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报纸上讨论广州妇联所做的一次民意调查“六成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这个议题,大多是指责中国的教育的,诸如“哲学教育缺失”(马庆云),女性精神不独立, 白受高等教育了(吴永麟)等。看了这样的论述,我就想如果我现在是大学生,我嫁人的时候该怎么做?想来想,我也跟这六成女大学生差不多,想嫁一个有钱的,生活无忧的。我希望自己一嫁过去,不必为柴米油盐和房子发愁,我可以生活得相对无虑。我进一步想,天底下哪个女孩子不想嫁过去以后,生活得好一点的?难道这世界上有专门挑谁家穷嫁给谁的?
首先看这个民意调查。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我猜如果问题是:你要嫁给你爱的人还是嫁给你不爱但是有钱的人?如果是这样的问题,如果大多数女大学生都答不嫁爱情而嫁钱,这个问题才可能成立。原因是如果中国二十岁左右的女大学生(我们想象她们都该浪漫而不讲究实际)都如此势利,她们实在是没救了,一批势利眼的唯钱试图的新一代。但是如果问题是你嫁有钱还是没钱的,任何一个有常识的女人,都会说,嫁个有钱的。凭什么女人就得嫁给没钱的穷人,如果不爱他?常识上看,嫁给让自己的生活更好的人,是基本常识。如果中国女大学生都丧失了常识,专门捡穷还自己不待见的男人嫁,我觉得才震惊和可怕。
再看这些人对女大学生的批评,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男性。有个评论家说:“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我看了这样的话,笑出了声。说这种蠢话的人属于没有常识之类的。人类的婚姻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是西方中产阶级在女性获得选举权和经济权之后才出现的新事物。在女性没有经济独立的过去,结婚对女性来说是嫁人,是找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人。看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西方的伟大文学作品,多是聪明的女人如何找一个富二代嫁过去的故事——西方伟大的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再就是嫁给了富人可是跟自己的爱情有矛盾的女人的悲剧——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伟大的福楼拜的《包法力夫人》等等。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有在女性获得彻底的经济独立之后才可能。
而看看中国今天的现实,女性获得政治的、经济的独立比男性要难多了。上小学、中学、大学,女生的学习恐怕都不比男生差,虽说大多数老师的都告诉女生你就是学习好,将来也不见得比男性强。男孩子有后劲,女孩子跟男孩子比,天生将来就不如他们。这种理论女孩子们以及我都听得多了。可是我们还在父母的拥抱里,可以不在乎,继续学习成绩出色。但是一毕业,男生容易找工作,女生却因为是女的,就比男生难找工作多了。当头一棒就喝来,女大学生不得不意识到,就因为是女的,你的路就比男的难,你就矮一截。
就是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不久女人就意识到,想得到提升,不那么容易,需要很多人脉。女人要想找人脉,在中国这个男权无处不在男权掌握一切的社会里,实在不那么容易。以身相许,不得已为之,凡是顶头上司是男性的,恐怕很少有人没有这个压力的。不屈服这个压力,试试你就靠自己的本事得到提升,女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公司里,有几个可以站出来证明自己是完全靠本事提升的?
在这个男权弥漫地统治的社会里,女人的出路实在是不多。社会主义的中国,前三十年至少公开还是提倡男女平等并给予一定制度保障的,比如保证女性在工作场所以及政治代表的比例等等。自1979到现在的三十年,中国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赤裸裸的资本主义经济转向,连共产主义坚信的“男女平等”也都扔掉了。中国厌女症传统立刻复活,还蒸蒸日上,得到体制很大多数男人的支持,女人的路越走越窄,女性面临的歧视是日常生活、工作场所的一部分,凭什么要求女大学生不食人间烟火,专门挑穷的她们也不爱的男人嫁?
我因此觉得任何一个女人希望嫁得好一点都无可厚非。指责开始做实际考虑的女大学生,不如把手指向那些造成女性进步艰难的男人和支持他们的厌女症社会体制。
谢谢评论,沈睿的博客上类似的好文章很多,可惜在中国的主要媒体上并不欢迎这种思想。
找富一代(基本都是中老年了),大家各自寻求的目标很简单,年轻美貌或者金钱权势。他们之间的爱情要么骗自己要么骗别人的。女人最大的投资要在自己身上才是最可靠的
对男人付出就不必了。。现在翻脸不认人的主儿太多了。不如投资自己。
现在的男权社会依然在给女人洗脑,尤其是仍然用牺牲,奉献,忠贞这些词要求婚姻或者爱情中的女性身上。
沈睿说的很贴切,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也确实是女人经济自立后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