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的生活呢喃

爱人,被爱,珍惜,宽待
个人资料
lepton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東遊記2019(7)白羅斯Brest Fortress

(2019-07-29 11:20:33) 下一个

今天的主要行程就是整個白俄最重要的景點—Brest Fortress。 事前我email官網詢問英文導遊,告知我們計畫參觀的日期。 兩天後得到肯定回覆,並給我們安排在這天早上10點。 價格是$35。 英文導遊很有必要,因為這裡只有俄文和白羅斯文的介紹。

光是這宏偉的大門就夠令人驚嘆。 典型蘇聯風格的空心五角星。 並且在不斷地播放軍歌,火砲聲,還有當年的廣播:Attention!Attention! 這裡是莫斯科。。。


看得到門口的小小人影嗎? 最好的比例尺,這門果然氣勢磅礴。


這個空心五角星大門的設計非常巧妙。 當你走到門下方,五角星碎裂成幾何屋頂,而前面的silouette又是一顆五角星。 而等我們參觀完畢,往回走的時候,大門的另一側也是一顆空心五角星。


沿著寬敞筆直的大路往前,路旁展示著二戰時期的戰車和大砲






白羅斯的年輕軍人在正步走。 女軍人的頭髮都編成辮子,戴著白花。 一夜回到蘇維埃。


我們到預定地點The Museum of Defense of the Brest Fortress 跟導遊碰面。 導遊才二十出頭,是當地人,英文非常流利,幾乎沒口音。 以前看影集“The Americans”,還有讀spy novels,凡是情節有俄國間諜被派來美國,英文說得跟美國人一樣,以假亂真,我都不信。 這下終於有點信了。

第一間的展廳是19和20世紀要塞的建造和加固。 Brest Fortress 19世紀時就是俄國對西的要塞。 座落在兩河交匯處的島嶼上,Brest Fortress呈星形。


當時人們的生活細節也很有趣。 這是要塞的軍官和太太的服飾。 俄國輸了日俄戰爭(1904-1905),日本服飾卻成了流行,成為當時貴婦們的最愛。 看得出那裙子有明顯的和服元素。


一戰結束後Brest被蘇德波蘭來回搶,後來為波蘭人控制。 第二間展廳便是這段波蘭時期。 1939年8月德蘇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9月納粹入侵波蘭,蘇俄也從東面入侵,雙方在Brest會師。 下面這張照片就是1939年9月22日蘇聯紅軍和納粹德國在Brest一同閱兵,有說有笑的。 (不過這段不光彩的事跡並沒有出現在博物館裡。) 德軍退出Brest,紅軍進駐。
我問導遊,Brest處在白俄和波蘭邊界,是不是很多人會波蘭語? 答案是否定的。 導遊強調波蘭對Brest的影響很小。


第三間展館闡述Brest之戰起始。 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俄展開operation Barbarossa,突襲Brest Fortress。 當時fortress裡約有蘇軍9千,還有300家眷,而德軍2萬。 蘇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最初的砲火攻擊就造成了大量傷亡。 紅軍頑強抵抗了7天後終於投降,陣亡2千多人。 德軍453人。 戰後Brest Fortress被授為英雄要塞之稱。

後面的展廳展示了各種紅軍抗敵的細節,倖存者的訪問,以及Brest要塞一役在蘇俄文學藝術上的歌頌。 導遊說,大多數倖存者戰後多年根本不敢聲張,因為斯大林時代投降就等於叛變,他們都是等到斯大林死後才敢承認參加了Brest保衛戰。


很蘇維埃的大幅畫作


士兵在要塞牆上的刻字:“I’m dying, but I won’t surrender! Farewell Motherland. July 20th, 1941”。 導遊每次提及motherland,我家老爺和小朋友都小愣一下。


