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自长阳,笔名巴仁 :)
(2010-01-14 12:14:43)
下一个
(ZT)巴人 ——“长阳人”的后裔,土家族的先祖
巴人,源于“巴族”。巴族,是开拓中原而兴盛华夏民族的先祖之一族。
云南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左右,在百万年的发展东拓过程中,形成左氐羌、右百越、中百濮三大族群,先后分别到达中原而共同演化为大汉民族。中路百濮直接越过巴山(古称娄山为巴山)向东而被称为“巴族”,经峡江流域最先进入无人区中原,带着南方的农耕技术,迅速地发展了农业,后来为“神农氏”炎帝族;左路氐羌向北经岷江河谷先据西北黄土高原次入中原,后来为“轩辕氏”黄帝族;右路百越向南沿西江河谷先据东南沿海之滨再北上,后入主中原。
巴族东拓中原时留居峡江流域的后裔,其典型代表先为“长阳人”,嗣后为“巴人”,是当代土家民族的先祖。
巴人,4000年前的尧舜夏代就定居活跃在以峡江流域为中心的中国中南部的广大区域,他们称自己的民族为“毕兹卡”,称自己的语言为“毕滋洒”。最早他称“巴人”,在后来的汉文史书中统称为“巴”、“夷”、“蛮”或“土人”。夏商称“巴”、“巴人”、“巴族”;周称“夷”,巴人活动中心的清江称“夷水”、巴国城称“夷城”;秦汉以后称“蛮”,为“南蛮”、“武陵蛮”、“五溪蛮”、“清江蛮”、“施州蛮”“巴蛮”、“廪君蛮”等等,在蛮字前面加地名,就是指定居在这一带的巴人;宋代以后称“土”,“土人”、“土酋”;明清时称“客籍”、“土民”;迄至清中,“土家”的称谓方予出现。
“巴”字在甲骨文中为持“节”(权威的象征)的人形。巴人智慧而彪捍蛮勇,早期猎牛之撕食,捕象之食肉,狂舞之如虎,作剑之横行天下,造舟之浮游四方,制盐之巴兴蛮旺。居据秦岭以南、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发达的巴区峡江流域(当时三峡水路不通,又有清江之便,为东西大通道),在舜末已出现私有制,夏末已产生巴文,早商已进入青铜时代并建立巴国、建成国都夷城(初于香炉石),商中已有强大的军队,商末巴师八国同武王伐纣,打败了强大的殷军,终致商朝灭亡。这里,已成为中国古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因巴王廪君出生、兴盛于这里的武落钟离山(长阳县城西20Km的清江南岸,距“长阳人”遗址19Km),后来又在这里建立了“地跨川东、鄂西”的巴国,而被史界称之巴源。巴国曾为与商朝争战,与楚、秦抗衡的强国。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所并。后来,大部分巴人融合到其它民族。世界知名的民族学家潘光旦教授指出:中原政权与文化的伸入,使巴人陆续异化,长江以北为隋唐,洞庭南北为宋元,川南黔北为明清,唯奥僻的武陵山区变化有限。
长期居住在武陵山区的巴人这一稳定的人群共同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土家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的一种独立语言),逐渐形成单一民族。历代封建统治阶层恐惧民族凝聚,相继强力厄刹这一民族而无果。秦汉以后的封建王朝便在巴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羁糜政策,元、明、清时期乃实行土司制度。清雍正13年(1735年)采取强制的“改土归流”政策仍无果。而巴人生性捍蛮,勇猛不屈。《三国》中的“蛮丁”、“蛮将”即为居住战区之巴人为伍群,广西太平军起义有多处响应,贵州苗族起义有数千人参与,云南回族起义有多处暴动,当年红军起事即有大批人员参加队伍。这里是贺龙率领红四军活动的重要区域,并在这里建立了我党较早的边区、苏区。这一民族地区先后出现了贺龙、廖汉生、黎化南、王尔琢、周逸群、旷继勋、袁任远等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将帅3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