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燃烧

冰雪能够燃烧吗?谁也没有想到!
正文

扭曲的人性何时能匡正?

(2012-03-06 01:20:07) 下一个
" + __flash__argumentsToXML(arguments,0) + "")); }" mute="function () { return eval(instance.CallFunction("" + __flash__argumentsToXML(arguments,0) + "")); }" unmute="function () { return eval(instance.CallFunction("" + __flash__argumentsToXML(arguments,0) + "")); }">

参与微博话题本期摘要

“社会公益是社会的一个文化活动,不在于财富分配,而是挖掘人性之爱,弘扬助人为乐,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和为社会奉献的人文精神。我们研究公益时,一直是对中国社会这个活动本身的思考,而我认为公益活动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在于这十几年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受到的破坏”…[查看全文] [评论]

本期嘉宾档案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由微博公益活动引发的思考

一个或许在学术上依然值得商榷的行动,带来的却是新媒体运动的一次异军突起。口号简明扼要,策略便于大众参与,一触即发的公众、媒体、学术界和公益界神经 …[详细]

社会公益在于挖掘人性之爱

社会公益最关键的问题是,社会公益是社会的一个文化活动,不在于财富分配,而是挖掘人性之爱,弘扬助人为乐,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和为社会奉献的人文精神 …[详细]

微博公益为什么能成功

微博能够使一个行为变成社会行动,最关键的是把交互的东西规则化,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制定,每个人@我,我给转发,这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信息源…[详细]

包容和关怀是永恒的信仰

中国将来不管发生什么事必然要做到:权利的确认;司法的保护以及社会基本人文关怀的处理。不管每个国家背后的信仰是什么,但有两个理念一致:包容和关怀 …[详细]

 

讲堂152期 于建嵘 社会学者眼中的公益 [查看全文]

公益活动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在于这十几年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受到的破坏[查看全文]

随手公益从去年到今年做了四个事情:一是随手解救乞讨儿童;二是随手街头救助;三是随手送书下乡;四是随手关爱乡村教师。我现在遇到了很大的困惑,许多人问你一个学者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你是做研究的,而你为什么又能够做成这个事。所以今天我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去做,为什么能够去做。

首先我们要对公益有一个新的理解,所谓公益就是组织和个人为了公共利益而发起的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社会援助等等。现在学者肯定了一个问题:公益活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机制。腾讯基金给的定义是,社会之所以需要公益,是想通过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财富的再一次分配。我认为关键不在这里,社会公益最关键的问题是,社会公益是社会的一个文化活动,不在于财富分配,而是挖掘人性之爱,弘扬助人为乐,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和为社会奉献的人文精神。就我个人来说,我不完全认为社会公益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问题,我认为社会公益最主要是人文,对社会公益的人文认识是现在社会没有充分认识的问题。我个人去做随手拍照、随手送书下乡,随手街头救助和关爱乡村教师,是想通过这个活动唤起人们对这个社会最重要的问题认识,即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所以我们研究这个公益时,我一直对中国社会这个活动本身的思考,我认为公益活动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在于这十几年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受到的破坏。

中国社会文化在共产党执政60年来经过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一是1949年后的30年主要是阶级斗争化,通过阶级斗争化的方式打击和摧毁了中国人性最重要的关爱人的一面,对社会对立的唤起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前30年的主要问题,最后带来的恶果是文革,文革的问题不只是制度性发展过程,重要的是对人性的破坏,文革时达到了顶峰。二是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取得至上地位,拜金主义的思潮席卷中国,这使中国产生了一个问题,藐视法律和道德,对人性灌溉进一步进行打击。所以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在我看来有许多不只是一个不公的问题,中国社会文化受到破坏和人性受到的破坏可能是今天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而中国是一个没有形成宗教信仰,没有形成主流意识的国家。在人性中包容和关爱不可能通过宗教信仰来表达,不过这些年来共产党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社会文化的分化界线问题,但它的分化界线主要依靠的是所谓的思想意识教育宣传,这是中国今天不能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宗教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意识形态的抵制性是想把中国的关爱之心进一步提上轨迹。我认为公益对中国人性的唤起可能会有一个很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互相重要的阶段:所谓的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这个阶段不管你用宗教或是什么都有两个核心的思想,即对人性的善和恶的认可,对怎么医治人性之恶、弘扬人性之善是这个社会的关键,那么中国靠什么弘扬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的说教式方法已经很难了,怎么通过一个活动唤起人性的包容和关爱甚至是主流意识,可能是我们的一个责任。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在中国改造我们的社会,怎么使中国寻找到一个对未来社会基本的东西,我认为我们从中国人性的一面、文化的一面去寻找,而我认为公益在这个问题上至关重要。从前面放的录像中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对人性的改造是不知不觉的过程,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案件可能马上愤怒,但一旦真正走向了公益之路,他会又去挖掘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做过公益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份感动,当无助的人拉着你的手时你可能会感觉到这双手的重要性。

