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再感悟一个,照片的欣赏

(2014-08-02 05:32:08) 下一个

对任何一个/一种作品的欣赏都跟欣赏者的背景有关,所以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即使公认的经典,也有人不喜欢。比如哈姆莱特,有专家说是莎士比亚最差的作品之一,甚至托尔斯泰完全不认为莎士比亚是个大师。红楼梦,也有人看不进去,比如我。Jazz, 古典音乐,都有人喜欢、也有人听着是折磨。印象派的画刚出来的时候为专家所不接受,也是慢慢地成了经典。

那什么是好作品、经典呢?不会因为和我一样的人对曹雪芹不感冒,曹雪芹就不是大师了吧?但是为什么说曹雪芹是大师呢?大概条件有二:(1)为不少专家认可,and/or 为大众喜闻乐见,(2)经过时间的检验。

我感觉什么艺术形式越具体越接近现实,对它的接受程度越容易受欣赏者的自身经历和背景左右。摄影由于是对着场景记录,所以辨识度更高,更容易受读者的背景影响。所以就有了老外爱看中国的民俗、山水风格的风光,而我们中国人自己看着司空见惯;中国人爱看美国的西部大片,在美国的人倒是已经看得审美疲劳。或者我们在欧洲之外的人爱看巴黎的扫街片,巴黎人看不出为什么要扫来。

就是因为纪实片(包括纪实的风光片)主要是传达一个描述(比如穿着印度服饰的肖像),那么对这个情景熟悉的人就从照片里看不到新的信息,就不爱看了。抽象一点的片子主要是传达一个情绪,而如果这个情绪(比如风光片的冲击力和美感)比较单一,欣赏者看多了也不会得到新的冲击,也不爱看了。 

那么照片怎样才耐看呢?摄影史上的经典都是令人百看不厌的,我想要符合两个条件:(1)是作品本身的完美,从取景构图到效果的完美,(2)是作品传达的描述和情绪的唯一性和复杂性。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人司空见惯,才能每看都能挑战欣赏者的注意力。

另一个方面,作品对读者也是要求的,不可避免,有些东西就是阳春白雪,是acquired taste,需要一定的有心训练才能品出其中的妙处,这就是小众的作品(当然大小是相对的)。好比喝葡萄酒,很多人开始就不喜欢其苦涩,喜欢偏甜偏果味的(中国人喝葡萄酒以前就是这样),但是有的人会develop出对那种苦涩的感觉,在其中发现很复杂的层次和享受。通俗小说人人接受,但是对诗歌的欣赏,就小众一些。流行歌曲容易接受,古典音乐就小众一些。很多沾上“现代”名称的东西,还有行为艺术,都比较小众,圈外的不易理解接受。摄影也是类似,挂历明信片和国家地理杂志上的照片容易被喜欢,漂亮的婚纱、肖像容易被接受,而更细腻更含蓄的一些摄影作品
就需要欣赏者知道在画面去寻找什么东西来看,也许需要欣赏者也是实践者,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我一直觉得我听古典音乐,必然没有小范老师理解得透,因为我只能听到总体效果,听不出演奏者用的什么技巧和其中日积月累的苦心。我学过一点书法,外国人最容易欣赏的是草书,因为不用看懂字,他们也能看出行云流水的效果,但是其中笔墨运用的细微之处,以及其中潜伏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暗流,老外甚至是没有练过书法的人是感觉不到的。




不管怎样,在欣赏上存在争议都是不可避免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