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无狂想地

曼舞飞絮的羁旅,小小的足迹漂泊在文字里,随心而来,随缘而去,随意而游,随喜而嬉,天地一痞。
个人资料
ling1984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收藏两则精彩诗评

(2014-09-13 10:50:51) 下一个

万爷与孤山梅雨唱和之作十分出彩,更精采的是孤山梅雨随后对万爷诗作的评析,评得万爷连声赞好,引孤山梅雨为红尘奇遇,诗界知己, 能评到万爷心底里的孤山梅雨确实是个人物!日后有时间我必大书特书她的传奇。 


孤山梅雨 原玉:【七律 中秋述怀】

遥观朋辈泛清流,纵酒昆明湖上游。
画舫分波星影烁,蟾光照夜玉莲羞。
何时天上永安乐?此刻人间当遣忧。
倏忽秋风帘外起,泪潸廿载泰西留。

(孤山梅雨 AKA 浮生欢娱)

万爷 步韵孤山梅雨七律  甲午中秋(二)

枕石闲云漱涧流,梅松白露信风游。
常吟诸葛隆中对,怕见刘郎才气羞。
浪子长吁家国远,书生难忘杞天忧。
今宵又是团圆月,把酒临虚问去留。

 

孤山梅雨评万爷“中秋述怀”雅和: 

欣赏万爷好诗雅和!有景有情,景中寓怀,夹叙夹议自如,用典信手拈来。抒怀有李商隐咏史遣兴之细腻深沉,也有镓轩水龙吟里“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之怅然。状景清雅有摩诘田园飘逸,洒脱具陶公东篱见南山之情怀。

枕石闲云漱涧流,梅松白露信风游。== 首联乃一幅魏晋风流图矣。首句用了“世说新语”枕石漱流之典,后句则是诗人步古风羁隐法兰西梅松白露(地名妙译)之金秋仙游气象...... 起兴联本来给人一幅唯美中秋逍遥画面。但是颔联在平稳承接中,却出现了作者隐居生活中的另一幅画面:
“常吟诸葛隆中对,怕见刘郎才气羞” -- 诗人的隐居固然清风自在,但怎么能忘记曾经的济世之怀,如卧龙先生在隆中好为梁父吟时的抱负,如今却徒生季鷹未归、在求田问舍的中秋田园之际,怕见刘郎才气,很恰当而动情地化用了辛弃疾水龙吟里的词句,也似乎是作者回首往事的某种自我感慨,多少理想未酬,多少才气空付衮衮岁月之河!

浪子长吁家国远,书生难忘杞天忧。== 颈联从颔联含蓄的借典故遣怀中,笔锋直接转入抒情,直达读者和诗人自己的心扉。虽然诗人自比漂流天涯之浪子,感叹故国之遥不可及,却依然赤子之心耿耿,不忘家国之忧,然则作者的语气不无自嘲,说自己的忧国忧民是否有点杞人忧天?只是即便是杞人之忧,也是深藏诗人血脉的,所以曰“难忘”。而此联句首的“浪子”之谓,更透析了作者在经历沧桑岁月后依然冰心一片,纵然故国遥远,思念不绝,也难放弃认定的初衷,佯作“浪子”回头状,而宁愿以浪子身份浪迹海角,长啸梅松白露间。不亦乐乎!?

今宵又是团圆月,把酒临虚问去留。== 结尾句合得真好。虽然遣词造句平易,意境意蕴则颇符合中秋抒怀主题,寄托了诗人在团聚佳节的复杂情怀,那就是:故国难归,心志不泯,一腔思念和惆怅,唯有在把酒对月临虚中,来一个新时代的天问:去留何在?结尾颇得东坡言尽意不尽之诗词真缔,也洞见了诗人的隐衷些些。(匆匆妄解君和一二,未必得原诗真缔,惟图诗中能管窥君怀几缕。万爷此诗发自肺腑,又于景相宜,诗意境界二美具。


另一则诗评是北鸿的非马诗论,罗列非马诗人许多优秀诗篇, 旁征博引,淋漓尽致。

 

北鸿:非马诗论


    非马,原名马为义,原籍广东潮阳县,1936年出生于台湾台中市,后全家迁返广东潮阳,在乡下度过十二载,1948年又随父去台湾,入台北工专机械科学习,毕业后到屏东糖厂工作,1961年秋赴美留学,先后在马开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并获硕士、博士学位。现在美国从事核能发电研究工作,一直住在芝加哥。非马在台北工专时就发表过诗作,后成为笠诗社同仁。笠诗社是一个融汇各种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社,它大大地冲击了台湾诗坛“横的移植”的格局与诗风,以质朴、踏实地反映现实而为人们所注目,当然对现代派诗也有所吸取。七十年代,非马应笠诗社之邀,大量翻译欧美现代诗,因之也受到了意象派雨露的滋育,使他的诗既有乡土诗人对现实的关注与真实投影,又融汇了意象派诗的某些特点,也就形成了他的“比现代更现代,比写实更写实”(1)的诗风。