我们最早发起随手关爱活动时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因为最早是从上访者开始的,那几天下了很大的雪,我去上访村看到他们大量露宿街头,觉得不应该让这些人在街头过冬,所以发起了这个活动。但这个活动遇到了非常大的危险,因为往往会把这些行为作为与所谓的意识形态相联系。所以在当时我发了一条微博:这个问题今天面对的与他的上访是否有道理没有关系,不管对错,与政治意识形态有关,我们只是讲一种人性,讲人性的那一面,讲一个人的包容。这个活动发起以后,今天住这个地方要我们搬走,明天要住那个地方要我们搬走,但我们强调人性,最终坚持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个重要的领导人亲自给我们捐了2万,这是你想象不到的;著名的主持人崔永元捐了2万。短短30个小时就有了30多万,我们马上叫停了,不叫停不止这么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中国人一点不缺爱心,而且这样一笔钱根本无法用完,因为一旦需要什么我们只要一公布,马上就有人送过来,我们需要棉被就有人送棉被过来,需要棉衣就有人送棉衣过来,内衣他们都送过来。公益能够挖掘什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有宗教信仰的人,心中的那种爱通过教义能够挖掘出来,我认为公益可能能把中国内心那最善的一面挖掘出来。这种力量可以超出政治理想,也可以超出意识形态,我们要寻找的是人性最重要的一面。这是我一再强调为什么要开展公益的原因。

一个研究社会的学者为什么花这么多心血做这个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是我对中国社会包括我早几年研究基督教、道教最后得出一个怎么去寻找一个挖掘中国人最善良一面的方法和途径。这是我要回答的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的原因。

那怎么做成这件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早几年要做成这件事,解释都不可能,我告诉你要做这件事,媒体不一定要给我宣传,你不一定愿意跟我走。但今天不一样,今天有了网络,网络为我们挖掘中国人的善良之心,为开展中国人的所谓民间公益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智慧。为什么网络可以形成这个机会。

微博能够使一个行为变成社会行动,最关键的是把交互的东西规则化[查看全文]

接下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能够做成?我前面提到的随手公益四个大活动全部都是通过网络开始的,都是通过微博开始的,为什么?第一,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你们可能注意到去年所有的采访媒体都问我一个问题:你怎么使这个事情成功了?主要是我利用了微博最重要的规则:相互、交互的规则。当时发生事情后怎么办?有一个网友看我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说于老师你怎么才能做成功这件事?你在街头发现流浪孩子,拍照了,有几种方法选择,一是通过邮件发给我们,这存在一个问题即会不会去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二是可以直接上网,通过他的微博,因为每个微博都是他的新闻频道,通过他的微博上网。所以当时我提出一个规则:不能要求网民发现的情况通过邮件给我们,那会使我们存在工作量的问题,就用"@规则",所有上网的人发现了这个孩子,你只要@我,我向你做出承诺,我这个官网一定转发这条微博。这是我当时设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这条规则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不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不会发现这条规则的重要性,这实际上建立了向一个社会承诺的规则。只要发现一个流浪儿童,你在网上发布,但你的粉丝可能不多,你@我,我承诺你。这条微博规则的建立对随手解救儿童起了关键作用。许多人不是没有爱心,但假如没有这条规则可能不会这么去操作。比如湖南省社科院的一个女研究员。某一天在网络上看了这个消息后,马上找一个孩子拍了照片,@我,她的微博被转了几百条,她特别兴奋,所以天天没事就去拍这个孩子。拍了几天后,她又发了一条微博,说怎么找到了这些人?所以这个活动的起步跟@规则密切相关,这条规则是我对微博的全部功能研究后提出的。

微博能够使一个行为变成社会行动,最关键的是把交互的东西规则化,本来是一个游戏规则,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制定,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性,你就发现了,最后由于他变成了中心,每个人@我,我给转发,这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信息源,所以政府或者公安的微博都去关注这个信息源,这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裂变。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行动是因为我们研究了微博全部功能和全部特点,把它做了一种规则化的理解才能带来的。微博世界的行动,大家可能会关心微博为什么有那么多粉丝,最关键不在这里地方,我们会发现,由于产生了微博,是我们能做随手公益的很重要原因,微博把一批有相通基本理念的人建立一个圈子,而在这个圈子中,只要有这样的理念就会引导着我们往一个方向走。

随手送书下乡这条微博发后,你会发现许多老百姓把这个东西送到那个地方去。我们每次送书下乡时,我们从来不去通知人,只在网上发一个消息:几点几分在某个地方见面。第二天多人集中在这里,也就是说为他们提供信息的平台对活动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但我们对网络的理解,对于网络动员能力的理解需要你的智慧,我们可能感觉到网络只是一个信息交流,信息是一个方面,很重要的是它能够迅速的在一个问题下变成一个共同的理念,共同理念的产生可能是网络特别是微博所独有的,假如没有微博,也不可能有随手公益。

