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氏璧 小传 zt

(2009-08-06 12:45:56) 下一个
    ·芦 紫·

故乡怀远荆山东麓有一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或抱玉岩,相传是从前卞和抱璞泣血之处。洞石青翠圆润,可容数十人,且冬暖夏凉,唐宋以来游人题咏不绝,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苏东坡诗曰:“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附近还有采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名胜。故事最早载于《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楚人卞和见凤凰栖于石上,民谚: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大异之,遂献石于楚厉王,厉王以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复献之,王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璞痛泣,三日三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闻之,使玉匠剖璞,果得宝玉,感其忠,悯其刑,赐名为“和氏璧”,封侯,卞和辞而不就,归隐以终。

卞和,断双足不改其志,封侯爵不动其心,为后人留下一块希世珍宝和氏璧,千古高风,彪炳史册,万世景仰。三千年风云变幻,沧海桑田,那块和氏美玉的命运又是如何呢?据《战国策》,从楚文王起,和氏璧就是楚国镇国之宝。楚威王时在一次赏玉大宴时被人乘乱偷走,张仪成了重点嫌疑犯被审问拷打。张仪获释后逃叛到秦国并当了丞相,派兵灭楚,报了一剑之仇。据《史记》,后来,和氏璧流传到了赵国,为赵惠文王所有。秦昭王闻之,愿以十五座城来换此玉,就有了成语“价值连城”。蔺相如携璧赴秦,秦王见璧爱不释手,却不提十五城的事,蔺相如假称玉有瑕,要回玉璧,不惜玉石俱焚,当庭力争,终不辱使命,保下玉璧,连夜送回赵国,“完璧归赵”。见过美玉的贪婪秦王哪肯罢休,遂起兵灭赵,把和氏璧占为己有。赵王何辜?怀璧其罪也!

秦始皇嬴政英明神武,扫荡六合,一统寰宇,成为千古一帝。虽是风光已极,但内心却惶惑不安。因他老娘赵姬不贞,外面不少野男人,多有人说他是吕不韦的野种,加之黄河泛滥,彗星出现,謠言大盛,嬴政的合法地位受到质疑。嬴政心中灵光一闪,在这块天下闻名的和氏璧上动开了脑筋。他命玉匠把和氏璧琢磨成四寸见方的玉玺,上镌五龙绞钮,并刻上李斯的“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从此和氏璧成了秦始皇的宝印,是天授皇权的象征。那时的老百姓好糊弄,都相信了嬴政是真龙天子,流言遂止。不久嬴政的龙舟在洞庭湖遭遇风浪,危在旦夕,嬴政狗急跳墙,掏出玉玺扔到湖中,果然是希世珍宝,湖上倾刻风平浪静。风浪虽弥,但和氏璧却由此失落。八年后,嬴政出巡,在华阴道上有神仙又将此传国玉玺送回。不久,秦亡,只当了46天皇帝的秦三世子婴跪在咸阳道上,把玉玺献给新主刘邦,高祖为了显示与“旧社会”的不同,改其铭文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称之为汉传国玉玺。

后王莽篡位,向太后要玉玺,太后大怒,以玉玺击之,触地崩坏一角,王莽命人以黄金镶之,虽工艺精巧,终留下残缺之憾。莽兵败死,玉玺复归汉帝刘玄。三年后赤眉军杀刘玄,夺玉玺,立刘盆子,后赤眉兵败,把玉玺献给刘秀。东汉末,天下大乱,少帝出逃,玉玺失踪。后董卓作乱,孙坚攻入洛阳,见一井中有五色云气,从井中捞出一自尽宫女,发现其颈上的锦匣中竟是传国玉玺,大喜,以为天命所归,将来可称帝,但被人私告袁绍,来向他索要,孙不给,反目成仇,孙引兵归,路遭刘表拦击要玉玺,孙坚被杀。几年后其子孙策把玉玺押给袁术,借得三千兵马,打下江南半壁天下。袁术得玉玺后狂妄称帝,不久兵败死于寿县,玉玺复归汉献帝。

