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邮票“画”出的清明上河图

(2009-12-07 17:52:47) 下一个




长5.38米、高27厘米,没有用一笔一墨,全部用各种邮票剪贴而成。画中仅人物就有670个,众多的景物和神态各异的人物共用了7000张邮票,画作耗时约一年。



.


丝帛棉麻巧剪裁,慧心幻出万花开
!


2009年10月4日至7日,武汉收藏品市场正在举办“建国60周年武汉集邮汇报展”活动,展览中特别有引人注意的是一幅由邮票贴图而成的《清明上河图》上卷,此卷由武汉市“拼贴画杂家”姚少武所作,

姚先生风趣地称自己作画不过是“剪刀加糨糊”的手艺。虽说工具和工序简单,但姚先生的作品却花样繁多,给人以逼真厚重之感。姚少武的父亲是一位美工师,受其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孩提时,他的作品就参加过武汉青少年美术作品展。“文革”时,学校停课,闲得无事的姚少武除了画画外,还从剪旧画报中找到了乐趣,用旧画报剪贴成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是他的第一张拼贴作品。从此,姚少武就迷恋上了拼贴画。

姚少武做过装卸工、修理工,现在武汉水务集团任职。工作的劳累丝毫没有影响他对拼贴画的热情,多年来,他总会挤出时间,实践着对拼贴画的奇思妙想。纸贴画技术纯熟后,姚少武又开始在作画材料上寻找突破。一天他和工友们搬运一车皮碎布,搬运结束后,他见散落在地上的碎布颜色鲜艳,十分好看,立刻灵感闪现。当晚姚少武就以剪代笔,以这些碎布为色,运用布料的自然纹理,制作出了第一张布贴画。

上世纪90年代初,从武汉教育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后,姚少武把在校园里习得的国画、水彩画以及油画技巧移接到布贴技艺上,由此其布贴画创作开始产生质的飞跃,凭借其具水墨画般意境、水彩画般绚丽的贴画作品,在省、市甚至全国比赛中屡屡获奖。著名老画家鲁慕迅先生看了他的布贴画后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丝帛棉麻巧剪裁,慧心幻出万花开”的诗句。





52岁的姚先生爱好拼贴画已经30多年了,无论这位“杂家”所用的原材有多杂,他始终坚持不用一笔一墨,就连人物的眉眼,动物的毛发都是他精心剪贴而成。姚先生说:“希望大家能看到我作品中不落笔墨的纯真,并喜欢上拼贴画艺术。”

姚少武的拼贴画往往是在随意中展现美感,他的拼贴画十分自然,没有拼凑的痕迹,浑然天成。姚少武懂得博采众长,他的作品,从骨子里渗透着西画的功底,流淌着国画的神韵,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特别爱动脑筋,能依据有限的原材料巧妙构图,并大胆创新,把自己的个性和情趣都融到了民间拼贴画艺术中。






在创作了大量用蛋壳、铅笔屑、树皮、树叶等拼贴的画作精品后,近年来,姚少武又迷上了蝶翅贴画和邮票贴画。他创作的邮票贴画和蝴蝶贴画精品不仅在国内颇有名气,一些作品还被日本的几家画院收藏。

在邮票贴画成为拼贴画新宠的今天,姚先生也赶上了这个时髦。他的邮票画打破了工笔画的平面构图传统,运用平铺或重叠的手法,使画面层次分明、自然流畅。他既能拼贴成粗犷遒劲的版画、潇洒淋漓的水彩画,也能做成绚烂厚重的油画。姚少武作画注重保留邮票的特色,如齿孔、面值、“中国邮政”、盖销日戳等,让人从邮票原汁原味中感受情趣。姚先生对色彩十分敏感,他能在色彩缤纷的世界里游刃有余,能从成百上千张方寸大小的邮票中轻而易举地捕捉到所需的颜色。



转自作舟博客,背景音乐《乱红·箫与钢琴》专辑来自小声音,含嫣特注并致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飘尘永魂 回复 悄悄话 能工巧匠 多谢含嫣推荐!
风中秋叶 回复 悄悄话 哇!真不简单!欣赏,欣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