街头救助更为典型,我最早找的人就是街头救助的人,他本身是上访者要救助,但为什么要靠他们?有两个作用:一是灌输了一个理念,每个人可以这么做,不管有没有财富,有没有特别的经历或者知识,每个人都可以做,当时我下决心首先选4个本身需要救助的人,主要是想向社会灌输一种理念,这种理念的灌输通过微博的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微博线下和线上给现代的公益带来了巨大影响。现在很多人都在讲公益,很多人都在讲利用微博,实际最核心的是我们提出"随手公益"的理念。当时为什么选择"随手",为什么叫"随手拍照"?这经过我的仔细琢磨,主要是想说"举手之劳"。我当时提出随手理念时,是认为底层的民众可以进行公益,长久以来我们把很多公益活动放入到中产阶级的行动中,但今天中国不一样了,因为网络可能使底层民众能够接受这追信息和这种观念。中国很多网民并不是中产阶级的特有,中国大量的底层民众已经能够和中产阶级同样的接触信息,和原来订报纸、杂志不一样,所以我提出的随手公益的社会理念实际上是底层理念。这么多年我研究的是底层社会,一直想挖掘一个问题:怎么使底层民众对社会的创造承担同样的责任或者他有同样的可能性,我认为网络产生后就给了我们这种可能性。你可能感觉到一条毛衣、棉被,你家里的旧衣服与那些动不动捐几十万、几百万的人不可比,但我告诉你,我更看重的是这些随手捐助的毛衣、鞋子。为什么?这是挖掘底层民众对这个社会对这种观念最高的认同,这是我们的随手理念,许多公益理念不一样,这是我对公益的理念,是为什么我进行公益的一种目标。做这种公益是要调动所有人的公益,所以是举手之劳的平民公益,是一种快乐的公益。如果在座的有兴趣可以接触一下随手救助的志愿者,他们可能面临着许多自己没有办法克服的问题,但他会在这个活动感到快乐,会得到心灵的释放,在西方许多国家可能是通过宗教才能实现,但我们这个活动同样起到了一个作用,使他的心灵得到一种新的认识。刚才一位志愿者说"还是好人多",这很不容易,这就是我们推广随手公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时提出"随手公益"理念就有这样一个考虑,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灌输一种社会理念,每个人都可以改造这个社会,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同样改造我们自己,这是我们做随手公益,把它想推广到很多底层关心的目标。

在许多所有公益都是富人在关心下面人时,出现了我们的公益,我们的公益居然也有财务的人去关心底层的,但更重要的是底层的人试着关心我们自己,街头救助有很多捐款,也有一些很有钱的人来捐款,但主要的是普通老百姓把家里不要的衣服拿出来,买几箱方便面下去。我们的随手送书下乡活动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能够这么快的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号召所有家里不要的书捐出来,你们家孩子看的书一本行、十本也行,买十本也可以,最关键的是我们把这个书没有送到学校,也没有送到村干部家里,而是送给了那些爱书的农民。我当时提出一个观念,让接受这些书的人同时是我们的志愿者,我们把书捐赠给你,但同时你要对外开放,并是志愿者。这与我们推崇的公益基本理念是吻合的,所以我坚持要求不管怎么艰难,都必须坚持这个原则,而且这种发展思路不但不会使这个活动结束,而且会发现许多人更加愿意掺和进来,这是我们提出的理念,这种理念我认为在中国未来可能是一个很强的问题。

今天把重塑中国人人性最善良的一面作为我们的目标[查看全文]

网友:于老师,在我的记忆当中,民国时代有一些知识分子在农村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是乡村建设派,比较著名的是梁漱溟、陶行知等人,他们也算是公益活动吗?不从单纯公益来评价,跟今天的公益有差别,但也有类似方面,您有什么评价,对今天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于建嵘:我觉得你讲非常重要,你刚才讲到梁漱溟先生,他们建农会,学校与师生组织联合,但今天的中国不可能。为什么我会提出"随手"的概念,我认为不只是简单的帮助问题,而是重塑整个社会精神层面的东西。当年他们做时的确带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去了,很大一个因素是知识分子深入到乡村社会的问题,通过知识分子进入乡村社会对社会输出一些理念,经过他们的行动改造乡村社会。我今天要提的比他的更广泛一点,我想通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唤醒整个社会挖掘中国人人性最重要的那一面东西,这里面你可能是大资本家,也可能是中产阶级,也可能你就是底层的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以我一再提出一个概念,我对核心的团队也反复强调一个问题,我们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建立一个平台,向他们四处挖掘、发挥他们的善良之心,这是我们跟他们的很大区别。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可能会带有一些疑惑,有人明确向我提出,上访的人不能要他们去做。我今天告诉你们,他们做得比谁都好。我们的材料对外公开,你们去看看,每一分钱他会向你做一个很好的交代。这是我们和他在有些理念上的区别,他们很多是知识分子,当然他们深入到社会去教育民众、启发民众,我想通过公益活动作为一个平台,使他们自我发挥,这可能是我与他们的一个区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