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六耳

想到什么写什么。有时是经历,有时是感想, 有时是议论,有时是杜撰的故事,有时是自己编的笑话。
个人资料
lanliuer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德国也拼爹 美国白手起家者凤毛麟角?

(2013-07-15 13:07:54) 下一个


人民日报发表标题为《德国也拼爹,美国的白手起家凤毛麟角》的社论,说: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德国民众收入差距不平等的原因中,有40%可以归结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也就是说,父母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者,他们的孩子进入社会较高阶层相对更顺利,反之则阻碍重重。德国的“拼爹”现象远比一般人预想的严重。
“德国民众收入差距不平等的原因中,有40%可以归结于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个调查结果是可信的。我们看电视, 听广播, 关于“比萨研究”(Pisa Studie)的讨论,常有类似的报告结果。但是,人民日报评论员由此得出“也就是说,父母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者,他们的孩子进入社会较高阶层相对更顺利,反之则阻碍重重。德国的“拼爹”现象远比一般人预想的严重。”的结论,却非常值得我们质疑。
咱首先说说“阻碍重重”。我通读了全文, 发现评论员对此没有具体的解释, 只好凭着在德国生活过18年的经验,自己总结一下。
上过德国幼儿园或送过自己小孩儿上幼儿园的华人都知道, 德国公立幼儿园的收费原则是按父母收入为标准,最低线为0, 最高线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地方300多, 有的地方500多, 也就是说, 父母收入在最低标准以下的, 比方说大学生或失业者,要为孩子上交的托儿费是0, 父母收入超过最高标准的,(基本上双职工的白领就会越限)要上交的托儿费是300多或者500多。对于这个原则, 我听见最多的抱怨是:上限定的太低了,父母年收入超过八万上的,要上交的托儿费和百万富翁, 亿万富翁一样,这个太不合理了。不过, 真正的百万富翁或亿万富翁,送子女去公立幼儿园的也不多,如果非要比较普通白领和百万富翁子女的幼儿教育机会, 还要去比较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的差别。这里是资本主义社会,私立幼儿园千奇百怪,认真比较起来,可能需要十几万字, 咱就暂时在这个结儿上打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交费差别那么大, 会不会因此而受到幼儿园老师的差别对待?这个问题我可以替评论员先回答一下:德国公立幼儿园的收费由市政府的儿童局统一制定标准和统一收费,哪个家长交得多, 哪个家长交得少,幼儿园老师压根就不知道。

总而言之,上述分析可以概括成一个问题:谁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低收入家庭?拼爹拼不过的家庭?人民日报的评论员可以自己去回答这个问题。
说完了幼儿园, 该说小学。这里还只说公立小学。德国公立小学一律免费, 实在钱多得非要交费的家长, 可以在家长委员会上踊跃表现一下, 这个委员会纯属民间组织,里面干的一切好人好事都完全出于自愿, 不仅自愿, 还常常匿名。另外, 德国小学的选校原则是:市政府给该入学的儿童家长写信,按照家庭住址建议几个路程较近的学校可供选择, 信的最后还要严正声明一下:这里提供的选择只是我们以家庭住址为前提供的参考,至于您最终到底要选择哪个学校,还是您自己看着办吧。如果您选择我们为您建议的学校,学校没有权力拒绝您的选择, 如果您非要选择离你家更远的学校, 该学校有可能因为生源以满拒绝您的申请。这个原则和非诚勿扰的男生权利差不多:选择人家为你留灯的,好歹会有学校去上, 选择你自己的心动学校, 有可能会被拒绝。 不过, 找学校的家长比找对象的男生有一大优势: 可以先试试看, 一旦被心动学校拒绝了, 再回头去找为你留灯的学校也不迟。
一般来说, 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 会着重考虑孩子上学的远近,然后再在比较近的几个学校里, 按自己对好坏的定义选一个较好的去处。居住的区域对小学的风气有一定影响,但既然选择是自愿的,就是选了风气不好的学校也基本上是出于父母的懒惰或对此压根本就不在乎。甚或还有抱着另类想法的:让孩子在复杂的环境里锻炼一下。最后,如果当初看走眼选错了学校,过后还有纠正的机会,不管上到了哪个年级都可以随时换地儿。
总而言之,上述分析又可以概括成一个问题:谁是这个原则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低收入家庭? 拼爹拼不过的家庭?人民日报的评论员可以自己去回答这个问题。
说完了小学咱再说中学,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例。德国的公立中学大致分为文理学校,混合学校,主要学校三类。无论哪种类型的学校,还是一律不收费, 钱多得非要交费的, 可以参考小学的模式。文理学校相当于中国的重点高中, 主要培养将来要上大学的学生。主要学校相当于中国的普通中学,着重培养将来动手大于动脑类职业的接班人。学生是要上文理中学还是主要学校,原则上是小学老师按学生小学期间的表现为参考,为家长的选择提供建议, 最后定舵还在家长,非不听老师建议的家长,后果得要自负。不过家长一时做了错误的决策也没关系,上了错误的中学以后还可以反悔。之所以还设置混合学校, 就是给那些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还没确定的人准备的,上了这样学校,既可以将来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也就是拿高中毕业证书),也可以半途改了主意,决定要当光荣的体力劳动者了。
总而言之,上述分析还是可以概括成一个问题:谁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低收入家庭?拼爹拼不过的家庭?人民日报的评论员可以自己去回答这个问题。

