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民十大悍将(ZT)

(2010-03-05 21:43:36) 下一个
1,战神小诸葛——白崇禧

    白崇禧他在军中的外号可是小诸葛,典型的一个儒将,桂系人物,地位仅次于李宗仁。可以说桂系是一个盛产帅才的地方,北伐战争开始。白崇禧任国民革命军副参谋总长。1927年初,白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从江西攻取浙江。在对待蒋介石的时候,阳奉阴违是个主旋律,一边答应着蒋介石的方案,一边为自己的桂系打着算盘。而到抗日时候,白崇禧也能算是一个抗日大将了。协助李宗仁的台儿庄大捷,参与指挥武汉保卫战,当然,人生中的污点就是与何应钦一起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对于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价值只能体现在战争上,由于这个人在真正方面的军事造诣很高,有人把他跟我们的刘伯承军神一起比过,其实他们两个人孰高孰低,很难作出判断。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1893年生于广西桂林县南乡山尾村一个回族农民家庭,素有"小诸葛"之称,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白崇禧原籍江南江宁府上元县,父亲白志书,别号友三。白崇禧5岁就读于私垫,9岁时与其弟崇祜共师事白莲洲老师。 14岁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名列第六,与李宗仁、黄绍竑同学。入陆军小学不及三个月,因患恶性疟疾而申请退学。16岁,与弟崇祜投考广西省立初级师范,以第二名录取。入学后,因屡次考试名列第一而被选定为领班生。

 
    在师范年余,辛亥革命爆发。1921白崇禧往河南士敏士厂谒见孙中山大元帅,表示广西竭诚请求加入革命行列,并申述广西统一对革命之重要性。孙中山即委黄绍竑为广西讨贼军总指挥,白为参谋长。辞别时,孙中山对白说:“我无枪、无粮、无饷;只有三民主义。”白崇禧说:"广西统一不需要孙公的物质支持,所需者仅是革命之主义与信仰而已。" 1925年秋,广西统一,"定桂讨贼军"改为督办公署,李宗仁为督办,白崇禧为参谋长,黄绍竑为行政长。其部队扩编为九个旅。

 
    北伐中,白崇禧任蒋介石总司令部的参谋长。攻占江西之后,白崇禧筹划略取上海、南京。1936年6月1日,白崇禧和广东陈济棠打着"抗日救国军"的旗号联合出兵湖南,企图争夺南京政权。白、李任抗日救国军第一军团副总司令,陈任总司令。此举因广东空军投蒋而于7日失败。25日,国民政府任命白崇禧为浙江省主席,白了解其目的在将他调离广西而拒未接受。经黄绍竑、程潜的调解,消除了白、蒋分歧,桂军改编为第五路军,以李、白为正副总指挥。
 白崇禧抗战初期,他著的《游击战纲要》一书,曾作为国军军事学校研讨游击战之教本与实施游击战之依据,他所确定的6条对日军作战的指导原则,后来便成为各战区作战的根据。
    3月24日,白崇禧随蒋介石从武汉飞徐州视察,了解台儿庄战役情况。蒋当日返武汉,留下白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白常乘车至前线代表蒋慰问,听取敌情,鼓舞士气。台儿庄大捷使民心土气大振。武汉行都举行十万人游行,并用卡车载着李宗仁、白崇禧之巨幅画像为先导。7月,白崇禧因李宗仁患牙病被蒋特令代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保卫武汉作战是以五十个军的兵力对付敌陆军十个师团,海军兵船一百艘,这是抗战中前所未有的大战役。白崇禧指挥北岸二十三个军。白奉命后,于7月17日驰赴商城,在城北的祠堂设立指挥所。8月18日,黄梅之孔镇被敌攻陷后,白调兵遣将,令各部26日起以小部兵力反击当前之敌。鉴于各方面军守地相继部分失守,白于9月3日召集孙连仲、张自忠、于学忠、冯治安等开会,商定下列策略:固守立煌、叶家集的北面地区,并在叶家集结集兵力阻敌前进并机动打击之。9月8日,广济战况激烈,白以肖之楚部、韦云淞部夹击敌后方,使守军正面压力减轻。9日敌攻陷广济,武穴,围攻田家镇要塞。白以第二十六、四十八、八十六三个军向敌侧背反攻,激战旬余。10月下旬,白将指挥权交还李宗仁。保卫武汉作战近五个月,大小战役数十,伤敌陆军五万以上,击沉敌舰过百,毁敌机百余架。军委会令10月25日放弃武汉。

