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是由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题写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
第二套人民币中“中国人民银行”六字改由当时在央行任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所书写。
在当时,人民币的设计和人民币上的题字是作为国家机密不能泄漏的,所以几十年来马文蔚守口如瓶,从未向任何人提及。
直到1983年因一篇错误的报道,马文蔚上书央行,真相才得以被揭开。随后央行一次性发给马文蔚5000元人民币作为稿费。同时,为了表彰马文蔚对金融事业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以及他对工作的严谨作风,为改善其住房条件,特拨专款14000元。
马文蔚,他不是职业书法家,更准确地说他是被书法耽搁的经济学家
1904年,马文蔚出生于太原阳曲县黄寨村,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因为一手好字,受到阎锡山赏识,在驻南京第三集团军办事处任秘书;中原大战后,阎锡山惨败蒋介石,马文蔚则在傅作义介绍下,跳槽加转行做起了金融,在国民党中央造币厂审查委员会 任文书副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文蔚则在当时的四联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当视察员,从零开始,他大量阅读金融书籍,接触大大小小的金融问题,俨然成了经济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他也以金融人才的身份经薄一波推荐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
写这套字的时候是在1950年,当时南汉辰行长拿出毛笔请马文蔚写字,马文蔚用不同字体不同样式写了几套,南汉辰行长特地从中挑出了最好的一套。。。第二年,马文蔚的字就印在了人民币上,此时他已被调离了北京!
1957年,马文蔚被错划为右派,与家属和仅有女儿回到原籍自谋生活,马先生倒也怡然自得,珍藏名人字画,写书法,舞剑。。。被人鄙视,文革抄家时,他始终没有拿人民币上的字作为护身符,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
直到1983年,《山西日报》刊发了一则《“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是冀朝鼎手笔》的文章,老人再也坐不住了,他给给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副行长胡景云写了一封信,“本来我是不想把这秘密说出来的,事情过去了30年了,南汉宸行长也去世了,但我不能看着报纸以讹传讹。如果我把这个秘密带走,就对不住南汉宸行长和宁嘉风、郑伯彬同志。”
就这样,水落石出,1983年《山西日报》等媒体登报致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特地奖励马文蔚2000元,算是迟到的稿费。。。当然,马文蔚的“右派”帽子也在1978年得到了平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中的"国""银"已经不再是马老原版的繁体字,因为1980年,80高龄的马老已经拿不稳笔了,最终北京印钞厂的专家古今并用,套用了马老的"国"字的"口"与"银"字的"艮"字,"玉"和"金"则是印钞厂的同志们加工书写。
第四套人民币是筹划设计时间最长的一套人民币,从1967年1月央行提出设计第四套人民币的设想,到1985年5月定案,历时18年,这期间经历了文革期间曲曲折折,排除了各种极左干扰,最终才避免了第四套人民币在设计上的灾难。重新设计过的50元正面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头像,背面用黄河图,100元正面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位领袖像,背面用井冈山全景,并将两张票券作为第四套人民币的配套面额。
第四套人民币在票面上全部采用了规范化汉字,但字体仍沿用马文蔚先生的“张黑女”碑体,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中的“国”和“银”两个字,及六种主币面值的“圆” 字,都分别改成了
“國 / 国”、“銀 / 银”、“圓 / 圆”
------------
《张玄(字黑女)碑》“黑女”非女,是北魏南阳太守,真真的一大男人。张黑女,读作张(zhāng)黑(hè)女(rǔ),音(张贺汝)。书法的一种碑体。我们现在所熟视的第二~五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就属于“张黑女体”。《张黑女》用笔圆融。
今人所称“魏碑”,大部分是北魏墓志。说到魏碑,总使人想到其笔划如刀砍斧劈,刚硬坚挺,气势如金刚力士,力扛千斤。而《张黑女》全不如此。它用笔圆融,少有魏碑的生辣之气,却是书体走向成熟的魏碑,更是较为成熟的楷书。虽然,它稍有篆隶味字形成扁势却更见其古朴天真,较之唐楷的法度森严,多了几分雍容,多了几分萧散,多了几分难得的盎然生气。
康有为对碑极为推崇,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日“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旬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醋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清代大书家何绍基于《张黑女》用力最多。
何绍基有幸购得此帖,称其“化篆分入楷,遂尔无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者”“余自得此帖后,旋观海于登州,既而旋楚。次年丙戌入都,丁亥游汴,复入都,旋楚,戊子冬复入都,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箧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
欧阳中石先生谈到此贴的临习技巧时说:“如用大笔少墨,从容斟酌,轻轻点画,便极易得其面目。”
张黑女碑,《张玄墓志》的别名,全名《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属魏碑书体精品。刻于北魏。书体独具风貌,结体多取横势,外宽内紧,笔势潇洒,点画含蓄,时有行书意趣。该碑正书,20行,行20字,据剪裱本共367字。该碑秀劲可爱,梁启超曾下工夫研习,颇有心得。过去有人读作“张褐汝”——“zhangheru”。该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出土地不祥。志称“葬于蒲坂城”,或当出于山西永济境。原石久佚,传世仅存剪裱孤本。此本清初曾归成榑,道光五年(1825年)归道州何绍基,民国间曾为锡山秦文锦所得。以纸本考其年代,似是明拓。
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志,君讳玄,字黑女,南阳白水人也。出自皇帝之苗裔。昔在中叶,作牧周、殷。爰及
汉、魏司徒、司空。不因举烛,便自高明;无假置水,故已清洁。远祖和,吏部尚书、并州刺史。祖具,中坚将军、新平太守。父,汤寇将军、蒲坂令。所谓话华盖相晖,容光照世。君禀阴阳之纯精,含五行之秀气,雅性高奇,识量冲远。解褐中书侍郎,除南阳太守。严威既被,其犹草上加风,民之悦化,若鱼之乐水。方欲羽翼天朝,抓牙帝室。何图幽灵无简,歼此名哲。春秋卅有二,太和十七年,薨于蒲坂城建中乡孝义里。妻,河北进寿女。寿为巨禄太守。便是瑰宝相映,琼玉参差。俱以普泰元年,岁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于蒲坂城东原之上。君临终清悟,神捎端明,动言成轨,泯然去世。于时兆人同悲,遐方凄(长)泣。故刊石传光以作诵曰:郁矣兰胄,茂乎芳干。叶映霄衢,根通海翰。杰气贯岳,荣光接汉。德与风翔,泽丛雨散。运谢星驰,时流迅速。既凋桐枝,复催良木。三河奄曜,川塸丧烛。痛感毛群,悲伤羽族;扃堂无晓,坟宇唯昏。咸韬松户,共寝泉门。追风永迈,式铭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