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芝加哥散记

(2009-08-10 15:21:21) 下一个
我们从一来美国就工作,生活在中西部的这个规模中等的城市. 与不少来美后在“大学城” 读书工作的同胞相比, 我们已算是住在”城里”了. 但住在这儿这么多年, “城市”的概念与我们的居住地总是有着距离. 我和太太都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 对“大”城市的眷恋特深. 记得第一次去纽约, 在街上看到下班点钟从地铁站出来一手抱孩子一手提着刚买的食品匆匆往家赶的当地人, 感觉就那么亲. 这才是我们熟悉的都市 生活!

我们喜欢旅游. 美国多数著名的国家公园, 从东部的大雾山到西部的黄石大峡谷我们几乎都玩过了. 但是城市, 特大的城市, 如纽约, 波士顿, 还有芝加哥仍在我们的出游名单上. 芝加哥距我们的城市不远, 所以我们便一趟趟往“城里”跑, 期望找回点感觉.

第一次到芝加哥是九四年十月, 这是我们到美国后的第一次出游, 也是第一次在州际高速公路上长途开车. 问题不少: 我们那辆瞎了一只眼的破车在半路上“企图”罢工; 一路上各种指示路牌使我们眼花缭乱 (那时我刚到美国四个月, 太太刚刚到). 一路上要快速辨 认标牌, 以做出驾驶决定令我很是紧张. 在芝加哥, 住在研究生时的同学家. 同学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 家就安在实验楼不远, 走路也就是五分钟. 虽然我们不似许多初来美国的人那样有浓厚的兴 趣 对名校校园做 “朝拜”似的游览, 但第二日仍随同学在校园中小游. 印象深刻的是在校园一角里落了一地艳黄的树叶, 几乎是纯色, 将地面完全盖住. 人在树下,天地一色,秋意甚浓.

游芝加哥的主题之一是建筑. 自然不能免俗要登西尔斯大厦, 但要领略这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就一定 要在街上走走. Michigan Ave. 几乎每个游人都走过或长或短的一段, 但最具这个城市特色的是沿芝 加哥河一路漫游. 各个年代修建的, 高低不等的厦宇将天空遮挡得只剩头顶上窄窄的一条. 早年的 建筑在楼角, 屋顶和大门上端多有造型各异的石头浮雕或青铜造象, 是除建筑主体外观外又一景致. 如果说现代建筑以线条简洁明快, 注重功能,实效, 那么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建筑的富丽堂 皇常常 达到了精细造极的地步. 面对这些建筑大堂里天花板墙壁的华丽造型和夺目的色彩, 我只能感叹当年工艺者的艺术造诣了.

不仅仅是高楼. 跨在河上的数架铁桥, 特别是两端桥头堡也是早年这个城市 建设者们的节作. 九八年 初夏陪岳父母再游芝加哥时, 我们乘水上出租 (Water Taxi) 由海军码头到达西尔斯大厦. 登楼 观光后 再次沿河往回走. 在芝加哥河边注目看着一条条帆船缓缓驶过分开升起的铁桥, 一路开进 大湖. 两岸 的车辆停在桥口耐心地等待铁桥缓缓回落, 路上的游人围在河边, 船上水边的人相互挥手 致意. 白帆, 黑桥, 绿水. 这是一种纯粹的城市景观, 但又洋溢着古老的风情. 我当时真希望自己 也能在那船上, 享受在城中钻桥过洞的情调. 那只是一个下午的梦想, 随后也变成对芝加哥的记忆.

中国城总是要去的, 至少也要让嘴和肚子得到满足, 虽然视觉上的不快总是难免的. 三藩, 纽约和落衫基的中国城是在每一本导游册上重点推荐的旅游点. 中国城对于美国人而言, 这里好象是国中之国, 到处洋溢着异国的情调. 我们却是从另一角度看它们, 在与主流市区环境比较中慨叹国人卫生概 念的缺欠, 芝加哥的中国城也有类似的问题. 老四川店堂装饰和菜肴质量尚可称道, 尤其是麻辣牛筋 不仅味道正宗, 选料和切片薄厚形状都比我们那里自称地道四川餐馆强不知多少倍. 与老四川作邻居的一家广东餐馆开始给我们印象不坏, 但最后一次去后发现店面装修严重落伍, 餐桌上铺的厚厚一摞廉价塑料布让人顿失口味. 三喜的早茶色香味型可谓上乘, 只是由这城中各处聚来的广东老乡们嗓门大, 搞得热闹无比.

除去中餐外, 其它风味的餐馆未尝不可一试. 二OOO年三访芝加哥时, 在距城二十哩的小旅馆住下 后急忙杀奔不远的一家中餐馆. 餐馆的美国服务生和讲究的餐具使我们感到有点异常, 但点的两道菜的味道又让我们非常满意, 很接近清淡的粤菜味道. 心满意足步出餐馆时才发现目标的中餐馆其 实是在隔壁. 两家使用同一停车场, 招牌又挂一起. 虽然上了一当, 但晚饭的体验, 无论菜的形色味 还是厅堂的布置和餐具的搭配, 都是上乘.