  11月,白崇禧兼任桂林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三(顾祝同)、四(张发奎)、七(余汉谋)、九(薛岳)四个战区的军事,以维护重庆外围。白提出第二期抗战指导方针:采取消耗战略,以持久战为原则,陆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游击部队,扰袭敌人,发展总体战、全面战,使敌人局促于点线。并抽调部队轮流整训,准备全面反攻。白相继领导了南昌会战、桂南会战、三次长沙会战。

  1939年,日军在广州湾登陆,侵入广西。白崇禧亲自指挥部队在昆仑关附近与日军作战。

    1946年6月1日,陆军部改为国防部,白崇禧任国防部长,陈诚为总参谋长。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件"爆发后,白崇禧受蒋介石之命,于3月17日飞抵台湾,处理善后事宜。他到台后,宣布了处理事变的四原则,平息了危机,白返南京后:蒋拟以白任张群内阁的副院长仍兼国防部长以酬其功,但白力辞。是年11月10日,蒋召见白崇禧,要他在九江设立国防部长指挥所,以对抗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11月中旬,国防部长九江指挥所正式成立。这是白自任国防部长以来蒋首次给他以部队的指挥权。

  白借此之机,向蒋提出“守江必守淮”战略原则,主张华中只能成立一个战区,以期兵力能够集中使用;主张华中“剿总”总部设在蚌埠,以重兵运动于江淮河汉之间,巩固南京这个政治中枢的防卫。但蒋坚持徐州成立另一个“剿总”,以刘峙为总司令;华中“剿总”设在武汉仅指挥江北上游部队。白崇禧以为中原划分两个战区,缓急不能相顾,根本违背了他的“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方针,如此分兵使用,前途不堪设想。但蒋恐其兵权太重,尾大不掉,难以控制,不许所请,并于1948年4月李宗仁当上副总统后,径将任命发表,免白部长职为华中“剿总”。6月28日,白崇禧在汉口就任华中"剿总"职务,"守江必守淮"的主张也就搁置不谈了。

    1949年12月4日,解放军解放南宁,7日攻占钦州,封闭了白部南逃的海口。12日,攻占镇南关(友谊关)。至此,逃入广西的白部17万余人,除万余人逃入越南外,其余全部就歼。白崇禧即乘飞机抵台湾。
1950年,白崇禧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并以国民党执行委员身份参加负责台湾党务改组工作的一个委员会。自1963年2月开始,白崇禧接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采访,直至去世前8天止,被先后访问128次。其谈话内容被整理陆续发表于香港《中报》月刊1980至1985年间,南昌陆军学院又将《中报》五年多来的连载资料编纂成《白崇禧回忆录》一书,并由解放军出版社于1987年5月出版,次年又再版。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因心脏病在台北去世,终年74岁。

 

    2,东方的隆美尔——孙立人

    孙立人是国民党将领中少数能打胜仗的名将之一。他长期在补给不充足的非精锐部队任职,无论在中缅印对日战役,或在东北新一军对中共的战事等,面对各种艰苦复杂的作战环境皆有深刻的认识与卓越的战绩,不同于国府嫡系将领一般的庸碌。
                                                                  

    他被认为是国民革命军中,具备丰富现代化作战经验和高度指挥能力的将领,并拥有崇高的国际声望,是国民革命军中与众不同的一名将军,也是国民革命军当中极少数从美国军校毕业的高阶将领。
    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我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孙立人,安徽庐江人。1900年生。父孙熙泽,光绪甲午科举人,历任登州知府,登莱青胶道台,山东审判厅长等职,为段祺瑞皖系的重要文职人物。后从事教育,曾任北平中华大学校长。孙立人自幼在家塾中受教,奠定国文和英文基础,后孙随父在山东期间又学德文。时孙方9岁,目睹山东租界德人对华人之欺凌,成为孙投身军事之导引。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赴美就读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获工程学士学位。后转入费吉尼亚军校学习,结识许多美军高级将领。如史迪威等人,为其以后的升迁打下了基础。1927年毕业,赴英、法、德等国考察军事。