说完了中学, 咱再说大学,还是以公立大学为例。德国的公立大学曾经是一律免费, 几年前改革了一下, 变成每学期收几百欧元的学费,后来又改革了一下, 变成了学得太久还不毕业的收费,动作麻利的不收费, 后来又改了。。。但不管怎么改,好像还没听说过有哪位父母因为交不起学费不让孩子上大学的,就算有哪个孩子实在倒楣,摊上了吸毒的,酗酒的,混账的父母,该上大学的学生大都已经成年,可以自己半工半读。值得一说的是德国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助学金的标准和幼儿园一个原则-按父母收入为标准,父母收入超标, 孩子没资格拿助学金,如果该父母过分抠门, 有钱也不资助, 该学生可以陈明理由,申请特例。至于奖学金, 凭的全是学业和社会活动业绩。那有没有发放奖学金的机构暗中做手脚的呢? 也许有,但大多凭的也还是学生自己的社交能力-父母的权力再大也不敢乱用,哪个机构还会看在父母的面子上给差劲的孩子发奖学金? 有不信这个的, 请参看德国前任总统的下场, 越是地位高的就越有人盯,一不小心就被涉嫌以权谋私。
总而言之,上述分析最终还是可以概括成一个问题:谁是这个制度的益者和受害者?-低收入家庭?拼爹拼不过的家庭?人民日报的评论员可以自己去回答这个问题。
既然从幼儿园到到大学,该上学的没人敢拦着,想学好的没人敢挡着,“重重阻碍”又从何说起?
有意思的是, 即便制度如此, “德国民众收入差距不平等的原因中,有40%可以归结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仍旧是个事实。我对这个事实的分析是:其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自己当年就不爱学习,怎么去指导孩子学习?其二,德国的仿共产主义制度已经多年造就了懒人日子挺好过的形势, 父母吃失业金吃惯了,孩子也就不会觉得这么过有什么不好。其三,德国人坚决不肯在公开的场合下承认职业有三六九等之分,工人有工人的自豪, 农民有农民的骄傲, 有些父母出于对自尊心的维护,打心眼儿里就不希望孩子和自己从事的职业区别太大。这个现象与其是被叫做“拼爹”, 还不如叫“别跟爹拼”更准确。其四:在低收入阶层中占大部分的外国人群体,或者因为有语言及文化的障碍, 或者是因为本民族的心理定势,不能或不愿主动融入德国主流社会,自愿放弃政府提供的平等受教育机会。其五,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遗传性的。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个是自然界的法则,人与人之间的先天差别远没有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但聪明父母生聪明孩子和愚笨父母生聪明孩子, 在比率上毕竟还有差别。 文明社会努力制定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只能给公民创造同样成功的前提条件, 却没有可能强迫上帝给公民同样水平的大脑和身体。
说到底,在德国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 想不想受教育的几率却不一样;受教育的条件是平等的, 被教育的结果却不一样;制度给公民提供的法律是平的,老百姓利用的方式和效果却不同。
说完了教育,咱再说就业。就业时倒的确是有拼爹现象。
先说中小型的家族企业。 子女再烂也是自己的, 大部分的家族企业都不会大义灭亲-让自己的子女闲着,把老板让给更有能力的外人。 再说, 企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原本就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也就不存在什么大义, 一定要用灭亲去成全。 所以,中小型企业主的后代还是中小型企业主的现象非常普遍。不过, 资本主义讲究的是市场竞争,太烂的后代就算是继承了祖业也还得面对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企业要创收; 员工不仅要养, 还要好好地养, 否则会有工作热情很高的工会来找你算帐,还会有大多时候都偏心穷人和弱者的法官在诠释法律。中小企业主的后代,如果能力太差, 沦为社会底层的可能无时不在。除非有人一继承了企业就变卖家产, 吃一辈子老底儿, 不管后代死活。遇到这样的也没关系,他老底儿吃完了,大家就又公平了。