    1。
    非马认为,诗歌要感动人除了艺术上的原因之外,还“必须与大多数人的共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同现实世界紧紧结合,诗人虽然不一定要成为大众的代言人,但他必须能够与同时代的人充分沟通,才能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关心些什么,希望些什么”,要“勇敢地正视现实,才可能对他所处的社会与时代作忠实的批判与记录”(2)。所以我在非马的诗中首先读到的是诗人那颗忧患之心与一幅幅苦难人们的投影。在人们引以为自豪的中华民族象征体的古老“长城”与“黄河”中,诗人却看出了它负重的辛酸与泪水。“迎面抖来/一条/一万里长的/脐带/孟姜女扭曲的/嘴/吸尘器般/吸出了/一串/无声的/哭”(《长城谣》)。万里长城,是建筑在十万个孟姜女的哭声中的,它雄伟,但它更是一曲令人断肠的悲歌。而黄河,这华夏民族的母体与摇篮,也有着血迹斑斑的记载,是千年难得一清的河(《黄河》)。诗人在凭吊古迹、沉思默想的同时,也对台湾社会的现实作了大量的描绘与揭露:

    坍塌的矿坑
    及时逃出的
    一声惨呼
    照例呼不醒
    泥醉的
    黑心

    只引起
    嵌满煤屑的
    黑肺
    彻夜不眠地

    咳咳
    咳咳
    咳咳……
            ──(《运煤夜车》)

    矿井的坍塌,矿工的撕人心肺的惨呼也不能感动矿老板的发财黑心,而幸存者也并不幸运,他们在疾病与疲劳中艰难地喘息。像这类诗作,还有《孤星泪》、《夜笛》、《恶补之后》等。在《恶补之后》中,诗人写出了对台湾教育制度、政策的不满,台湾当局由于对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依赖,致使经济畸形地发展,物质文明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沦丧、社会治安混乱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满与恐慌,由此,诗人们特别是乡土诗人们对这种畸形的物质文明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非马的诗作中也有所表现。诗人站在拥挤不堪、汽车噪音灼人的街头,目睹“吞噬了/一双双闲适的脚/吞噬了/人类有限的一点空间”(《车群》)的文明怪兽,感到十分憎恶,因为它不仅侵占了人类的恬静与闲适,它还使“一只斑马痛苦地挣扎/终于无声倒下”(《十字街头》);它还用众多急躁的脚、挡不住的噪音,偷走了人们的乡愁(《台北组曲》);还使欲望比摩天楼还高(《都市即景》)。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古朴静悠的乡土生活、古老文化表现出极大的渴求。掀开非马的诗集,更使人难忘的是他对社会众生相的讽刺,这在台湾诗坛上,可谓空谷独步,我们看到在他的诗中,有一匹旷野里仰天长啸,尽管很嚣张,但当在低头时嗅到了篱笆里一枚有毒的肉饼时,便夹起尾巴变成了一条狗的狼(《黑夜里的勾当》);有在十二生肖中善于钻营占先的鼠(《鼠》);有滑溜溜不留任何把柄的蛇(《蛇》);有懦弱而又吱吱喳喳争着渲染灯红酒绿的鸟(《鸟》);有落水不吠,是怕喝水,出水不吠,不是嘴里有肉,就是忙着咬人腿的狗(《狗》);有被踩扁了嘴,再怎么牙牙也学不会半句清脆京腔的鸭(《鸭》),还有在没有人烟的峰顶造庙宇给神住,然后藉口神太孤单,便把整个山头占据的人(《人与神》),对社会众生相以及恶劣习俗的讽刺,早在五四时期的鲁迅先生就用他的犀利如匕首的杂文做过成功的尝试,而在几十年后,诗人非马又用他的诗成功地做了又一次尝试,诗人用令人忍俊不禁而又辛辣的笔,给人以愉快,给人以警醒,这不能不说是他独特的一大贡献。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还表现在非马的一种朴素的国际性反战情绪以及对人类和平安宁的由衷渴望。战争摧残了人性,摧残了自然,熊熊战火“燃过中东,越南,燃过一张张焦灼的脸”(《电视》),在战争的摧残下,饥饿的难民流离失所,甚至吞食人肉(《祭司》),战争夺去了多少人的青春,使多少人失去亲人:

    一截大理石墙
    二十六个字母
    便把这么多年青的名字
    嵌入历史

    万人冢中
    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
    终于找到了
    她的爱子
    此刻她正紧闭双眼
    用颤悠悠的手指
    沿着他冰冷的额头
    找那致命的伤口
            ──(《越战纪念碑》)