    1928年,孙立人回国,先后在国民党党务学校、蒋介石侍卫总队干了一段时间。因不是黄埔、陆大出身,也不是国民党员,更不是蒋的同乡亲戚,所以得不到重用。于是,就投到宋子文的门下,任税警总团四团团长,后升为总团长。

  
    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原防守淞沪前线的国民党中央军(八十八师等)伤亡重大,增援不及,便调税警总团参加战斗。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支非正规部队,没有战斗力。但实际上这支部队是财政部的武装,武器装备远比一般国民党军队优越,中层以上军官大都是留美的少壮派,士兵中有文化的多,部队平时训练严格,军风纪比国民党的其他部队好,再加上民族战争伟大的感召力,所以税警总团在淞沪前线打得很顽强,给日本侵略军以很大的杀伤,并且一直坚持到正规军第三十六师赶到接防,1937年,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十三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4月,孙立人率新38师于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亲率113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1个大队,解除了7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百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之后,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当时的国际舆论界赞誉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

 
    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当日军俘虏被带到孙立人的面前时,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加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这样办。"命令被迅速执行。日军第18师团曾在中国战场上犯下累累罪行,这些俘虏手上沾满中国人的鲜血,当然在劫难逃。胜利结束第二次缅甸战役。

 
    东北战争中,为防林彪围点打援,孙立人带3个团长程迂回,于3月3日赶到德惠,林彪解围撤回江北。此役,149团因坚守德惠被蒋介石赐名中正团,149团2连防守松花江北岸陶赖昭桥头堡,陷于战线后30英里,被24倍以上共军围攻24天而坚守成功,被蒋介石赐名中正连。林部四平败于新一军后,为鼓舞士气,消除对新一军的畏俱心理,提出“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军”。德惠之役后,反流传“只要不打新一军,不怕中央百万兵”。

 
    1948年底,孙立人兼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司令长官和台湾防卫司令。1949年8月,升台湾防卫总司令。制定实施台澎防卫计划,构建全岛防卫工事体系,整训撤台的80万败军。1950年3月,升陆军总司令。到1951年4月,台澎所有部队10个军都已经一年以整训,从刚到台时纪律全无,装备寡劣,多为抓来壮丁的一群溃兵变为编制充实,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很有战力的军队。

     然当时国民党内军政各派系,是所谓内斗内行,外战外行。孙立人做事认真不讲情面,一切秉公办事,将各个派系如蒋经国,彭孟辑的政工情治系统,黄埔系的陈诚,周至柔,俱都得罪,即成众矢之的。孙立人兵变案,正称郭廷亮匪谍案。1955年5月25日,陆军步校少校教官郭廷亮被政工系统从校中逮捕。其后台湾即传闻有兵变企图被侦破,而兵变涉嫌参军长孙立人上将。1955年8月,台湾当局宣布免去孙立人“总统府参军长”职务。同年l0月,蒋介石下令将孙立人交“由国防部随时察考,以观后效”。孙立人从此被软禁达30余年之久
   

    3, 一代名将——杜聿明

    杜聿明:抗日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获得释放。1981年病逝于北京。 
                                                 
 杜聿明,字光亭,国民党陆军中将。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省米脂县的地主家庭,父亲杜良奎为清末举人。他从小受到旧文化的熏陶。“五四运动”后,杜聿明接受社会新思潮的影响,立志投笔从戎,挽救时艰。

    1932年1月,日军侵占山海关。2月,日军侵占山海关。2月,日军兵分三路进攻热河。3月,杜聿明曾率部参加长城抗占,在古北口一带歼敌2000人左右。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

 
    从1939年夏天开始,日军以截断我国西南国际交通线为目的,开辟华南战场。11月11日,日军在防城、北海登陆,进攻南宁,杜聿明奉命率军迎战。24日,日军攻占南宁。12月4日,占领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杜聿明分析当时的军情,认为日军孤军深入,后援一时跟不上,故向重庆最高统帅部建议主动出击。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

