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分析论文

(2009-07-01 20:48:39) 下一个
[摘要]中西方文化差异是造成语言交流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翻译是语言交流的桥梁。在翻译实践中,分析、比较并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成功实现语言的交流和文化的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E.B.Tylor),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内涵逐渐丰富,现在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即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此外,还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就是各个国家在特定地域的生产生活中发展形成的一切观念形态,精神产品和生活方式,因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但不同文化都有一个共同载体—语言,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反映了各种信仰和偏见。”翻译就是把来源语(sourcelanguage)转换成目标语(targetlanguage)以完成信息传递的一种手段,因而语言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传递。作为翻译工作者来讲,要想“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E.A.Nida)。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基本语言知识,更要理解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才能保证语言信息准确无误地实现传递。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等。

一、价值观念差异现象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价值观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社会体制、文化传统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评价标准。即使相同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含义。价值观差异现象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宗教、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差异,中西方阶级和权利观念差别明显。儒家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中国也称为“礼仪之邦”,因此在汉语表达中就要体现“尊”“,礼”。如汉语表达中复合词的使用,君臣、国家、军民、师生、男女等。“尊老爱幼,礼让他人”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老”在中国文化中是受到重视的,因此我们常把德高望重之人称为“老先生”或“姓+老”。英美人对此西方文化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老”意味着失去竞争力,意味着被淘汰。因此,在英语词汇中出现了委婉语来描述老人,如seniorcitizens(高级公民)等。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和平等,这一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如英美人对于他人的帮助,即使是家人都会说“Thankyou”,在英美人家庭中子女可以直呼父母或长辈的名字。而这在中国文化中是难以理解的。西方价值观中另一个与中国文化明显不同的价值观是对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理解。“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辞海》,强调“独立自主”的个人品质,表现个人力量、个人积极进取等。这种价值观通过美国的电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在大量以“自我”构成的英语词汇中体现出来,如:egoism,egocentric,self-control,self-reliance等。谚语有“Where there isa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God help those 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指的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品质,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是相违背的。中国的价值观念是强调集体利益,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自由来保障社会的利益。

二、思维方式差异现象

不同的思维方式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宗教、地域等的差异而形成的。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方式的差异要求翻译应跨越中西方文化的鸿沟,深入研究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而转变思维模式。中国思维方式的形成受到中国古哲学思想的影响,如早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的影响。这些哲学思想强调人的“领悟”、“含蓄”,重在传神,寥寥数语,意皆尽然。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受到亚里士多德严谨形式逻辑和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欧洲理性主义的影响,强调“实证主义”,重在理性,结构严谨,有理有据。因此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主要的可以概括为整体的、主观的和模糊的,相对应的西方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具体的、客观的和精确的。表现在语言上中国人的模糊性和含蓄性很难与英美人的精确性与完整性相融合。这种差异在我国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如我国元代著名的散曲家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将中国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中的整体性、主观性和模糊性表现了出来。再如这样一个简单的句子,“这是我姐姐,北大的。”将其翻译成英语:She is my sister who isstudying in the PekingUniversity.将这两个句子简单对比就可以发现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中西方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汉语表达中常用顺向思维,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大小顺序来表达,而英语为逆向思维,把重要的,准确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前边加以表达。如:I have beentoBeijing,the capitalofChina.汉语为,我去过中国的首都—北京。词语的排列顺序表面上是语言差异,其实都可以从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中找到根源。

三、宗教文化差异现象

语言的发展与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www.aimeiwen.com是不同的,因而体现在语言中自然有所不同。中国人信仰的儒教、道教、佛教这“三教”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信仰和语言文化,如儒家的“三纲”、“五常”,道家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无为而治”,佛教的“苦海无边”“,乐极生悲”等。西方国家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世间万物都是上帝旨意的产物。因此在英语语言中就产生了许多与上帝有关的单词和习语,如“Jesus Christ”,“God BlessYou”等。神话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一种世界观,在其基础上人类建立和发展起了庞大的宗教信仰体系,因此神话故事和宗教文化也是密切相关的。受神话故事的影响,很多英语词汇的构成和发展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联系起来。如Athena(雅典娜)女神学识渊博,掌管智慧、技术、学问和艺术,由她的名字Athena后加上后缀“-um”,即athenaeum(科学协会);而Muse是谬斯女神,掌管着诗歌、小说、历史与音乐,在其后加“-um”即museum(博物馆);月神Luna则演变出lunar(月球的)如lunar eclipse(月食),lunarmodule(登月舱)等。

