°C 的 大气温度。

 

在如何解释卫星所检测的大气温度方面 也依然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97年 美国 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的 John Christy 和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Roy Spencer 在英国的科学期刊《自然》上 发表了 1979-1997年的 卫星所测得的 大气温度,没有发现 温度 逐年升高的趋向,使得 人们 有 更充分的理由 质疑 全球变暖论。对于 1979-2008三十年的 卫星所测的 温度,ChristySpencer的解释 是:1979-1998的平均气温 基本不变,1997-1999 有 一个 厄尔尼诺现象 的 高温峰,2003-2008基本不变,但是比1979-1997 约高 0.2-0.3°C度,那 是 厄尔尼诺现象 的影响。

 

ChristySpencer的解释 和 全球暖化论 格格不入,当然 要被 全球暖化论的支持者 拒绝。他们 做了 一个 线性回归分析 得出了 和 气象站所测的 地表温度极其一致的 上升趋向,肯定了 地表温度 逐年上升的 趋向。问题 是 这些温度曲线 看上去 比 股票曲线 还要 波动,还要 无规则,如果 不表明 残差 的话,所得到的线性回归并不具有 多大的说服力。地表的平均温度 大约为 15°C度;对流层的平均气温 低于 -50°C度,中间层 低于 -100°C度。让 这些大气层的气温的变化趋势 跟 地表的气温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好像不合情理。

 

 

综合 上面的讨论,我们 可以看到:1)有没有 全球暖化,2)是不是 二氧化碳 引起 全球暖化,3)如果 全球暖化了 又怎么了,这三个方面 都存在着 根本的意见分歧。科学追求的 是 真;共识 不是 科学的语言。怀疑论者 多次挑战 戈尔,要求进行 公开辩论;戈尔 却高挂 免战牌,说 辩论 已经结束,现在需要的 是 行动。英国的一名气象教授 说:人类 只有 几年时间 来拯救 地球 了。美国前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 莎拉·佩林(Sarah Palin)则指责 全球暖化论 是 环境牧师 对 世人进行的 不折不扣的 世界末日式的恐吓。

 

全球暖化论 过早地 和 政治经济 结合 使得 这一科学命题 变成了 一个政治命题和经济命题。捍卫地球的生存环境 使之 不因 人类自己的文明进程 而产生 毁灭性的损害 是 人们的共同愿望。更多的人 生活在 城市,这 使得 全球暖化论 符合 大多数中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在这样强大的人气 面前,几乎 每个政治团体,各国政府 都制定了 相应的 有利于全球暖化论的 环境政策。全球暖化论 受到了 特别的宠爱;怀疑论者的声音 也就 充耳不闻,听而不见了。2007年 英国4频道电视台 播放 纪录片《全球暖化大骗局》(The Global Warming Swindle后,立即受到 各界的强烈抗议。

           

全球暖化论 既创造了 碳政治,又创造了 碳经济。它 必然引起 各国纠纷 ¾ 因为 争取排放权 就是 争取生存空间。非洲人民 认为 全球暖化论扼杀了 非洲的发展之梦。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以及 二氧化碳的替代性技术 将创造 一个 比石油市场还要大的 新经济。戈尔合伙的 银色春天网络公司(Silver Spring Networks)已经 为 这一新经济 做好了 一切准备。 戈尔 将成为全世界第一个 碳亿万富翁(Carbon Billionaire),让 每个人 羡慕不已。他 分享 诺贝尔和平获名 在先,攒取 亿万美元 得利 于后。当 记者 问及 戈尔 他的银色春天网络公司 时,戈尔 笑答道:我 为此 感到自豪,感到自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