 
    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杜聿明对战役的失败负有一定责任,但因缅甸战场的最高指挥权掌握在英、美手中,加上蒋介石的遥控指挥和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的失职,杜聿明回国后向蒋介石请罪,蒋介石不但未加处分,反而擢升他为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
    日本投降后,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负责“接收”东北。1947年7月,他离开东北,到上海养病。1948年6月,出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9月,辽沈战役开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0月15日,蒋介石调杜聿明到东北进行顽抗。11月上旬以失败撤出东北。紧接着,人民解放军又发动淮海战役,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但最终无法拘回国民党军队必然失败的结局。1949年1月,杜聿明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被俘。由此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

 
    1959年11月,杜聿明被宣布作为首批特赦战犯予以特赦。1964年被特邀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病危深思,最关怀者惟一言而已: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国建成现代化强国,为子孙万代造福!”

   

    4, 王牌悍将——张灵甫

     张灵甫将军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中国职业军人,在抗日战争中带领部队打过无数硬仗、恶仗和胜仗,多次负伤,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作为许多中国当代后人,可能只知道张灵甫及其74师(抗日战争期间称74军)在孟良崮战役中被陈毅、粟裕将军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全歼这一国共内战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而对于张灵甫将军在此之前的其它生平事迹,尤其是张将军在二战期间参与的许多和日寇军队之间正面进行的恶仗和硬仗却知之甚少。
                                                         

    张灵甫所在的74军是一只抗日英雄部队,在军长王耀武将军的率领下几乎参加了抗战8年内所有国民革命军针对日军的重大战役,毙伤日寇无数,屡挫日军精锐,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德安大捷,被誉为抗日铁军。如果这段历史不为后人所知,那么对于壮烈牺牲殉国和流洒过鲜血的抗日英烈们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也是最令国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作为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把这段真实的历史昭告中国的后人们,使他们对于发生在60多年前那段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只以意识形态和个人成败论英雄,我们应该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糟粕,能够从历史的高度上客观、全面地评价张灵甫将军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一生所为,方不失为偏颇。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句话也可概括张灵甫的传奇性的一生。
  

    张灵甫:抗日名将。第74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张灵甫,名钟麟,字灵甫,陕西长安人。生于1903年,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1945年2月授陆军中将军衔。整编后任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战死孟良崮,终年44岁。

    在西安的时候,青年张灵甫为文庙的碑帖所吸引,每逢节假日都带上纸笔到文庙临摹碑帖,聚精会神经常忘记吃饭。他的字很快闻名全校,学校专门为他举办书法展,观者如云。当时的张灵甫挥毫落笔,连写5个条幅。于右任惊讶之余大喜过望,连连道:“奇才,奇才,后生可畏!”1923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26年秋,张灵甫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修步科。

    张灵甫的转机在于七七事变的爆发。国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先军衔。再度出山的张灵甫受到从前上司,此时五十一师师长的王耀武的知遇之恩。为了表示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他正式更名“张宗灵”为“张灵甫”。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自己最为风光的一页。

   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凇沪保卫战。张灵甫来到一五三旅三O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38年,张灵甫奉王耀武之命,对驻守江西德安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很快提升旅长。旅下辖团,实为师长。荣获四等云麾勋章、三等宝鼎勋章。1938年年底,第74军驻扎在长沙,在著名的长沙大火中,74军帮助百姓在灰烬中重建家园,张灵甫更是亲自率队伍帮助百姓。1939年3月,张灵甫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在一次战斗中,右腿中炮弹负重伤。匆匆包扎伤口后他再度投入战斗。在不久的上高会战中,腿部再度被炸断。蒋介石派飞机将他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克雷斯特尔为他诊治。但由于伤势过重无力回天,灵甫从此留下残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送外号“跛腿将军”。
孟良崮战役,解放军共动用9个纵队,用5个纵队主攻,4个纵队打援和阻击敌人.经过3天3夜的浴血奋战,全歼整74师32000余人.“常胜军”覆灭以及“常胜将军”丧身的噩耗,像晴天霹雳震撼了国民党统治中心。蒋介石更是老泪纵横:“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他不仅下令为“效忠党国”的张灵甫在玄武湖畔树碑,还把英国送给“国军”的一艘巡洋舰改名为“灵甫号”。与张灵甫死后被“嘉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鲁中“剿共”总指挥汤恩伯被撤职。此役对蒋介石集团震动之大,可见一斑。