与吃相关的是在芝加哥采买些食品杂货. 我们每次都要在中国城的杂货店买些干货, 象木耳香蘑之 类. 价格上不见得便宜多少, 但质量上则有天地差别. 二OO二年感恩节前再入芝加哥时, 一位在这里住了多年的朋友带我们到波兰人开的食品店购物. 挂在柜台里的各样香肠和熟肉, 还有点缀漂亮的 各式点心让我们胃口和钱袋大开. 这虽已不是传统的移民小店, 缺了在电影或黑白照片上才 能见到 的夕日的氛围, 但店员和顾客之间波兰话的对白却使人恍惚感到这是异乡它处.

海军码头(Navy Pier) 是芝加哥旅游重点. 最初两回对这个在芝加哥游客排名第一的景区只有浅淡的印象. 记得看过一张六十年代末期的照片, 当时的海军码头仍是船进船出, 货上货下的繁忙 商业港口. 今天它已完全成为个开发充分的城市游览点, 一点看不出货运码头的迹象. 这里到处是熙熙攘攘的游人, 五颜六色的礼品店, 大大小小的游乐设施, 还有在码头上为自己生意大声吆喝 的商人. 就一个 词: 热闹. 在这里, 我们永远是 “穷人", 但消费能力的多少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好心情, 嘴一直是咧着 的. 看着停靠在岸边漂亮气派的游船和大帆船, 我向太太发誓一定带她上船在湖上一游, 今后 !!! 虽说这之后又两次到芝加 哥, 仍没有呈现我的诺言, 但仍是心中美好意愿之一. 码头近最远端有个 啤酒园, 要一瓶啤酒坐在露天的圆桌边, 一边听乐队的演唱, 一边观赏湖上飞驰的游艇.

海军码头上出租自行车让游人用另一种方式来体会芝加哥. 二OO四年决定再游芝加哥时我们将这个项目加到日程中. 到达的次日上午在海军码头租了两辆自行车, 沿密之根湖边专门为跑步, 滑旱冰和骑车人铺的小路向北狂蹬. 五月底在芝加哥的湖畔仍有凉意, 但骑上十分钟后浑身便微微发热. 水天合一的风光是这个内陆特大城市的又一特色, 只是骑在车上品味它和坐在海军码头上静观很是不同. 沙滩排球场上年青人准备着一早的比赛, 陌生人好像打个招呼做个自我介绍便也加入进来. 我们将车停在路边的石阶上, 一边是车流飞动的Lake Shore Drive 和临街公寓楼, 一边是白帆闪动, 水鸟低飞的湖面. 我原来暗中打算好骑着车在楼群中的街道上飞驰一阵, 只因太太担心危险而作罢. 从小练就的车缝间飞车本领只好待下次再操练了.

能够让人百游不厌的地方不多, 芝加哥就是之一, 每次都有新的感觉和体验. 甚至如水族馆这样的 “儿 童乐园”一样能给我们自己都没有预料的快乐. 二OO四年一游中我们第三次进水族馆, 目标就是看看那些 “小鱼”. 我们混在大群学龄儿童中, 爬在玻璃窗前 看着一条小鱼游近比它大数十倍鳖. 那鳖是 比我们稳重, 对水缸内外的好奇者 (小鱼和我) 爱搭不理的. 色彩斑斓的热带鱼, 怪头呆脑的深海鱼都 能吸引我们注目一阵.

说到芝加哥的博物馆, 展览馆中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是Chicago Art Institute 和 Field Museum. 前者收藏 展出的印象派大师的作品是全美第一流的, 对美术作品感兴趣的朋友 在这里流连一整天也不为过. Field Museum有着丰富的固定馆展, 多数是针对青少年自然人文类型. 这里同样还有很多巡回展览, 我们看过一个俄国沙皇家族服装饰物用品展, 最近一次芝加 哥游时看了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展 品, 以清乾隆为主题展览. 大概是蒋先生的国民党政府退到台湾时将太多的珍贵文物带走, 总让我有 种清朝皇帝日子过得不及沙皇富贵的感觉. Field Museum 为两个展览布置的展室效果非常得当, 光线柔和. 今年十月到明年一月还将有一个中国摄影展, 我们正在盘算着什么时候去看呢.

也许明年再访芝加哥. 芝加哥文化中心内的广播通讯博物馆据说是个充满乐趣的场所, 而且几乎每 天中午中心里都有来自芝加哥不同团体表演的音乐节目. 还没有晚间到芝加哥的酒吧里听JAZZ 的 演唱, 还应当在这里听次音乐会, 在湖上作一次带晚餐的CRUISE, 还有…..你真想给自己找乐子, 还怕没招儿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