再说大型集团企业。大型集团高层的子女进入集团高层的可能性的确比其他百姓大,但集团是股东制, 股东的目的是要赚钱。 高层的子女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但得了月后还是要出成绩。成绩出不来的,就是位于高层的父母也掩护不了儿女被炮轰的命运。
再说政客。政客的后代进入社会的高层也的确是比其他百姓大,不说别的, 光在世面和见识上,他们就比平民的后代要优越。但德国政客是老百姓选出来的,连他们自己也要左顾右盼,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 只有不留任何小辫子给人抓的,才能有幸继续当政客, 如果他们指望自己后代也当政客, 只能从能力上培养他们比别人杰出,或者从阴谋诡计上秘传点绝招。想直接把儿子女儿安排个一官半职,窗子都没有,更别说门。
要说拼爹情况最严重的, 我觉得是在文化艺术领域。文化艺术, 评判起来没有强硬的标准, 再加上德国人反对文化艺术的完全市场化。 什么事情, 一轮到专家来指定, 部门来分配, 马上就会出猫腻。搞体育的还好,快就是快, 不快就是不快,是优是劣, 一目了然。做时尚娱乐的也可以, 这些是做给老百姓看的, 他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决定一切。最糟糕的是做高深状的“纯艺术”,谁入围了, 谁获奖了, 全由着专家权威来做主。你请我儿子到柏林,我就请你女儿来汉堡,谁说你儿子我女儿的艺术不行, 请拿出证据。这个有证据吗? 而且, 在文化领域里, 人们更情愿迷信祖传世家,先天基因,所以艺术家的后代还是艺术家,让人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不过,艺术的好坏自有历史的验证,活着时暂时占了便宜或吃了亏,还有百年之后的第二轮儿角逐再辩胜负。
总而言之, 由出生的不平等导致发展的不平等在德国的确是有,但不平等的是软件,平等的是硬件。不平等是民间性的不平等, 平等是政策性的平等。把这种软件和非定性的不平等拿过来到中国说事儿,不是不可以, 但不能信口齿璜,更不能有意或无意地混淆民众的视听。
人民日报评论员说:在美国,能白手起家的凤毛麟角, 我不知道白手起家的定义在他那里是什么。二三十年前, 大批的国人身无分文地来到美国,那算不算是白手? 二三十年后,他们有房有车有体面,安居乐业,儿孙满堂,这算不算是起家? 如果这样的都能算是白手起家的话,我觉得“凤毛麟角”这词他用错了, 应该是“满地鸡毛”才对。
人民日报是给中国老百姓看的, 老百姓关心的是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比尔盖茨式的凤毛麟角还没有进入和中国百姓生活发生直接关系的视野。什么时候,进城打工的农民能像当年闯美的华人一样,自己有车有房,儿女和当地人平起平坐,就算还没有凤毛麟角, 那又能怎么样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三木匠 回复 悄悄话 人民日报的意思是, 中国的“拼爹”,是跟米国德国学的,不是“特色”。。。还有呢: 新西兰的奶制品也有N聚青氨。。。“改开”的坏东西都是“进口”的。。。
哈里斯 回复 悄悄话 楼主幸苦了,这年头应该也没有什么人相信这个《人民日报》
微人轻言 回复 悄悄话 人家要得就是这抛砖引玉,那作者知道这作者会接招 :D
舌尖上的世界 回复 悄悄话 总觉得,像人民日报评论员,和党的所有宣传部门的人员,还有千千万万如果不是上亿的,中国人民,都挺有当汉奸的素质。
半世 回复 悄悄话 这里的您,一开始就错了:你以为人民日报是可以讲理的吗?人民日报是为党服务的!这不是我讲的,是党中央讲的。所以您要是想弹琴,就别对牛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