 
    5,  抗日悍将——薛岳

     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薛岳是中国抗日第一战将,是指他是抗日战争时期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将,仅他指挥的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人。1946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授予薛岳一枚自由勋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张治中将军称其为“百战名将”。但使他名声显赫、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经是老战友也曾经是死对头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则盛赞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垂不朽。”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
                                                                   

    纵观国军战史,我认为国民党军的第一大战将是薛岳。薛岳年幼崇拜岳飞,取名薛岳,年轻时曾和叶挺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护卫营长;红军长征时期,薛岳指挥湘江战役,至使红军从8万人减少到3万人,后任追击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期间薛岳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万家岭战役,消灭一万多名日军,几乎全歼日军一个整师团;后指挥四次长沙会战,消灭日军20多万人,取得抗日战争期间消灭日军的最大战果,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表彰。

    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


    薛岳,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人,生于1896年12月27日,年幼崇拜岳飞,取名薛岳,年轻时曾和叶挺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护卫营长;红军长征时期,薛岳指挥湘江战役,至使红军从8万人减少到3万人,后任追击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期间薛岳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万家岭战役,消灭一万多名日军,几乎全歼日军一个整师团;后指挥四次长沙会战,消灭日军20多万人,取得抗日战争期间消灭日军的最大战果,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表彰。


    在担任湖南省主席期间,薛岳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针。所谓“安”,就是安民使人民安居乐业;“便”,即便民、便国、便战;“足”,即足粮、足兵、足智。并依此制订了“六民之政”,即生民、养民、教民、卫民、管民、用民。这些措施使湖南战时经济得到了相当发展,粮食连续获得丰收,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946年6月,内战爆发。薛岳时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指挥所属部队向苏北、山东进攻,淮阴战役以国军获胜而告终。后来鲁南战役中,薛岳丢了两个师,更令蒋介石生气的是,把他的机械化家底——第一快速纵队给报销了。于是蒋介石派总参谋长陈诚坐镇徐州督战,实际上就是把薛岳给架空了。不想,陈诚的表现比薛岳还要差。由于他和蒋介石的瞎指挥,第二绥区李仙洲集团在莱芜被全歼,丧师失地。蒋介石面子上过不去,就拿来薛岳替罪羊。3月3日,蒋介石以“指挥无力,名声低落”的罪名撤了薛岳的职。

   撤到台湾后,蒋介石任命薛岳为总统府一级上将战略顾问。1958年8月,出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66年5月,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年5月3日,薛岳去逝,享年102岁.

                                                                               
6,骄悍狐狸----胡琏
 
    胡琏谐称“狐狸”,是蒋介石五大主力之首十八军的骨干:整编第十一师师长。胡琏作风泼辣,性格骄悍,伟大领袖毛泽东评价胡琏“狡如狐,猛如虎”。
  
   国民党上将胡琏参加过北伐,也参加过军阀混战,曾经在石牌要塞上与日寇浴血奋战,也曾经在淮海战场上与粟裕“斗法”,有人评价他有张灵甫的“悍”,但无张灵甫的“骄”;其“忠”不比黄百韬少,其“谋”却比黄百韬多。他麾下的十八军,是国民党的五大王牌部队,被称为“吃人部队”。他与胡宗南并称“二胡”,前者号称“西北王”,后者号称“金门王”,但在蒋军中流行这样的说法:“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国民党军史对胡琏的评价是12个字:“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胡琏在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原战场(近百战斗,战果自明),引起了我军极大重视,毛泽东特发通告给华野,中野。中野不但对整编十一师高度警惕,几乎是轻易不与之交战。能避则避。

   1949年10月,第三野战军对金门发起进攻。苦战三天后,我英勇人民解放军九千健儿,血洒海疆。壮志未酬,魂魄不灭。重建的敌18军随胡琏12兵团参加了金门之战。金门战役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胡琏(1907-1977)字伯玉,陕西华州(今陕西华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南京步兵学校,革命实践研究院第一期,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曾任蒋介石嫡系部队第十八军军长,第十二兵团副司令。1949年去台湾后,担任过金门防卫军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及"总统府"战略顾问,一级陆军上将军衔。1907年11月16日(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十一年)生于陕西华县会同坊北会村贫寒农家。曾任中国国民党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7,抗日名将——卫立煌