后来汉“禅让”与魏,曹丕使人在玉玺上刻隶字“大魏受汉传玉玺”,这样玉玺上就有十五个字了。后三国归晋,玉玺又“禅让”到晋武帝手中。四十年后,前赵俘晋怀帝,抢去玉玺,二十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又在玺上刻“天命石氏”四个字,玉玺上就有十九个字了。又是二十年,冉魏杀尽石勒子孙,夺得玉玺,但被晋将骗走,复归晋。又经历了南朝宋齐梁陈的纷争,玉玺颠沛流离,终于一统于隋。隋亡,萧后携玉玺遁入突厥。李世民继位后,因无玉玺,寝食不安,派李靖伐突厥,迎回萧后和玉玺,大喜。唐末,朱全忠废唐哀帝,夺玉玺,建后梁。十余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玉玺又归唐。十三年后,石敬塘引攻占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自焚,流传一千多年的传国玉玺和氏璧再次地消失。

后周时,赵匡胤一杆铁棒,打天下四百军州都姓赵,大宋朝兴。但无传国玉玺,底气不足,只的用后周仿制的“皇帝神玺 ”玉玺聊以自慰。谁知到了宋哲宗时,有个叫段义的乡下人种田时发现一玉玺,送到朝廷,哲宗大喜,招来十三名大学士开个鉴定会,认定此乃和氏璧传国玉玺也!宋朝皇帝这下又神气起来,可没神气多久,金兵破汴梁,钦徽二帝连同玉玺都被掠往金国,传国玉玺从此失踪,有记载,1294年,玉玺再现元大都,后来元顺帝贴身带了玉玺远蹿北国,但后来即下落不明,成了千古之谜。

小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称帝后,因出身微贱,更需要这块玉玺来撑腰壮胆,就派徐达常遇春万里奔袭,追击远遁漠北的元军残部,灭元,其目的即在找回传国玉玺,但却无功而返,在掠回的所有珍宝中没有传国玺!成为朱元璋一生的三大憾事之首:“少传国之玺”。少了玉玺这块硬梆梆的“腰牌”,皇帝就“名不正,言不顺”,好像是无驾照开车的黑户草头王,坐在龙椅上也心虚气短,像是“小娘养的 ”,被人讥讽为“白板”皇帝。自从秦始皇琢璧为玺,传国玉玺就成了江山社稷的标志,无上皇权的像征,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国之重器,或曰皇帝的身份证。得玉玺者得天下,天命所归;失玉玺者失天下,气数已尽。得玉玺者,趾高气扬,面南称孤;失玉玺者,垂头丧气,惶惶然不可终日,如同大观园里贾宝玉戴的那块通灵宝玉。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明清两代,都不断有为皇上分忧的臣民“发现”传国玉玺,献给皇上,但皆伪造仿造之赝品。乾隆帝得一玉玺,晶莹光华,一角镶金,铭文俱在,状极似传国玺,虽知其伪,权以假当真,聊胜于无吧。就是这枚假玺在溥仪皇帝被驱逐出宫时也失去踪迹,冯玉祥多方追索亦无下落。好在是共和了,皇帝已成为历史名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黄帝信物的传国玉玺也就不大要紧了。

连假玺都踪迹全无,那和氏玉玺就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头茫茫都不见”,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从春秋时卞和发现美玉到元末玉玺失踪,风风雨雨,历时两千多年。见证了百代兴衰的和氏璧传国玉玺,你在哪里?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正当世人皆以为传国玉玺已经永远消失了的时候,突然爆出一惊天新闻:传国玉玺又现身了!故事如下:

“2004年8月,在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大市场内,一位中国留学生,从几个蒙古人的手中,弄到了一枚奇特的印玺。凭着自身的文物鉴赏知识,他认定这是中国古代的印玺。经过艰难谈判,最终把这件东西买了下来。之后,通过文物专家对其印文的破解以及热释光检测,确认这就是两千余年前的秦王玉玺!”

这消息真是大快人心!但是真是伪,还须进一步鉴定,毕竟“玉玺现身”的故事太多了,而今天的造假技术也早已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地。可此玺出自蒙古人手,与当年元顺帝逃往蒙古至少有地点上的吻合,但愿这枚玉玺就是咱们祖宗传了三千年的国宝,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能有眼福看一看这神乎其神的宝贝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传国玉玺是什么样子?古籍中从无详细描述,更无照片录像留给后人观赏,据传说是纯白色的,也有的说是青绿色,想来不过是一块是块美丽的石头而已,从科学上说就是硅酸盐结晶,那瑞气千条五色云气等说法是不靠谱的。可就是这块小石头,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围绕着这块小石头,悲欢离合,阴谋诡计,你争我夺,杀伐征战,刀光剑影,腥风血雨,演绎出整整一部两千多年的中华历史,俺那乡贤,卞和老爷子若地下有知,是否会为他的不肖子孙们恸哭泪尽,继之以血?哀哉,卞和!痛哉,卞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