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斯陆的第二天, 按照事先订好的,随着一个旅行团出游奥斯陆周边。 一天下来,收获满满。按照订单上说的,早晨九点到一个地点集合,旅游大巴带着我们一天游。导游是个中青年,名叫克里斯。 一口流利的英语,配上他不疾不徐的男中音,沿途细致地介绍,为旅途增色不少。
霍尔门科伦 滑雪跳台
大巴士停留的第一站是霍尔门科伦滑雪胜地。1952年,这里曾是奥斯陆冬奥会跳台滑雪的主赛场。而始于1892年的霍尔门科伦滑雪节,每年三月举办,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滑雪赛事。当大巴即将在某处拐弯的时候,导游提醒我们向左方看。拐过弯来,一座壮观的滑雪跳台 (Holmenkollen Ski Jump)呈现眼前。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钢结构的滑雪跳台。挪威人引以为傲。整个建筑用了1000吨钢材 。2010年3月落成开放。2011年滑雪跳台首次在北欧滑雪世锦赛上亮相。跳台的海拔约425米,内坡道总长近100米,最陡峭点为36度…还有一些数据,就不一一列举,对我这个滑雪门外人来说,对跳台的各种参数不明觉厉。霍尔门科伦滑雪胜地的各种赛事为世界的冰雪运动添加了色彩斑斓的一笔。
弗罗格纳公园
从滑雪胜地出来,大巴直奔弗罗格纳公园。这曾是一座名字就叫弗罗格纳的大庄园。公园里最著名的景点就是维格兰雕塑公园。这里汇聚了挪威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兰的作品。从1924年雕塑项目启动开始,到1944年向公众开放,花费了雕塑家近二十年的心血。以“人生”为主题,包括《生命之柱》,《生命之泉》,以及《生命之树》几大主题在内的整个雕塑园区给人以极深极美的震撼。
我们是从公园的后门进来,大巴开到前门等着。 一入园, 迎面而来的就是筑台上高耸的《生命之柱》。整个柱体自下而上是人体的罗叠,围绕着《生命之柱》一圈有十二组雕塑,拾阶而下,向外延伸,还有两圈各十二组雕塑,围绕着生命之柱构筑了三十六组花岗岩群雕。导游指着一组雕塑说,你从这里开始顺时针走一圈看看。这第一组是新生婴儿的群雕。顺着雕塑群转去,是幼儿,少儿,青年, 壮年,老年………男女老少,各种形态,喜怒哀乐,栩栩如生,在一组组雕塑中传神地展示。转了一圈的最后一组表现的是逝者。从生到死,生命的一个循环在这里结束。
公园里的每一组雕像都耐人寻味。《生命之泉》是一座硕大的铜雕喷泉,四个角落围绕着四组铜雕的生命之树。象征生命源头的泉水滋润着表达人生各阶段的生命之树,表达着生生不息的轮回。
公园的一座桥上,也有五十多组同样主题的雕塑。其中名气最大的、被游人合影最多的是就是那座《愤怒的男孩》。
弗拉姆博物馆(Fram)
如果说维格兰雕塑群像使人沉浸在对生命的思考之中,那么“勇敢号”博物馆 (Fram museum) 展现的则是人类面对自然的勇敢探索,对未知的探险与勇气。
进入博物馆之前,导游把我们带到了博物馆外面的一侧。两幅硕大的地图喷刷在外墙上。 上面是挪威人探险北极和南极的航程路线图。导游在介绍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为挪威人的自豪。
在标有北极的地图中,最上端标注的年份是1893年。 其实挪威人的航海探险远早于此。早在挪威人的前身维京人时代,人们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1893年正是“弗拉姆号远征”的开始。是挪威人驶向北极和南极探索的开端。
在博物馆内陈列的“弗拉姆号”,正是当年勇敢地向北极出发的那艘木船。从1893 年到1912年,她完成了史上三次伟大航行:试图漂流到北极点的远征,对加拿大北极群岛的探险,成功着陆南极点的远征。退役后的弗拉姆号曾经被遗忘闲置。1920年代,挪威人民自发筹金修复弗拉姆号,1936年,为弗拉姆号量身建筑的博物馆落成开放,从此弗拉姆号定居于此,默默地讲述当年的故事。
比格迪半岛上的挪威民俗博物馆
这是个露天博物馆。上坡下坎,没有些体力还真不方便。博物馆里展出的都是历史上挪威人的木质民居,从各地搜集拆分搬来,重建于此。一百五十多栋各式传统木制建筑,成就了这个露天博物馆。在此,除了各地区的不同风格的民居,还有作坊,小农场,甚至桑拿房。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高尔木板教堂。这是个有故事的教堂。
高尔木板教堂始建于中世纪(公元1200年左右),坐落在挪威的高尔市。19世纪末,高尔市要发展,老教堂面临被拆除的危险。恰好当时的国王奥斯卡二世正收藏历史建筑,他斥资买下了教堂,拆分后运到了二百公里外的奥斯陆比格迪半岛重新组装。这也成了民俗博物馆的起源。
在一栋房前的门前,矗立了一支爬了青藤的杆子。 克里斯说,这叫“啤酒杆”。围绕杆子爬上来的青藤叫“啤酒花”。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装饰, 而是挪威当年的一种民俗。院子里有了这个啤酒杆,就表示这家人家会酿啤酒,朋友来了有好酒。受到邻里乡亲的敬重。
出了民俗博物馆,跟随克里斯的旅游部分就结束了。我们买的游票中还包含了一个乘船游。 大巴士把我们送到码头,我们与克里斯告别,登上了峡湾的巡游船。游船舱内舒适,舱外凉爽。从船上看岸边,自是另一番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水上旅行中经过了一个热门打卡点:迪纳灯塔(Dyna Fyr)。灯塔建于1874年,守塔人一家就生活在建有灯塔的小岛上,每天给塔钟上弦,把塔灯点亮。居船上的介绍,曾经有五个不同的家庭在这座风吹雨打的小岛上生活过。 其中的一个家庭成员中,甚至有四个孩子和狗、猫、猪、鸡等动物。
1956年,灯塔实行了完全自动化。守塔人也撤出了小岛。 它现在已经是挪威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址。
高尔木板教堂
民俗博物馆中的民居
民居和它院子里的“啤酒杆”
水上眺望弗拉姆博物馆
弗拉姆博物馆中的 弗拉姆号
《生命之柱》
部分雕塑
雕塑公园里的生命之泉及部分雕塑
从大巴里看到的滑雪跳台正面
钢结构的滑雪跳台
历史悠久的迪纳灯塔
舒适的游船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