    卫立煌:国民党名将,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卫立煌 (1897.2.16~1960.1.17),字辉珊,又字俊如,安徽合肥人。青年时期曾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大本营担任警卫,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第十九军副军长,徐州戒严司令,首都卫戍副司令,第八军军长等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

    1912年在安徽和县革命军当兵。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翌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45师师长。1931年曾参加对江西苏区的第三次“围剿”。1932年任第十四军军长,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在红军向西转移后,卫率部首先进入苏区中心金寨。蒋介石为表示对卫的鼓励,即将金寨及其周围地区划为立煌县。1934年初,参加镇压在福建反蒋抗日的第十九路军。1935年11月,任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次年6月授陆军上将。

    1937年9月,沿平绥铁路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后,又沿长城向西,以图会攻山西,占领太原。敌军先后攻破雁门关、平型关各口。为挽救山西危局,保卫太原,中国军队决定利用忻口要隘进行正面防御,阻敌南下。忻口战役总指挥由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担任。中国守军浴血奋战,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战斗异常激烈。日军为争夺204高地,组织多次冲锋,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在24小时里,阵地竟13次易手,中国守军7得6失。在忻口战役中,八路军各师积极配合,接受卫立煌统一部署,并向日军两翼及侧后展开了积极主动的攻击,有力地配合了忻口中国守军的作战。忻口战役历时一个多月,歼敌2万余人。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
它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较好的一次战役。

   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更增强了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援。1941年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1941年,卫立煌曾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
   1943年奉命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官,率部打败盘踞于滇西和中缅边界的日军,与中国驻印军一起,打通了滇缅公路,取得空前大捷,获得中外军界一致好评。

   解放战争后期,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于1955年回到北京。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1960年 1月病逝。
                     

8,凶狠顽强的悍将----黄 伯 韬

     黄百韬与大多数国民党高级将领不同,黄百韬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他奉公守法,时刻勤谨,同周围那些醉生梦死的将领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在战场上进则争先,退亦谨慎,打起仗来凶狠顽强,悍不畏死。虽然是杂牌出身,却对蒋介石死心塌地,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东战场上,无论是在卖命的忠诚程度,还是在战绩上,他都是首屈一指的

 

黄百韬将军的事迹

   黄百韬将军生活十分节俭,日食两餐,对饮食精粗从不计较。“原来这位黄将军虽说是行伍出身,但自幼喜欢读书,雅好文事,除了擅长诗词之外,公余偶而也会下厨亲手烧上几样可口小菜。


对黄百韬将军这样评价

1、国军中的第一好汉,一生坎坷,对心中的主义和真理至死不喻,不嗜烟酒,不沾恶习,屡屡救袍泽于危难中,最后时刻不愿当俘虏,而举枪自杀成为完人,国籍高级将领无出其后。 

2、淮海战役为了掩护等待拖带平民的44军从连云港撤下而陷入重围,在碾庄包围圈中率4军(缺63军)健儿浴血苦战,造成解放军淮海战役中最大的损失(伤亡5万余)。

3、最后自裁(兵团司令也就他自杀吧),以致国民政府去台湾后还因他儿子刑事案件而出面明令减刑。

4、我感觉国共内战时期最有特色的部队不是什么所谓的王牌,而是那几个远离平静的家乡千里出战的广东部队。虽然现在看不出广东人有什么战斗力了,但在内战期间,广东的外调部队却是所有外调的带有地域特色的部队中最能打的却是事实。 
 