四、地域文化差异现象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一定的地域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国家、民族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差异巨大,那么其语言也必然迥然有别,独具特色。中国人生活的环境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脆弱的农业经济使得人们不得不依靠上天和大自然的眷顾来勉强维持生活,所以中国人的文化中就多了对上天和大自然的敬畏。如成语“听天由命”、“人定胜天”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航海和渔业发达,因此大量的英语习语与此有关。如,as weak aswater(弱不禁风),tomisstheboat(错失良机)等。地理方位的差异也影响着不同文化中语言的表达。如中国文化中表示方位时以南为尊,先南后北,但在英语表达中却是“fromnorth tosouth”。再如像“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词,皆以南北方位为主导,而这在英语表达中恰恰相反,分别表述为“northeast”,“southeast”,“northwest”,“southwest”。同时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在汉语文化中“东风”代表的是春天和温暖,而在英国象征的就是冬天和寒冷了。在英国人的文化中,西风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在雪莱的诗篇《西风颂》(Ode tothe WestWind)中对西风的到来欢欣鼓舞:It’s a warmwind,the west wind,full ofbird’s cries.

五、历史背景差异现象

不同的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这也就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而这种历史背景是与经济生产、政治体制、军事战争等一切人类活动相联系的。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有相当一部分词汇与当时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关。如在汉语成语或习语的构成中,出自某一个人物的成语或典故不胜枚举,如孔融让梨、三顾茅庐、毛遂自荐、班门弄斧、夸父追日、江郎才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等。同样英语中这样的例子也是俯拾皆是。如英国在历史上曾经与法国、荷兰发生过战争,因此英语表达中就包含有贬低或讽刺这些国家的词语,如doa Dutch ac(t逃跑),take a Frenchleave(不辞而别)等,英语中还有一些习语来自希腊、罗马神话,如the 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arrowofCupid(丘比特之箭)等。这些典故都深植于两种语言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只有熟知这些成语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在翻译中做到游刃有余。六、文化习俗差异现象文化习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约定俗成的一系列习惯。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由于对双方文化了解的不足很容易产生文化的冲突,造成诸多尴尬。如中国人之间打招呼中常用的“吃了没?”“干什么去?”是让外国人很难理解的一种开始交谈的方式。在翻译中我们可以将这样的问候语进行意译,如简单翻译成“Howareyou?”等都会让双方消除误会和反感。中国文化中的谦虚对于初次接触中国人的西方人来讲也是难以理解的,如中国人对他人的溢美之词通常会谦虚地表示“哪里,哪里”,对自己的进步与成绩通常会表示“一点点”,自己的见解通常是“愚见”,自己的著作通常是“拙作”等等。西方文化中对于感谢与赞赏通常会坦然接受并表示感谢,对于中国人所谓的谦虚通常认为是真实情况的表达。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吃、穿、住、用、行到工作、娱乐、节日、交际等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异。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习俗的了解也日渐增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国文化习俗也已独有的特色逐渐渗透到西方文化中去,这是文化交流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这也将更加有利于中西方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通过以上几个文化层面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差异现象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是普遍存在的。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除了要精通两国语言之外,还要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层次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双方交流的成功实现,准确再现原文的意义、内涵和风格。

参考文献:
[1]李君文.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J].外语研究,2000,(1)
[2於奇.语言和文化[M]. 郑州大学出版社,1998.
[3]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5]孙晓军.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
[6]万呈惠.浅析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理论与实践,2008,(1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