    惯于幽默的诗人再也没法轻松了,用沉重的笔划雕出一幅凄凉的片断,精致的大理石纪念碑是用多少年轻的生命铸造而成,老妪的悲凄、孤独、颤抖的手指,是多么令人心酸。
    当然诗人在大量地揭露现实阴暗的同时,也有着美好的理想,对人类美好纯洁的情操也予以向往、渴望,如对爱情的抒发,母亲的怀念,景物的捕捉,他的这类诗有写少男少女纯真、活泼地打雪仗情景:“随着一声欢呼/一个滚圆的雪球/琅琅向你飞去/竟不偏不倚/落在你/含苞待放的笑靥上”(《雪仗》);有写对爱的回忆:“你小心翼翼/把相思这件贴身的衬衫脱掉/叠放在枕头底下/然后旋开/封闭了三十多年的瓶塞”(《日子》);有写爱的追求痴苦:

    有时候你故意把脸
    拉成一个帘幔深垂
    高高在上的长窗
    挡住阳光
    挡住欢笑
    挡住焦急关切的眼神

    而早已超过恋爱年龄的我
    依然满怀酸楚
    整夜徘徊在你窗下
    希望在千百次的抬头里
    会有那么幸运的一次
    看到你的眼睛在帘缝间
    如云后的星星闪烁
            ──(《恋》)

    写“我”的相思之痴,之苦。此外,非马还有一些写对父母之爱与乡土之恋的诗,如:嚼着槟榔的父亲在乡下未电灯的屋内终于嚼到了孤寂,而他的儿女们在遥远的都市在霓虹灯眩目的闪烁里,后来父亲到了城里,而他的儿女们又漂流到异国他乡,父亲随之也到了异国他乡,但在唐人街晒了一天太阳的长椅上,在昏黄的路灯下,他更加孤寂(《父亲》)。《醉汉》一诗也写出了漂流在外游子的万里愁肠。此外,非马还有一些写景诗,也写得或清新可喜,或深含哲理,如《观瀑》:“深山中/多的是幽洞玄天/可以独坐/可以冥想//我却仰头站在这里/满怀喜悦/看万马奔腾的水壁/滔滔涌现/禅机”;《微雨初晴》:“头一次惊见你哭/那么豪爽的天空/竟也儿女情长//你一边擦拭眼睛/一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都是那片云”。前首诗写诗人的禅机不是在幽洞玄天中独坐冥想中来,而是从观看满怀喜悦万马奔腾的滔滔中得来,可以看出诗人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诗语清丽悦人,诗境纯净如水。后首诗诗人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微雨初晴的情境,同时也寓含着以物写人,诗人把两者融汇得很巧妙。

    2。
    诗人陈千武曾这样评价非马:“依我自己对诗的喜爱的观点来说,上述几首诗我都会打同样的分数,无法分高低。因为非马诗的风格,我与李魁贤有同感,觉得他已经把自己塑造成了典型的一位意象诗人”(3)。被陈千武称为有同感的李魁贤也认为:“我们考察非马的全部作品,几乎都是遵循着这四条特征在努力,因此他的诗兼具了语言精炼,意义透明,象征饱满,张力强韧的诸项特点,具有非常典型的意象主义诗的特点与魅力,非马是正牌的意象主义者”(4)。意象派诗的主要代表诗人是写“人群中幽然浮现一张张脸庞/黝黑的湿树枝上一片片花瓣”着称的庞德,该派主要强调观察要准确、具体、不加渲染与评论,从普通题材中提炼不普通的内蕴。诗人庞德曾说“意象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表现的是在一刹那间理智与情感的复合。”意象派诗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中国古诗为精神艺术上的渊源,诗人非马可谓得天独厚地使意象派诗成为他的工具。首先他表现出意象的象征性,如《黄昏》一诗:“你争我夺/霓虹灯/像一群饿极了/的鲨鱼/撕食着/一张张/浮肿的脸”,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六字,就写出了黄昏时天色被霓虹灯逐渐侵吞撕破的景色,而且在它的表层意象的背后幅射着另一种内涵: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逐渐侵扰破坏。再如《被挤出风景的树》:“被挤出焦距/树/愣愣地站在那里/看又一批咧嘴露齿的游客/在它的面前/霸占风景”。这首诗也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有多层面的意蕴,除表层意象的游客霸占了风景一事外,它还有这样一个内涵:主体被客体冷落。这主体与客体我们可分别给予它许多不同的替代词,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这种颠倒主客的现象。这样就使得这首诗的内蕴伸展扩张得极为广阔,犹如 X + Y = Z 这种公式,当 X、Y 为任何数时,Z 也可为任何值。这充分显示了非马诗的艺术魅力。非马在诗的这种呈现出象征性特点的同时,还呈现出意象的精确、具体、浓缩与新奇性,这也是意象派诗最为强调的。如:

    张着嘴
    等
    听话的奴才喂它
    另一个
    不听话的
    珍妃
            ──(《珍妃井》)

    整首诗呈现出一幅具体的画面:一口张嘴的井,在等待着奴才将另一个不听话的珍妃喂给它。在这口“井”的意象背后蕴藏浓缩着极大的意蕴力,“井”可为整个封建社会的象征体,而诗中意象也十分精确。再如《狱卒的夜歌》一诗:“夜夜/空旷的长廊上/雪亮的皮靴霍霍登场/爱跳踢达舞的狱卒/俐落地/把怯怯探出头来的思想/空罐头般/一个个踢回栅栏”。意象派的手法,使这首诗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而生动。“思想”本来是无形无踪的,但诗人把它写为“怯怯探出头”,空罐头般地被狱卒一个个踢回栅栏。此外,诗人还善于从普通的意象中刻意求新,使意象显得准确而富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如《长城谣》中“孟姜女扭曲的嘴/吸尘器般/吸出了/一串/无声的哭”和《新与旧》:“嚣张的新鞋/一步步/揶揄着/旧鞋的回忆”。此外,非马诗在意象的运用上,还善于运用幻觉,有一种往往在现实的凝重雕刻之外,巧妙地运用超现实的幻觉手法,使得整首诗,哲理内蕴超然地从表层意象中飞升,悠远而深刻,恍然而真实,这也许正是他所谓的“比写实更写实,比现代更现代”的重要构成之一吧。如《黄河》:“溯/挟泥沙而来的/滚滚浊流/你会找到/地理书上说/青海巴颜喀喇山//但根据历史书上/血迹斑斑的记载/这千年难得一清的河/其实源自/亿万个/苦难泛滥/人类深沉的/眼穴”。诗人在诗的上节运用极为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挟泥沙滚滚而来的气魄,但在下节诗结尾处却用超现实的幻觉手法,把黄河的源头写成亿万个人类苦难泛滥的眼穴。再如《醉汉》一诗: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这些都是纯属抒情主体的个人心理体验,而非正常的知觉世界,幻觉手法的运用把一个流落在外的浪子回乡何等之苦、何等之切,然而又是何等之渺茫的摇摇晃晃艰难地向母亲迈进的形像烘托出来,一条巷子竟是万里愁肠,一脚竟然十年,是超现实的非写实,但又比写实还写实。像这类诗比较典型的还有《漂水花》、《黄昏》等。《漂水花》一诗,把漂水花与圆形的梦相叠合,《黄昏》则把霓虹灯与黄昏用一群鲨鱼撕食一张张浮肿的脸相喻。
    除上述运用意象的精确、浓缩、象征、幻觉的手法外,非马的诗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诗歌形式上的内在音乐美与外在绘画美。非马的诗在外形上可以说是很少押韵的,显然不符合传统诗的观念,但它却是极强的音乐美,在诗的排列与断句上显得很新奇,但又恰到好处,这就是诗人恰如其分地掌握了情绪上的内在“断连”,如《花开》:

    天空
    竟是这般
    辽阔
    惊喜的小花们
    争着
    把每一片花瓣
    都伸展到
    极
    限

    这种外形的排列,也使得非马的诗具有外在的绘画美,如《日落》:

    红冬冬
    挂在枝头
    是大得有点出奇
    但满怀兴奋的树
    却胀红着脸坚持
    这是他一天
    结出的
    果

    诗中的“红冬冬”与“挂在枝头”、“结出的”与“果”的间断分行,就突出了“红冬冬”与“果”,有一种视觉上的绘画性美学效果,这首诗形式上的排列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出一幅挂在枝头的图景。
    诗人非马以他对故国乡土的深厚系念,欲从海峡两岸分裂中走出一条跨越融汇之路,一方面从古典与现代中寻找契合点,一方面以开放的眼光从西方诗中吸取精华,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也很值得人们去探讨研究。他的诗的成功也为台湾,乃至大陆诗坛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之路。

    附注:
    (1) 《我的诗路历程》,载《华文文学》总15期,1990年12月。
    (2) 《中国现代诗的动向》,载《文季》2卷2期,1984年7月。
    (3) 《非马诗的评价》,陈千武,笠诗刊118期, 1983.12.15。
    (4) 《论非马的诗》,李魁贤,文讯月刊 3期,1983.9.10; 《台湾诗人作品论》,名流出版社,台北,1987.1.1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ling198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阿留' 的评论 : 阿留也愉快~~~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多谢灵姐转贴!周末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