    黄百韬 (1900—1948)追赠陆军上将,兵团司令官。原名新,字焕然,号寒玉。祖籍广东梅县,1900年9月9日生于天津。河北工专中学部毕业后,投北洋军阀李纯部从军,任排、连长。后入金陵军官教育团第五期学习。1920年10月毕业后,在江苏省防部队任职。后投靠张宗昌,历任营长、团附、参谋、团长、旅长等职。1928年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源泉加入国民革命军,任第八师参谋长,同年12月任第四十八师第二八四团团副。1929年任师长。1930年任第一四二旅副旅长。1931年5月任第四十一师第一二三旅旅长。1932年2月任第一四四旅旅长。1935年6月升任第四十一师师长。旋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1936年1月30日任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长、冀察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军事委员会高参、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等职。1943年4月26日任中将,同年10月5日调任第二十五军军长。日本投降后,任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在苏北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1947年任第一兵团第四纵队司令,率部进攻山东解放区。1948年8月任第七兵团司令官,率部参加淮海战役。11月11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于碾庄地区,22日全军覆灭,本人身亡。1949年1月被追赠为陆军上将。
                                            
9,双面悍将---邱 清 泉

 

    邱清泉他性格特立独行、暴躁狂妄,打起仗来又不要命,人称“邱疯子”。解放战争时期,曾经率领国民党军队王牌主力疯狂进攻解放区和解放军,最终因兵败而致神经彻底失常,饮弹而亡。

    世人对邱清泉的印象也多限于此。实际上,邱清泉文化功底深厚,喜好军事学术研究和诗词创作,可谓才华横溢的军中秀才;亦有浓厚的抗日爱国思想,抗战期间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可谓有功于民族的抗日名将;虽然对同僚粗鲁无礼,对下属却爱惜有加,更以善于治军享誉于黄埔诸将,号称国民党军队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第5军和以第5军为基础扩编的王牌兵团──第2兵团就是他亲手调教而成。可惜受蒋介石愚弄,邱清泉在内战中为蒋介石火中取栗,充当反共急先锋,最终身败名裂。

    邱清泉将军系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1902年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十五岁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堂,1922年到上海大学半工半读,1925年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曾任该校教官,政治部主任。1933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留德国学军事的名额,先后在德国工兵学校和柏林陆军大学学习机械化部队理论。1937年回国。是希特勒疯狂崇拜者,是蒋介石最亲信的门生和最坚决的反共学生之一,1945年任5军中将军长,淮海战役前夕,被蒋介石提拨为第2兵团司令。
  1945年冬,邱清泉将军部驻防昆明时,曾下令镇压学生运动,造成震动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1946年7月,国共爆发第二次内战,一贯效忠于蒋介石的邱清泉将军先后在解放军冀、鲁、豫、皖、苏解放区,疯狂地破坏中共政权和中共党组织,捕杀中共干部、党员、民兵家属和无辜群众数千人。特别是在中共豫、皖、苏8分区撤退后,派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10旅驻扎永城,建立五家联座,凡喝共产党一碗凉水的都在劫难逃。直到淮海战役发起前仍盘踞在郑州至徐州之间。
  在国共生死抉择的淮海战役中,邱清泉将军希望依靠美式装备的火力和机动优势,将中共华野、中野阻止在长江以北。
  1948年11月30日,邱将军随杜聿明集团在败逃途中,路过肖县其一部分涣散部下不遵军纪抢抓200多名妇女充作军妓,作恶多端败坏了第五军长久以来的好名声。
  1949年邱清泉将军在淮海陈官庄地区解放军发动的歼灭战最后胜利的时刻,自杀身亡,后解放军在其身中补五弹,对外称邱清泉将军被击毙。
                          
10,英勇善战的战将----陈明仁

      陈明仁作风勇猛,性格倔强。是国民党军的一名智勇双全的战将, 在国民党的将领中,陈明仁堪称是一员猛将。擅长带兵, 能打硬仗, 这是军界要人和同僚们对陈明仁的评价。黄埔学生军血战惠州,他第一个奋勇登城。战后,蒋介石亲令陈明仁立于城墙之上,接受全军的敬礼。曾在东北四平血战东北民主联军,从而打败林彪,成为威震一时的虎将。


