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写历史题材,请读历史, 哪怕稍微读一点

(2009-11-11 09:12:04) 下一个

近些年来,出现了许多以国共两党之间的谍战为主题的电视剧,如前几年的暗算还有这一二年来许多这方面题材的电视剧。但是一个显著的错误,就是作者对当时的历史了解十分有限,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组织机构的延革和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称谓,不甚了解,时常搞错。凭想当然去编排。

如果我说在1949年,中共有一个机构叫中央文革,人们肯定知道我在胡说八道,中央文革的出现是1966 年的事。
那么,在 电视剧暗算里,该剧的叙述的历史年代是20 世纪的30 年代, 剧中, 中共地下党一位高干就说, 我们打入南京国防部的同志........ 
国民党政府的国防部, 是出现在 1947 年召开伪国大后, 才有的机构,怎么会在30 年代就有,那时叫军委会。 没有国防部名称这一说。

更有甚者,电视剧“黑玫瑰”把国民党政府的国防部和保密局的存在时间放在1942 年。1942  即没有国防部,更没有保密局。保密局的前身是军统,保密局的出现是在戴笠死后,1946 年以后的事。

还有,很多电视剧中,国民党军的军服,不管是正规部队,还是军统,也不分时期,都是清一色的美军制服,抗战中,除了在印缅战场上的部分国民党部队着美式军服外,其余的都是中国式军服。 美式军服大规模出现在国民党部队是抗战胜利后,美国军援国民党政府的一部分。编剧的心态是穿美式军服 养眼,相比中国式军服的土气。

在军事片中,国民党的武器装备,也是一片混乱,汤姆式冲锋枪会出现在抗战的影片中,美式装备出现在国民党部队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时,国民党最精锐部队是德式装备,而不是美式装备。捷克机枪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装备。

国民党内部的上下级之间的称谓,也是一个问题, 下级称呼上级为某某长官,自称为属下,或部下,很少有自称卑职的,称卑职,那是晚清时期的事,同级互相称同志,先生 或官职。在行文上,一个典型的用法是将姓放在官职之前,名放在官职之后。

拍历史剧,不管什么题材,要先看一下历史书籍,看看当时的风俗习惯,称呼行文方式,服装制式,机构名称的沿革和变化。不能乱来,照这么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视剧里会出现一群身穿美式军服的士兵。在一部叙述抗战时期的影片里会看到国防部和保密局的特务们用清朝的称呼互相招呼。

除了对国民党的那一套制度,称谓,制服 不甚了解外,对共产党的机构更是一窍不通,如一些反映地下党斗争的电视剧,就怎么也分不清我党的组织机构的沿革和变化,如我党地方机构的名称,长江局,南方局,上海中央局, 中原局等, 这些对现在那些30-40 岁的编剧们来说,是一件怎么也搞不明白的事。

 

 

六十年前的事,对现今30-40 岁的编剧们来说,那是一个遥远的过去,他们无须去了解,哪怕是稍微知道一下也好,也懒得去做,反正只要有人看,有人买就行了,至于是否符合历史,这不是这些编剧们的事。所以就会出现历史学家看不懂历史影片,而这些影片却在说是反映历史。

最近看到一篇一个老将军子女纪念其父的文章,说是其父在文革后期,曾担任某省一把手,五个职衔竟然包括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一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