我們對東線的歷史知之甚少。 參觀時,導遊說蘇俄在二戰中的傷亡最為慘重(27百萬!),當時我還想應該是中國吧。 回去查果然導遊是對的。 白羅斯面積只有20萬平方公里,戰前人口僅9百萬,犧牲了2百萬多軍民。 所有二戰參戰國中,白羅斯最慘,失去了超過1/4人口。 德軍在東線也陣亡了超過4百萬人。 導遊說,“戰爭是雙方的悲劇。”


這導遊實在太盡責了,把博物館每一間展覽都仔細翻譯介紹無遺,在裡面待足了一個半小時,到後面真有些information overload。 為了尊重他,做乖乖牌聽講狀,我們都沒好意思分心照相。 博物館參觀完畢,他繼續帶我們去參觀室外部份。

來到四圍方正的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震攝人心的雕塑:Thirst
敵軍第一天就切斷了要塞的水源,可飲用和冷卻槍枝都需要用水,紅軍士兵不得不冒性命危險去河裏取水。


不過比起後面這座,它就只算小兒科了。

Even more powerful and dramatic, the statue “Courage” stands over 100ft high.


表情多麼剛毅悲壯。 我幾乎無法直視他凌厲的目光。 這絕對是我們有生見過最震撼的soviet-era statue。


旁邊還有一座擎天柱。 這個方尖碑高達100米,代表紅軍步槍的刺刀,是用titanium做的。




雕像還拖著一條蘇聯banner(國旗?)上面是鐮刀和錘子!


後面有個很大的教堂,但在Courage雕像的對比下,看起來很矮小。 在德軍佔領時,這裡成了官兵俱樂部。


下方是陣亡烈士的墓碑。 不斷有人來獻花,一隊隊中學生來接受愛國教育,還有軍人在前面march。 這對我們,特別是小朋友,來說都很新鮮。


老公認出來最右邊那位舉的是蘇聯國旗。 導遊無奈地說,“蘇聯解體都二十多年了,很多蘇俄人還stuck in history,來這裡憑弔蘇聯時期,reminising ‘the good old days’,假裝一切都沒變。”


我問導遊有沒有讀過白羅斯女作家Svetlana Alexievich的書“Secondhand Time: The Last of the Soviets”,他說沒有。 “可是她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啊!” 那本書講述蘇聯解體後20年間的震盪和混亂,普通人的生活和掙扎。 我的讀書心得: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2591/201705/10257.html

節選幾段:
Russians need something to believe in … Something lofty and luminous. Empire and communism are ingrained in us. We seek out heroic ideals.

We had a war mentality. “If tomorrow war should break out, if tomorrow we must depart…” I can’t find any other explanation … “Keep your eye on death, on death/You poor singer and rider…” At every single gathering, without fail… Within five minutes, we’ll be remembering the war. We’re constantly singing war songs. Is there anyone else in the world like us?

You have to live for others… for a higher purpose… throw yourself under a tank, go down in an airplane for your Motherland. The rumble of the Revolution … Heroic death … We were taught that death is more beautiful than life. That’s why we grew up to be monsters and freaks.

走在這座曾經槍林彈雨的英雄堡壘,我似乎更能感同身受這種根植在他們DNA裡的憂患了。

生紅磚的舊城堡Kholmsk大門也是要塞的招牌之一,至今彈痕累累,無言訴說著昔日的腥風血雨。




要塞四周的環境卻出奇的清幽。 流水潺潺,楊柳依依。 它們見證了多少血腥殘殺,戰爭劫難,卻仍然這樣清澈這樣平靜。




參觀Brest Fortress絕對是叫人畢生難忘的經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lepto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清漪園姊您沒仔細看啊,這個表的橫軸是死亡人數佔全國人口的百分比。 沒畫錯啊。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反侵略战争不论何时都是正义的,参战者都是英勇壮烈的。二战各国死亡人数的图表最后两国加拿大和美国,数字与图标好像不符哈。
lepto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edcheetah' 的评论 : 謝謝!
Redcheetah 回复 悄悄话 good to read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