    陈明仁的军事生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先入广州陆军讲武堂、后入黄埔一期第6队,被称为“插班生”。东征之役,以“惠州第一勇士”勇冠三军,一度被视为黄埔的骄傲。陈桀骜不驯、霸气十足。他的这些性格在与敌军对阵时,无疑如猛虎下山、蛟龙归海,势不可挡。陈明仁能攻善守,被视为“能战名将”、“黄埔楷模”。但是在政治关系复杂的中国,这种性格又最招人忌讳,无论是同学、同僚,还是上司,甚至校长蒋介石对其印象极差。陈明仁一生三次前面打胜仗,后面受处分,并非偶然。之所以将其列在王耀武之前,因为陈明仁善于以劣抗优,绝处逢生,攻坚能力极强,永不言败。陈善带兵,无论什么样的部队到他手上都能当王牌军用。昆仑关大捷,其他参战部队皆为中央军,唯独其预二师是地方部队,照样出彩。71军并未能入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列,却在他的带领下在四平两次击败中共名将林彪,是没有王牌称号的王牌军。陈抗战前是中将,抗战后仍然是中将,长沙起义参加解放军,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实出于毛泽东对其强大杀伤力的赏识,毛公开声称:林彪打仗不如陈明仁。

 

    陈明仁,湖南醴陵县人,生于1903年,1924年春,辗转广州,入陆军讲武学校第4队学习,后转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6队。
  1922年2月组建教导团,陈明仁被分到第2团第2营第3连任见习排长。参加了第1次东征,因作战勇敢,被升为少尉排长。
  1925年7月,第2次东征时,陈明仁调任第1军第2师4团3连中尉排长。同年9月在东莞战斗中,指挥全排抢占制高点,乘敌不备缴了陈炯明1个营的枪,被升为3连连长。随后,率部攻打惠州城,陈明仁首先登上城头与敌展开肉搏,后继部队一拥而上,攻克惠州。战役结束后的第3天,在庆功会上,蒋介石亲发口令,吹三番号向陈明仁致敬,还带头呼口号:“向陈明仁看齐!”命令到会全体官兵举枪向陈明仁致敬,并当场宣布提升陈明仁为营长。此后,陈明仁平步青云,一帆风顺,先入军校进修,后升任团长。
后陈明仁在军阀混战中屡立战功,1930年27岁任二十八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时期,陈明仁率部抗日。在九江会战中,参战的其它八个师均溃不成军,独陈部预二师完成了预定任务。次年春,开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与日军奋战七天七夜,歼敌2000余,完成任务,1944年,陈明仁率七十一军进入滇西,滕冲一仗,歼敌4000余人,随后,他又指挥了围攻松山,出击龙陵,攻克回龙山等战役,每战皆捷,最后攻克日军的重要据点遮放,协助友军攻克了中缅边界重镇畹町。完成中印两军胜利会师任务。由此,陈明仁被誉为“能战之将”。”

  
   解放战争期间在东北枢纽四平,陈明仁大战林彪。他以2万守军对抗第四野战军10余万人围攻,孤军坚守四平四十多天,巷战十九个昼夜,后林彪放弃进攻,陈被蒋介石擢升为第七兵团司令官。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战,在国民党一方被称为四平保卫战,而在解放军一方则被称为四平攻坚战。这是陈明仁的巅峰之战,也是名将林彪的耻辱一战。后来,林彪手下的骁将如李天佑等,皆评价陈明仁“是员悍将,是头狮子”。 


   淮海战役前夕,刘恃、杜聿明三次面邀陈明仁到徐州担任兵团司令,胡宗南电请蒋介石派陈明仁去西北任职,白崇禧亦推荐陈明仁担任武汉警备司令。但是陈性格执拗,所以在国民党军界屡受排挤,和上司妒嫉。后陈明仁在湖南起义,55年获解放军上将军衔。

    1949年11月,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陈明仁任兵团司令员。从此,陈明仁以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身份,踏上新的征途。
  1950年2月,21兵团由浏阳移驻醴陵,全军集中整训。同年12月,陈明仁率部开赴广西参加剿匪。经过5个月战斗,歼匪3万余人,胜利完成了任务。
  1952年1月,第21兵团改组为水利工程队司令部,领导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同年10月,在完成以上两项任务后与其他一部分部队合并为55军,陈明仁任军长。随后,陈明仁率部从桂林开赴湛江,担负守卫祖国南大门的任务。
  陈明仁是第1、2、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1届政协委员,第3届、第4届政协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文化大革命”中,陈明仁受到冲击。
  1972年至1974年,陈明仁患癌症住院,周恩来亲自过问陈明仁的治疗方案,关怀备至。
  1974年5月21日,陈明仁与世长辞,终年71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